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2020-12-27 上觀君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

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許多雞湯文鼓勵人們抵制誘惑,嚴格律己,不要滿足於眼前的短暫快樂,這樣以後才能過得更好。通常都會說:自控力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然而就在去年,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

2018年5月25號,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新的實驗數據表明,之前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普遍出身於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而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普遍來自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因為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有能力隨便吃棉花糖,再等等也無所謂。而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則很少有機會吃到棉花糖,抵抗誘惑的能力自然更低。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誘惑對人吸引力是和人們接觸的資源多少有關的。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富人會越來越富,而窮人會越來越窮。2013年,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撰寫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出版。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資源稀缺如何改變人們對眼前事物的看法,讓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窮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顆都不能保證,第二顆對他們也就無關緊要了。

在英國也有一檔和《變形計》差不多的電視節目——《Rich Kids Go Skint》,意思是富二代變窮光蛋。不同於國內的《變形計》那樣,城市裡的孩子去了農村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和矛盾,然後痛哭流涕,幡然醒悟,浪子回頭。英國的節目裡的富二代,不僅能很好地適應底層階級的生活,還能表現出高等教育階層的高情商和紳士教養。

而如果把這種情況反過來,讓窮孩子得到富裕的生活會怎麼樣?

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平民中了彩票會怎麼樣?有人遇到過。中了彩票之後,就是買豪車豪宅,縱容酒色,出國旅遊,買奢侈品,然後引發一系列處理不好的問題,比如離婚、經濟糾紛等等。

這樣的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但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些能夠抵抗住當下誘惑,在未來獲得更大收益的人,也許並不是自制力更強,而是他們本來就沒感受到多大的誘惑。

也有疑問提出,戰略策劃能力才是真正影響行為的因素。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以為延遲滿足就是現在不去享受,以後再去享受。這種思想其實有失偏頗。例子就是,極度自律減肥,成功以後報復性暴飲暴食。壓力越大,反彈也會越大。

而且,自律並不是一直不做一件事。很多人堅持學英語,堅持鍛鍊,但是某一天忘了或者因為什麼事耽擱了,就會一直拖延下去。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心裡會產生極其嚴重的負罪感和挫敗感,認為「我果然不行」。這樣,事件就失敗了。

而戰略策劃能力則不會這樣「自律」。因為上述例子裡的「自律」,基本等於是「禁慾」。

人是不可能沒有欲望的,「禁慾式自律」就是在違背自然規律,其中必然埋藏著隱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更強的欲望蓋過較低的欲望。提高效率的關鍵,在於把有利的誘惑轉化成動力,把不利的誘惑儘可能弱化、隔離。

比如你愛刷抖音,你又想學習英語。那就規定學習自己學習三小時英語,然後看15分鐘抖音,記得設置好鬧鈴。

再比如工作和玩樂,假設你沒什麼錢,那麼你對金錢的欲望一定是大於玩樂的。想要克服對壞習慣的小欲望,需要的不是你咬著牙說「我不想」,而是去找到一個更大的欲望,比如對成功的欲望,對階級上升的欲望。

第一步總是難的,只要你能在工作上賺到第一筆錢,你一定會對賺錢上癮的。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極度自律》
    延遲滿足感,是一項逆人性的事情。延遲滿足,獲得更好事物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追求及時反饋是人性的弱點。所以,能長期做到延遲滿足感,就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我相信如果一件事你覺得很好,那不妨再往後延遲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標準,同時留下了緩衝。有時,以退為進也是一種處事智慧。要提升自己延遲滿足的掌控力,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樹立長期主義價值觀,與時間做朋友。
  • 不禁槍是因為「美國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嗎?謊言是怎樣出臺的
    01謊言的由來及荒謬的邏輯關於美國允許私人持槍的原因和利弊,曾經是一個廣為熱議的話題。在網絡世界裡,多年來以訛傳訛盛傳著一個精緻的謊言,那就是:不禁槍是因為美國憲法規定「美國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為美國的私人擁槍找到了一個絕佳的道義藉口。其宣傳效果之好,恐怕連美國的私槍擁護者自己都想不到。仔細查了一下源頭,個別「公知、精英們」早期的鼓譟可謂「功不可沒」。他們炮製出的這類文章主導了網絡上大部分的輿情。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後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 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
  • 減脂該追求即刻滿足還是延遲滿足?
    即刻滿足即追求短期甚至當下見效,而延遲滿足則放眼未來。 有的人減得快,反彈得也快。這是追求即刻滿足的結果。 有的人減得慢,但不反彈,因為這類人在減脂過程中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What?什麼是延遲滿足?「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延遲滿足的誤區:只延遲不滿足!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爸媽營說以前有篇《嬰兒哭了就不抱,不哭才抱》的文章廣為流傳,背後的理論說是來源於【延遲滿足】。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給他買?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後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 淺談「延遲滿足」與「文明進化」
    這就是「延遲滿足」,是我們人類進化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原始人的生活由採摘開始,尋找、發現、吃掉,這是「即時滿足」。後來發現了種子,需要種一年才能吃到,這是「延遲滿足」。時代選擇進步,這種轉變讓人類由「採摘文化」進化為「農耕文化」。另一支也從「狩獵文化」進化為「畜牧文化」,亦是同樣的選擇。
  • 「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延遲滿足與飲鴆止渴
    你曾有沒有一個瞬間,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錯的還要去做,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這個現在被包裝成了一個成功學,就叫做「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在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的文本表述,比如外交中的「韜光養晦」。但是正如本科寫論文的時候有一句話講得好,我們一般都把最難的東西放在標題,我越不想做什麼,就越需要把什麼事情掛在嘴邊,之所以強調「延遲滿足」,就是因為生活中大量的「即刻滿足」,乃至於「飲鴆止渴」。
  • 什麼是延遲滿足,為什麼擁有延遲滿足會更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
    一個經常看見的名詞,也在這時出現了,叫做:延遲滿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的結果,放棄即時的滿足,以及在這份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或者換一個詞來形容: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延遲滿足,邁入成功的第一步!
    延遲滿足,邁入成功的第一步!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幼兒園裡,給每個孩子一些糖果,並告訴他們,這些糖是發給他們吃的,但是最好今天不要吃,如果等到明天再吃就可以獎勵2顆糖,如果到後天再吃就獎勵4顆糖。結果,有的孩子等不及當天就吃了,有的孩子等到了第二天,只有極少的孩子等到第三天才吃。這些孩子成長到中年後,堅持到第三天吃的孩子事業成功率最高。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延遲滿足是指為獲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捨棄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個體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所以培養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其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 兒童發展心理學——延遲滿足實驗
    轉載自心理雲平臺公眾號一、定義延遲滿足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 家長們要注意,莫再迷信「延遲滿足」,鍛鍊孩子應該這樣做
    各位寶媽寶爸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知道享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得來的,從而培養孩子正確的意識和好的習慣。但事實確實如此嗎?延遲滿足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延遲滿足適用於全年齡段的孩子嗎?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度"?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這個結果讓更多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安逸。可是,也有很多父母在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是合理的要求,為什麼要「延遲滿足」呢?
  • 「延遲滿足」能力如何形成
    05「及時滿足」是「延遲滿足」的真正基礎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及時去做,不刻意拖延,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需勉強。比如,孩子指著一個超級昂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真酷!」
  • 「延遲滿足」的方法,做到比知道更難
    延遲滿足孩子的教育方法:1.根據不同的年齡合理掌握延退滿足的時間和方式2.家長需要告知滿足的理由3.延遲從一分鐘開始4.等待時不要過分關注5.採用代幣法來延遲滿足6.冷靜對待孩子的任性哭鬧7.不要吝嗇表揚,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 慢養良育(總序116):延遲滿足
    只要關注過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父母都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詞。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我們今天的重點是要討論一下如何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心理功能。首先,我們必須牢記實驗測出來的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如果用實驗手段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是非常錯誤的。我聽說有些家長為了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讓孩子眼睜睜看著桌子上的軟糖,虎媽狼爸就在旁邊看著不讓吃。這種培養延遲滿足心理的方法是大錯特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