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2020-08-29 哇卡哇卡感統訓練

近幾年來,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被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所關注和認可,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

對於上述情況,我們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是讓他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的能力,如果孩子只是想吃一頓可口的飯菜,只要時間地點,經濟條件合適,為什麼不可以呢?

一、延遲滿足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家長包辦

我們要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基本訴求,在這一基本前提下,才可以去實施延遲滿足。如果家長是一廂情願的強行實施,那麼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差強人意,可能出現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比如,家長不讓孩子在家裡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孩子當這家長的面做,但是只要逃出家長的視線範圍,孩子就會偷偷地做。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替孩子做一時的決定,那麼等孩子長大之後,父母不會時時刻刻陪伴在他們身邊,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夠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呢?

二、延遲滿足要把握一個度,不能刻意延遲滿足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不亂花錢,就會在孩子想自己要想要的物品時不給孩子買。在孩子面前誇張的抱怨賺錢不易,有的父母還會跟孩子提出一系列的附加條件,滿足了非常多的條件之後在某一天才能給孩子買。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沒有達到成人一樣的水平,這就決定了他們常常不能很好地抑制自己的衝動和欲望,所以我們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但是如果我們經常用條件來「誘惑」孩子,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說的話不值得信任,久而久之,也給孩子做出錯誤示範。

那麼,如何正確做出延遲滿足?

父母如果想要真正做出延遲滿足,那麼就要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發展情況,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況,方法也是不同的。

一、低齡兒童儘量不要延遲滿足

低齡的孩子沒有穩定的時間及空間概念,他們的思維還達不到這樣的邏輯,所以家長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進而建立起早期的依戀關係。

二、不可以考驗孩子

有的家長故意給孩子充滿誘惑力的東西,甚至自己都難以做到,還想讓孩子拒絕,導致適得其反。

最後,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星星,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們可以在跟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中發現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再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去確定自己是該延遲滿足還是適時滿足。

相關焦點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延遲滿足是指為獲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捨棄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個體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所以培養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其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如何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
  • 延遲滿足對孩子到底有利還是有弊?
    妍妍是一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照顧細心,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可是,她的朋友卻說,「延遲滿足」一下孩子的需求,更利於孩子成才。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養育。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 對孩子的要求,為什麼要採取延遲滿足的辦法來就處理?
    在實際生活中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提出要求,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喜歡哭鬧,糾纏用,這種方法來逼迫大人,立刻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就立刻滿足的話,孩子在這方面的要求就會變得更加苛刻,每一次都要立刻滿足,哪怕推遲一點時間都會引來一場吵鬧哭叫。當各位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給予一定的時間延遲,再予以滿足,效果就會好很多。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並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為了更好地了解延遲滿足能力,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這些後續的研究結果,卻被倡導所謂「延遲滿足訓練」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延伸研究1: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What?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採訪,發現那些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優秀,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壓能力都會更強,也更少地出現犯罪、肥胖、吸毒等不良問題。「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延遲滿足」的限定條件很多家長迷信「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多是源自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召集4-6歲的孩子,請他們進入一個房間,各給一塊棉花糖,讓他們一個人面對棉花糖。//七個方法真正實現延遲滿足那麼,我們平時又該如何給孩子培養自控力呢?什麼樣的延遲滿足才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呢?1.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可控的生活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規律的、可以預期的生活節律。
  •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對不對?專家這樣說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導致「延遲滿足」的理論遭到質疑。之後,他將做出不同選擇的孩子進行比對,在繼續追蹤這些孩子18-20年後,他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的學業表現通常更好,這類孩子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上進心,更願意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總之,實驗證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學生大多學習目標明確,不會輕易放棄,還能做到謹言慎行,不會輕易衝動。
  • 「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慢養良育(總序116):延遲滿足
    我們今天的重點是要討論一下如何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心理功能。首先,我們必須牢記實驗測出來的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如果用實驗手段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是非常錯誤的。我聽說有些家長為了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讓孩子眼睜睜看著桌子上的軟糖,虎媽狼爸就在旁邊看著不讓吃。這種培養延遲滿足心理的方法是大錯特錯的。
  • 《延遲滿足,極度自律》
    說到延遲滿足,想到了棉花糖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延遲滿足感,是一項逆人性的事情。延遲滿足,獲得更好事物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追求及時反饋是人性的弱點。所以,能長期做到延遲滿足感,就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 減脂該追求即刻滿足還是延遲滿足?
    即刻滿足即追求短期甚至當下見效,而延遲滿足則放眼未來。 有的人減得快,反彈得也快。這是追求即刻滿足的結果。 有的人減得慢,但不反彈,因為這類人在減脂過程中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 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會傷害親子關係。自控力是內化的能力,如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主動去控制。
  • 教育中那些對於「延遲滿足」的誤操作
    十八年之後(1986年),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忍耐力、克制力」強,最後得到雙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為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美國高考(SAT)中的成績更優秀。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03中國文化中有兩個成語是跟延遲滿足相關聯,一個是殺雞取卵,一個是路遙知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