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如何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2020-11-20 海馬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給你一塊糖,告訴你如果堅持到一定時間,不吃這塊糖的話,就能獲得更多的獎勵,那麼你究竟能不能堅持抵制誘惑呢?

這是心理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尚小的孩童,對於這一實驗,他們的表現被很明顯的分為兩大陣營——吃了糖果的,和沒吃糖果的。


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

而通過數據統計,還是有很多家長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卻存在一些缺漏。

一:成大事者的目光長遠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幾乎每次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


曾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中,李志剛問張一鳴:"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讓今日頭條從0做到了百億美金?"

張一鳴回答說:"其實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的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但真正讓我把公司做大的,是延遲滿足感。"

他坦言說,只有選擇了長期的收益,擁有長遠的視野,才能透徹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前景,學會了不能提前做的事,就堅持不做。

每一個長期主義者,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持著堅忍的耐性,擁有延遲想要滿足的欲望。

也正是如此,延遲滿足感似乎成為了每一個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品格,他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抵擋的住別人提供的機會,有清晰的決斷力,甘願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長期想要抵達的理想。

二: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很多家長總是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孩子年齡小定型不強",認為孩子長大了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就強了。

實則不然,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導致孩子沒有形成延遲滿足的意識。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沉迷電子遊戲,混天度日荒廢了學業;有的人貪圖眼前可觀 的利益,葬送未來大好前程,追悔莫及…

成長學習發展階段是為孩子未來發展打基礎的黃金時間,孩子如果延遲滿足能力不強,就很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習慣,對自身發展造成阻礙。

三:如何提高孩子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李誕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段壓抑欲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他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群不快樂的人,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感。"


家長都知道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培養,不妨試試遵循這三步:

1.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有的家長喜歡直接性的催促孩子完成當前的任務,其實這是成效不大的,時間長了次數頻繁,或許還會加大孩子的拖延症,亦或是引起叛逆心理。

正確的做法就是制定計劃,按照計劃進行行動,雖然這個方法最常見,但是很多家長都踩了坑。

首先就是在計劃的制定上,請不要一意孤行,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進行討論協商,在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時,讓孩子最大程度的接受計劃的安排,為後期實施奠定好基礎。

2.同孩子一起執行計劃

制定好計劃,開始執行計劃規定這一過程,其實從長遠成效來看,也是一個鍛鍊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過程。


在這一階段中,家長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以制定的規則對底線,不能輕易的觸碰或者違反,否則容易失去意義和威嚴效果。

3.家長的以身作則與督促

教育中最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的就是家長的背道而馳,有的時候家長要求孩子怎麼做,自己卻做著與之相反的行為,這樣直接導致孩子在選擇上出現混亂。

要想教育發揮最大化的成效,家長就要記住以身作則,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督促。


當我們學會克制眼前的欲望,放棄一時的快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期望每個孩子都能把握時間,充實自我,為未來增添動力,擁有美好明天。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近幾年來,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被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所關注和認可,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
  • 延遲滿足對孩子到底有利還是有弊?
    妍妍是一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照顧細心,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可是,她的朋友卻說,「延遲滿足」一下孩子的需求,更利於孩子成才。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養育。
  • 「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
    這其中就有「延遲滿足教育法」,這個概念與「哭聲免疫法」如出一轍,都是對孩子的訴求不及時回應,是家長利用強勢地位欺負孩子的一種做法,是家長不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表現——這是我對它的定性。要認清一個現象,最好到它的源頭看看。資料顯示,「延遲滿足」概念的起源是這樣的。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於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於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於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於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這個小遊戲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延遲滿足是指為獲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捨棄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個體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所以培養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其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堅持到三分鐘就放棄了,1/3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差不多是15分鐘。之後米歇爾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當他們上學後,當年三分鐘以內就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和餅乾的孩子,他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都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也很難維持友誼。
  • 「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延遲滿足」被不少父母用偏了,最常見的三大誤區,你避開了嗎?
    這個教育理念的廣泛流行,不少父母們於是開始了各種對孩子的「延遲滿足」訓練。 不得不承認,「延遲滿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但如果走入誤區,也會抑制孩子的天性,甚至造成性格的缺陷。 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呢?第一大誤區:孩子3歲前就開始訓練「延遲滿足」。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會傷害親子關係。自控力是內化的能力,如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主動去控制。
  • 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 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這時父母才恍然大悟,平時對孩子的「延遲滿足訓練」出了問題。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到底要不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呢?1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很多人可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是為了獲得將來更大的利益,從而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由孩子判斷哪個利益更大,自己決定要不要再等一會兒,實現「自我延遲滿足」。這其中,被大家經常忽視的關鍵詞是「主動」。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被動延遲」,做判斷和決定的主體都是父母,孩子們完全沒有主動權決定自己是否願意延遲。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很多父母似乎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任性孩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七個方法真正實現延遲滿足那麼,我們平時又該如何給孩子培養自控力呢?什麼樣的延遲滿足才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呢?1.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可控的生活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規律的、可以預期的生活節律。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滿足不了就開始哭鬧。萬一你妥協,又擔心這孩子被寵壞,以後得寸進尺、無法無天,管都管不住可怎麼辦?03如何正確做到延遲滿足?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科學研究證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相比於其他人,將來很大機率會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學會延遲滿足,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呢?1. 在生活上不貪於享受人的本性是享受當下,但也有人有規劃、有目標、樂於為美好生活付出。如果僅僅追求當下的快樂,那他擁有的也只有當下;而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勇於付出,雖少了這片刻歡愉,換來的卻是未來更好的生活。
  • 培養孩子耐性,除了要做到「延遲滿足」,父母還要做好這五件事
    孩子爸爸說他還是小,再大點就懂事了,可是什麼時候是再大點呢?」而說到培養孩子耐性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延遲滿足」。所謂的延遲滿足,其實就來源於動媽剛剛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的那個實驗,其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於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為什麼延遲滿足這套方法在他們這裡就不管用了呢?其實不是延遲滿足不管用,而是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意思。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實驗,卻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做先進的科學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要推卸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當孩子因某些事情而延遲了洗澡的時間,孩子正常的生活規律就自然被打破了,這就會對後面的生活作息產生影響,也許影響不大(但這不是大與小的問題),例如會因孩子晚洗澡,那麼孩子會晚睡,第二天如果是按照正常時間起床,那麼孩子的睡眠就會不足,睡眠不足孩子的精神就不好,然後……這個時候,父母完全有理由說,那不是我的錯,這個是孩子的決定,我只是遵循了孩子的決定,因為我對他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