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給你一塊糖,告訴你如果堅持到一定時間,不吃這塊糖的話,就能獲得更多的獎勵,那麼你究竟能不能堅持抵制誘惑呢?
這是心理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尚小的孩童,對於這一實驗,他們的表現被很明顯的分為兩大陣營——吃了糖果的,和沒吃糖果的。
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
而通過數據統計,還是有很多家長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卻存在一些缺漏。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幾乎每次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
曾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中,李志剛問張一鳴:"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讓今日頭條從0做到了百億美金?"
張一鳴回答說:"其實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的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但真正讓我把公司做大的,是延遲滿足感。"
他坦言說,只有選擇了長期的收益,擁有長遠的視野,才能透徹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前景,學會了不能提前做的事,就堅持不做。
每一個長期主義者,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持著堅忍的耐性,擁有延遲想要滿足的欲望。
也正是如此,延遲滿足感似乎成為了每一個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品格,他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抵擋的住別人提供的機會,有清晰的決斷力,甘願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長期想要抵達的理想。
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很多家長總是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孩子年齡小定型不強",認為孩子長大了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就強了。
實則不然,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導致孩子沒有形成延遲滿足的意識。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沉迷電子遊戲,混天度日荒廢了學業;有的人貪圖眼前可觀 的利益,葬送未來大好前程,追悔莫及…
成長學習發展階段是為孩子未來發展打基礎的黃金時間,孩子如果延遲滿足能力不強,就很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習慣,對自身發展造成阻礙。
李誕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段壓抑欲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他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群不快樂的人,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感。"
家長都知道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培養,不妨試試遵循這三步:
1.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有的家長喜歡直接性的催促孩子完成當前的任務,其實這是成效不大的,時間長了次數頻繁,或許還會加大孩子的拖延症,亦或是引起叛逆心理。
正確的做法就是制定計劃,按照計劃進行行動,雖然這個方法最常見,但是很多家長都踩了坑。
首先就是在計劃的制定上,請不要一意孤行,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進行討論協商,在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時,讓孩子最大程度的接受計劃的安排,為後期實施奠定好基礎。
2.同孩子一起執行計劃
制定好計劃,開始執行計劃規定這一過程,其實從長遠成效來看,也是一個鍛鍊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過程。
在這一階段中,家長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以制定的規則對底線,不能輕易的觸碰或者違反,否則容易失去意義和威嚴效果。
3.家長的以身作則與督促
教育中最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的就是家長的背道而馳,有的時候家長要求孩子怎麼做,自己卻做著與之相反的行為,這樣直接導致孩子在選擇上出現混亂。
要想教育發揮最大化的成效,家長就要記住以身作則,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督促。
當我們學會克制眼前的欲望,放棄一時的快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期望每個孩子都能把握時間,充實自我,為未來增添動力,擁有美好明天。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