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對孩子到底有利還是有弊?

2020-11-19 琅琊閣二公主

妍妍是一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照顧細心,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

可是,她的朋友卻說,「延遲滿足」一下孩子的需求,更利於孩子成才。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養育。

關於「延遲滿足」

研妍媽媽的問題,正是當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他們愛孩子,願意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是他們又怕這樣慣壞了孩子,長大後不懂得等待。

家長們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跟蹤實驗證明:同樣的孩子,控制力強的,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食品。

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顆軟糖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毋庸置疑,誰都想吃到兩顆糖,那麼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業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於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有了個詞語,叫作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個體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很多媽媽非常看重寶寶「延遲滿足」的能力,她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選擇,能否耐心等待到最好的結果出現,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這種等待的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那麼,「延遲滿足」的能力是越早培養越好嗎?絕不是。


3歲前,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

3歲以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1歲前,更要及時滿足,若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1.母乳餵養更適宜

3歲之前,寶寶需要父母經常地用語言和行動來向自己表達愛,最直接、最重要、最及時的方式之一就是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過程滿足了寶寶愛的需求。

母乳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礦物質、脂肪酸、胺基酸、乳糖等嬰兒成長發育所需要的全部營養,並且配置得剛剛好,有利於孩子吸收,而且不容易因為吃多而影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種抗感染的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補體、溶菌素及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因子等,能夠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

媽媽選擇母乳餵養的好處,不僅在於母乳促進了寶寶的身體健康,還在於母乳餵養方式有助於寶寶建立對媽媽的信任。哺乳的時候,媽媽用手環抱寶寶,讓寶寶的頭部緊貼媽媽的胸,寶寶嘴裡含著奶頭,眼睛注視著媽媽,媽媽用溫暖的、慈愛的、專注的眼神回應寶寶,不停地撫摸寶寶。

寶寶感受到了愛,對溫暖、安全及愛的需求得到滿足,緩解了寶寶與生俱來的對生命的緊張感,增強了寶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信心。

當寶寶玩累了、渴了、餓了、想睡覺了、煩躁了、苦惱了、委屈了、不舒服了,媽媽都可以用母乳來安慰寶寶。這種安慰方式,能夠及時緩解寶寶的情緒,寶寶會覺得媽媽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同時他們也會很在意媽媽。

母乳餵養的過程對寶寶來講是一個被媽媽愛、接納、包容的體驗,這會深深印在寶寶的潛意識深處,寶寶將來的人際交流模式會是安全的、開放的。而很多沒有經歷母乳餵養的寶寶,在長大後,很容易在交往、人格等方面出現問題。

吸吮動作對於一個飛速成長的寶寶而言是一種必需的鎮靜劑。那些斷了奶的寶寶會利用其他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吸吮需求,比如,奶瓶、安撫奶嘴手指、頭髮等。母乳餵養其實是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從人那裡找到安慰。而斷了奶的孩子則需要從物品那裡尋求解脫。


2.3歲前,及時滿足不怠慢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達麗說:「1歲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次數多了影響不亞於心理的創傷。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而不是對這麼小的寶寶!」

尤其是襁褓中的寶寶,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生存下去的勇氣,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這樣的力量來自父母對他們最為及時地關照。

寶寶哭了,立馬跑過去安慰,或者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看看寶寶是否尿了。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哭幾聲、餓一會兒沒什麼的。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寶寶哭泣除了餓了、尿了、病了,還可能是在尋求父母的撫慰,以驗證父母的愛。

在夜間,如果媽媽有條件和寶寶睡在一張床上,不但有利於餵奶,也能增進寶寶對媽媽的信任。對於較小的寶寶,媽媽讓他含著奶頭睡覺,都是允許的事情。有的家長覺得讓寶寶和父母睡在一起,不利於寶寶獨立;對寶寶照顧得太及時了,也不利於寶寶自立,實際並非如此。

寶寶出生後,他的生理需要獲得及時滿足,能夠讓寶寶和媽媽及時地建立一定的聯結,寶寶會明白:我生活在這裡是安全的,媽媽很愛我,會及時幫助我解決問題、排除煩惱,我不用怕什麼!

還有的媽媽,覺得寶寶吃飽了喝足了,就沒什麼問題了,寶寶哭就讓他哭吧,哭一會兒就好了,於是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媽媽這麼做也不怡當。寶寶哭泣,可能是因為想媽媽了,需要媽媽的撫慰。這個時候,媽媽最好安靜地坐下來,一邊撫摸寶寶,一邊跟寶寶說:「哦,寶寶想媽媽了!媽媽陪你!」媽媽可以抱起寶寶,跟他逗逗、說說、笑笑、運動運動。媽媽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自己沒有被人忽視,心裡就踏實了。

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很多媽媽苦於個人無法離開寶寶去做其他的急事,其實如果準備充足,也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到了給寶寶餵奶的時間,就準備好溼巾、衛生紙、水、書、手機、一些小玩具等,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很及時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不會承受「被怠慢」的苦痛了。

3歲以前的寶寶,媽媽可以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依賴感,這樣寶寶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該獨立的時候,就能自動地走向獨立。一般來說,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的關鍵期,寶寶能做的事情,媽媽就讓寶寶自己去做好了。

相關焦點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如何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
  • 灑水車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各位網友您怎麼說
    灑水車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各位網友你怎麼說?我認為在炎熱的夏天,灑水車灑水可以起到消暑降溫的作用,給人一種神清涼爽的感覺。並且新聞也多有曝光過灑水車噴溼路人,滑倒和摔倒路人等,一系列負面影響,讓人們對灑水車有許多報怨!其實每座城市都在創建文明稱號,灑水車可以更好,更有利的,洗滌大地上的塵埃和汙漬,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而在冬季,我建議灑水車應該根據天氣冷度,來調節時間和次數,甚至停止灑水。
  • 延遲開學後,網絡教學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針對停課不停學,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但是最辛苦的要數孩子、家長、老師。學校停止了常規的教學活動,但是我們卻沒有停止學習:孩子不停地學習如何用別人的答案來矇混過關,家長也不停地學習如何一天之內兼顧N個群消息還有不聽話的娃,老師也不停地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播……雖然教育部近期已經重新解釋了停課不停學的具體意義,但是仍然有不少學校置若罔聞。
  • 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近幾年來,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被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所關注和認可,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這個小遊戲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延遲滿足是指為獲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捨棄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個體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所以培養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其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 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有利還是有弊?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喝咖啡到底對機體健康有利還是有弊,分享給大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喝咖啡的人進行研究想知道是否兩種咖啡中的化學組成會有差異。【7】Front Neurosci:坐實!喝咖啡真的能夠降低阿爾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的患病風險!
  • 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
    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教育時評:「家庭作業電子化」有利也有弊同時,還有利於統計錯題率,便於教師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隨著家庭電子作業的普及,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應當引起教師和家長足夠的重視。其一,要謹防學生對電子產品過度依賴。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不僅可以用來做作業,還可以用來玩遊戲或者瀏覽一些與作業無關的不良信息。
  • 自律是好事,劉璇軍事化育兒,究竟有利還是有弊?
    現在兒子都5歲了,至今沒有吃過糖和甜食,更是不知道冰淇淋巧克力到底是什麼味道這樣的軍事化育兒模式,一時分不清是為孩子好,還是只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志活著。劉璇的做法,究竟有利還是有弊?劉璇的育兒方法,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要肯定她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做事有計劃,這是好事。
  • 對孩子的要求,為什麼要採取延遲滿足的辦法來就處理?
    在實際生活中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提出要求,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喜歡哭鬧,糾纏用,這種方法來逼迫大人,立刻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就立刻滿足的話,孩子在這方面的要求就會變得更加苛刻,每一次都要立刻滿足,哪怕推遲一點時間都會引來一場吵鬧哭叫。當各位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給予一定的時間延遲,再予以滿足,效果就會好很多。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錯了嗎?很多家長要問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錯嗎?也不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字節跳動CEO張一鳴就多次強調過「延遲滿足」,他甚至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沒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爸媽營說以前有篇《嬰兒哭了就不抱,不哭才抱》的文章廣為流傳,背後的理論說是來源於【延遲滿足】。 某位知名女編劇在微博上講了自己拒絕給兒子買樂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掙錢自己買」。這條微博引發了持久的激烈辯論,在上千條評論裡,有人問:「等他工作以後,即便有100套樂高,但還會有如今玩玩具的快樂嗎?」 我們為什麼那麼擔心孩子「被寵壞」?為什麼會對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懼?為什麼會對各種暗示「將來會成功」的訓練法趨之若鶩?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麼要不要馬上滿足?
  • 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對不對?專家這樣說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導致「延遲滿足」的理論遭到質疑。之後,他將做出不同選擇的孩子進行比對,在繼續追蹤這些孩子18-20年後,他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的學業表現通常更好,這類孩子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上進心,更願意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總之,實驗證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學生大多學習目標明確,不會輕易放棄,還能做到謹言慎行,不會輕易衝動。
  • 出臺「離婚冷靜期」引發紛爭,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這句話很有道理,兩人結婚之後,生活在一起,很多事情都會被放大,如生活瑣事,柴米油鹽,身心問題等等!只要這其中任何一點出現問題,往往都會導致許多人分道揚鑣,特別是身心問題,如性格不合,出軌等,這是導致離婚的最大原因!還有就是如今快節奏生活,許多人閃婚,閃離!
  • 初中作文素材:網絡有利也有弊
    網絡還可以跨國溝通,給遠方的親人發郵件,照片,更神的事無論你我有多遙遠,通過網絡我們就可以面對面的講話。這樣也有弊端,從而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懶惰了。不願動手寫書信了,使漢字文化流失了。所以我們要合理運用網絡。通過網絡我們可以不用去書店買書看書了。想看什麼直接在電腦上搜索。這樣是方便,可也有弊整天對著電腦對人的身體是很不好的,特別是眼睛。成年人還有控制力,可學生就不一樣了,有時玩遊戲會走火入魔。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等到這些孩子35歲,再做調查,三分鐘以內吃糖的孩子,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物質成癮和體重超標的問題,比如嗜菸酒、亞健康。而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他們有更優質的生活。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對孩子來說,遊戲算不算洪水猛獸,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我的粉絲群裡,常常會有比較經典的話題出現,有些媽媽們之間討論的話題,也是值得每位媽媽們思考的。有位媽媽說:我和老公就孩子玩手機遊戲這件事,已經成為階級敵人。我說適當玩有益身心,他則把遊戲比為毒品,堅決抵制。還說成功過人士沒有玩手機遊戲的。
  • 快生了長輩來家裡照顧寶寶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快生了婆婆來家裡照顧寶寶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必須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就說我自己生了雙胞胎之後長輩帶娃,以及我周圍所見和在一些媽媽群所見的情況,婆婆帶娃弊大於利。這或許只是小部分數據代表不了什麼,但如果說利大於弊,就需要滿足幾個條件:01.婆婆懂科學的育兒知識不要以為婆婆生過自己的老公就認為會帶孩子,事實上,婆婆生娃那個年代,思想觀念比較落後,哪裡有幾個人懂得科學育兒,孩子給吃給喝就行了。
  • 減脂該追求即刻滿足還是延遲滿足?
    即刻滿足即追求短期甚至當下見效,而延遲滿足則放眼未來。 有的人減得快,反彈得也快。這是追求即刻滿足的結果。 有的人減得慢,但不反彈,因為這類人在減脂過程中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 延遲滿足,還是及時行樂?
    延遲滿足,還是及時行樂?昨天看完《中國機長》,又上網搜了相關的資料,發現2016年,有一部同樣題材的美國電影《薩利機長》,晚上寫完文章,就上網看了看這部電影。下面說這句話,可能顯得有些崇洋媚外了,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我更喜歡《薩利機長》的表達方式。這個故事,讓人更多代入感,也更有共鳴。然而,我不得不承認,從事件本身來說,我們的中國機長要比薩利機長牛逼的多。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來看,薩利機長更多的是精神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