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妍是一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照顧細心,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
可是,她的朋友卻說,「延遲滿足」一下孩子的需求,更利於孩子成才。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養育。
研妍媽媽的問題,正是當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他們愛孩子,願意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是他們又怕這樣慣壞了孩子,長大後不懂得等待。
家長們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跟蹤實驗證明:同樣的孩子,控制力強的,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食品。
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顆軟糖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毋庸置疑,誰都想吃到兩顆糖,那麼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業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於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有了個詞語,叫作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個體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很多媽媽非常看重寶寶「延遲滿足」的能力,她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選擇,能否耐心等待到最好的結果出現,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這種等待的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那麼,「延遲滿足」的能力是越早培養越好嗎?絕不是。
3歲前,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
3歲以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1歲前,更要及時滿足,若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1.母乳餵養更適宜
3歲之前,寶寶需要父母經常地用語言和行動來向自己表達愛,最直接、最重要、最及時的方式之一就是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過程滿足了寶寶愛的需求。
母乳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礦物質、脂肪酸、胺基酸、乳糖等嬰兒成長發育所需要的全部營養,並且配置得剛剛好,有利於孩子吸收,而且不容易因為吃多而影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種抗感染的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補體、溶菌素及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因子等,能夠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
媽媽選擇母乳餵養的好處,不僅在於母乳促進了寶寶的身體健康,還在於母乳餵養方式有助於寶寶建立對媽媽的信任。哺乳的時候,媽媽用手環抱寶寶,讓寶寶的頭部緊貼媽媽的胸,寶寶嘴裡含著奶頭,眼睛注視著媽媽,媽媽用溫暖的、慈愛的、專注的眼神回應寶寶,不停地撫摸寶寶。
寶寶感受到了愛,對溫暖、安全及愛的需求得到滿足,緩解了寶寶與生俱來的對生命的緊張感,增強了寶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信心。
當寶寶玩累了、渴了、餓了、想睡覺了、煩躁了、苦惱了、委屈了、不舒服了,媽媽都可以用母乳來安慰寶寶。這種安慰方式,能夠及時緩解寶寶的情緒,寶寶會覺得媽媽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同時他們也會很在意媽媽。
母乳餵養的過程對寶寶來講是一個被媽媽愛、接納、包容的體驗,這會深深印在寶寶的潛意識深處,寶寶將來的人際交流模式會是安全的、開放的。而很多沒有經歷母乳餵養的寶寶,在長大後,很容易在交往、人格等方面出現問題。
吸吮動作對於一個飛速成長的寶寶而言是一種必需的鎮靜劑。那些斷了奶的寶寶會利用其他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吸吮需求,比如,奶瓶、安撫奶嘴手指、頭髮等。母乳餵養其實是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從人那裡找到安慰。而斷了奶的孩子則需要從物品那裡尋求解脫。
2.3歲前,及時滿足不怠慢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達麗說:「1歲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次數多了影響不亞於心理的創傷。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而不是對這麼小的寶寶!」
尤其是襁褓中的寶寶,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生存下去的勇氣,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這樣的力量來自父母對他們最為及時地關照。
寶寶哭了,立馬跑過去安慰,或者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看看寶寶是否尿了。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哭幾聲、餓一會兒沒什麼的。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因為寶寶哭泣除了餓了、尿了、病了,還可能是在尋求父母的撫慰,以驗證父母的愛。
在夜間,如果媽媽有條件和寶寶睡在一張床上,不但有利於餵奶,也能增進寶寶對媽媽的信任。對於較小的寶寶,媽媽讓他含著奶頭睡覺,都是允許的事情。有的家長覺得讓寶寶和父母睡在一起,不利於寶寶獨立;對寶寶照顧得太及時了,也不利於寶寶自立,實際並非如此。
寶寶出生後,他的生理需要獲得及時滿足,能夠讓寶寶和媽媽及時地建立一定的聯結,寶寶會明白:我生活在這裡是安全的,媽媽很愛我,會及時幫助我解決問題、排除煩惱,我不用怕什麼!
還有的媽媽,覺得寶寶吃飽了喝足了,就沒什麼問題了,寶寶哭就讓他哭吧,哭一會兒就好了,於是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媽媽這麼做也不怡當。寶寶哭泣,可能是因為想媽媽了,需要媽媽的撫慰。這個時候,媽媽最好安靜地坐下來,一邊撫摸寶寶,一邊跟寶寶說:「哦,寶寶想媽媽了!媽媽陪你!」媽媽可以抱起寶寶,跟他逗逗、說說、笑笑、運動運動。媽媽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自己沒有被人忽視,心裡就踏實了。
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很多媽媽苦於個人無法離開寶寶去做其他的急事,其實如果準備充足,也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到了給寶寶餵奶的時間,就準備好溼巾、衛生紙、水、書、手機、一些小玩具等,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很及時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就不會承受「被怠慢」的苦痛了。
3歲以前的寶寶,媽媽可以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依賴感,這樣寶寶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該獨立的時候,就能自動地走向獨立。一般來說,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的關鍵期,寶寶能做的事情,媽媽就讓寶寶自己去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