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2020-12-12 陪寶寶寫日記

近幾年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越來越被更多人所認知,尤其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的關於 「棉花糖實驗」,即告訴兩組孩子,如果當時不吃他準備的棉花糖,到了等待的時間則可以得到兩塊,而當時吃掉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塊。

最終得出的結果是:

在個性方面,「不等者」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而在學業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這個結果讓更多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安逸。

可是,也有很多父母在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是合理的要求,為什麼要「延遲滿足」呢?孩子非但沒有在「延遲滿足」中得到「滿足」,反而還認為我是在刁難他,開始對我不信任起來,那麼「延遲滿足」的方法到底能不能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結果呢?

01、「延遲滿足」到底是什麼意思?

「延遲滿足」英語是「deferrde gratification」,字面上直接翻譯過來是「推遲的滿足感」。《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是這樣解釋這一概念的:

在發展心理學中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或者人的一種屬性,是人能夠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說克制欲望的能力。它的反面概念是即刻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擁有這種屬性的人,欲望控制力不夠,比較衝動。

了解了延遲滿足真正的意義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家長在運用「延遲滿足」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了。

針對以上的說法我們就可以知道,「推遲的滿足感」其實是一種個人能力,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意思,也不能簡單地作為一個教育方法來看,我們如果想正確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必須要了解孩子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狀態。

比如有個朋友家孩子今天提出想去吃自己喜歡吃的美食,朋友想起了「延遲滿足」的說法,於是告訴她說等周日再去吃。可是聽了這話孩子往往很不開心,她覺得此刻有想吃那種食物的欲望,等到周日也許就沒有想吃的欲望了,這會大大降低她做這件事時的幸福感。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了解一點,那就是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是讓他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的能力,那麼對於孩子想要吃一頓自己愛吃的飯這件事,只要你的時間允許、經濟條件允許,任何一天都適合,為什麼不滿足孩子呢?

02、「延遲滿足」是讓孩子自行選擇,而不是家長替孩子做決定

前幾天遇到鄰居帶著孩子回家,孩子一臉不高興,明顯剛剛哭過,跟鄰居聊天時得知孩子看中了一套喜歡的書,但是書店賣得比較貴,五本書一百多塊錢,習慣了在某寶消費的鄰居在網上搜了一下,價格比現實中便宜一半,於是想到網上買。

鄰居告訴孩子回頭到網上給他買,可能得過兩三天才能收到,孩子卻死活不同意,因為對於沒有金錢概念的孩子來說,他並不能理解這中間的價格差異,只是關注眼前,認為既然是要買,為什麼當時不買,非要過幾天買呢?所以就開始哭鬧,結果被鄰居強行帶回。

經由鄰居這個例子,再結合「推遲的滿足感」的解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問題出在了哪裡。鄰居想要在網上買書這件事,是單方面自己決定的事情,要求孩子推遲自己的欲望,並非孩子自己的選擇。而「推遲的滿足感」則是培養孩子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是由孩子說了算的。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其實鄰居完全可以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比如告訴孩子這中間的價格差異是多少,然後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如果願意等待幾天,在網上買這套書的話,可以把節約下來的一半費用再用來給孩子買別的書或者玩具,這樣的話孩子自然就願意去接受父母的安排,也正確地使用了「延遲滿足」這一教育方法。

我們必須要在相信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自己的訴求,繼而去實施「延遲滿足」。如果是家長一廂情原強行實施,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造成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比如家長不讓孩子吃什麼東西,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吃,等家長一走開就會悄悄地吃。那麼這種情況下實施的「延遲滿足」,真的能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嗎?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替孩子做一時的決定,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又如何去控制孩子做到延遲滿足呢?

03、延遲滿足要把握一個度

在我家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常常會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和衣服,以至於很多玩具幾乎沒機會玩,很多衣服一水沒穿她就長大了。老公嘲笑我說我有「購物強迫症」,看到東西就想給孩子買。其實我並不是有「購物強迫症」,而是因為我小時候物資太匱乏,想要什麼東西父母都不給我買,以至於後來再長大一點,家庭條件好了一點,我有想要的東西也不會再跟父母開口要,因為我認為我要了父母也不會給我買。

大概正是因為小時候得到太少,就希望孩子不會在長大的時候有我小時候的遺憾,於是開始了我的買買買之路。

雖然我小時候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父母才不給我買我想要的東西,可是這其實跟很多父母刻意「延遲滿足」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的意義。

很多父母在孩子向自己要想要的物品時當時不給孩子買,在孩子面前細數賺錢不易,甚至有的父母會跟孩子提條件,滿足某某條件之後在某一天才能給孩子買。然而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因為兒童的大腦前額葉負責判斷、推理和調節等工作,孩童時期大腦的不完善發育,決定了他們常常不能很好地抑制自己的衝動和欲望,所以我們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如果經常用條件來「誘惑」孩子,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或者不愛他們,另一方面也會給孩子做出錯誤示範,讓孩子學會跟自己討價還價。

04、如何正確做到延遲滿足

父母想要真正做到延遲滿足,那麼必須要了解自身孩子的發展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延遲」來滿足的。

(一)、低齡兒童儘量不要延遲滿足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等待的時間接受度不同。比如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來說,他們並沒有穩定的時空概念,這時的不及時滿足對他們來說等於永遠不被滿足。

有的家長看到嬰兒一直哭,就故意把嬰兒放在一邊,認為不管他,他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下次他就會知道,不是自己一哭就立馬有人去哄。

其實此時的孩子並沒有能力通過哭來控制父母,他們的認知和思維還沒有發展到能夠理解「行為和後果」的邏輯關係,所以針對較小一點的孩子,家長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以此來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從而建立起早期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不刻意考驗孩子

有的家長為了訓練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會故意給孩子一些零食,然後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吃,如果能克制到第二天就再多給一點,如果不能克制為了懲罰孩子第二天就取消零食。很多家長認為,這樣讓孩子權衡利弊,能夠更利於孩子克制自我。這種做法其實是完全是不對的。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最終選擇了一個叫哈裡的醫生,與此同時芬森又害怕哈裡太年輕不能沉澱下來去過這種枯燥的研究生活。助手提議說可以假借他人的名義高薪聘請哈裡,看哈裡會不會動心,被芬森拒絕了,芬森認為不能刻意去考驗人性,想給他高薪又想讓他拒絕,那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給孩子充滿誘惑性的東西,又想讓孩子拒絕,是大人都難以做到,卻用這種方式來考驗孩子,那不是一件很殘忍的事嗎?我們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提太高的要求,不運用過分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凡事過猶不及。

(三)、延遲滿足的形成關鍵是充分的及時滿足

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帶孩子去逛街,看到一個很漂亮的洋娃娃的背包,孩子特別想要,我當時給孩子買了。老闆看到我這麼爽快,又適時地拿出另外一個很漂亮的毛絨玩具,告訴孩子說:你看這個玩具也很漂亮哦,一裝電池還能放出好聽的音樂,玩具的眼睛還會動呢!孩子看了看玩具,然後高興地背起背包對老闆說:「謝謝,這個玩具下次再買。「

老闆很驚詫這麼小的孩子能有這個意識,問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我其實也並沒有刻意去教育她,只是認為只要是合理的需求、我能承受的範圍之內我就去滿足她。也許正是因為我的及時回應,使得她很容易有滿足感,反而能主動克制欲望。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差異性,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只能是在對孩子細心的照顧過程中,發現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去確定自己是該延遲滿足還是適時滿足,儘量做到合情合理,才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已成為「過去時」,孩子的匱乏感才更值得重視
    為了讓孩子明白等待、學會自控,甚至刻意地去營造一些條件,讓孩子本該滿足的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實驗本身沒有錯,它指向的是一個結果: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將來更可能成功。但如何讓孩子發自內心去願意延遲滿足而不需要附屬條件?那些不懂得等待的孩子為什麼一刻也等不了?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搞明白,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盲目而焦慮的追隨只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最終的結果和最初的目的南轅北轍。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基礎方式。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延遲滿足:優秀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這樣做更有效!
    (1) 那些沒有被充分滿足過的孩子,更難抵抗誘惑;(2) 為了延遲而延遲,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3) 只有延遲沒有滿足,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3、 「延遲滿足」應該怎麼做?實驗不足這個實驗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相關變量:一是孩子的被滿足狀況,經常得到滿足的孩子更能抵抗誘惑;二是父母的作用,那些與父母建立信任關係的孩子更願意等待。2、延遲滿足有哪些誤區?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然而,18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 相比違背本性的「延遲滿足」,這幾個方法更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怎樣正確理解「延遲滿足」? 1)什麼是「延遲滿足」訓練「延遲滿足」是指,在孩子表達某種需求時,不及時滿足,而是刻意拖延時間,來培養孩子的耐心,提高孩子控制力的一項教育理論。 如果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能力讓聽懂這個道理,孩子可能願意嘗試等待,爭取多拿一顆糖,也有可能孩子忍一會沒耐心了,就把那一顆糖吃掉了。 這個方法對於已經聽得懂遊戲規則的孩子來說,也許是個有效的鍛鍊自控力的方法。也有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 別讓「延遲滿足」毀了寶寶
    若干年後,跟蹤調查顯示,堅持過了十五分鐘的孩子們,在學習發展等各方面的表現都更為優秀。研究者由此認為,延遲滿足可以反映孩子的自控能力,而自控力則足以影響孩子未來的成敗。在這個實驗的影響下,不少家長紛紛開始進行延遲滿足的實踐:孩子想吃冰淇淋了,爸爸腦內頓時響起「延遲滿足」的警鐘,決定堅持半小時之後再給。孩子想買機器人,媽媽馬上想起「延遲滿足」準則,告訴孩子:下次過節的時候才能買。
  • 誤解「延遲滿足」的你,讓孩子變得不快樂,更貪婪,更容易被誘惑
    一、延遲滿足,到底是注重「延遲」還是「滿足」?延遲滿足,更注重的是「滿足」這個結果。「延遲」是一種技術手段,幫助孩子降低欲望,最終達到心理上「滿足」。當孩子適應了「延遲」的訓練,就會在心理上成熟起來,可以控制內心的欲望,擁有了自制力和強大的適應性。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所以,真正的「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個人能力,並不單純是「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意思。,是充分的及時滿足研究表明,那些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經得住眼前的誘惑,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任性孩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只有約30%的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得到了雙份的獎勵。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採訪,發現那些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更優秀,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壓能力都會更強,也更少地出現犯罪、肥胖、吸毒等不良問題。
  • 「延遲滿足」的方法,做到比知道更難
    延遲滿足孩子的教育方法:1.根據不同的年齡合理掌握延退滿足的時間和方式2.家長需要告知滿足的理由3.延遲從一分鐘開始4.等待時不要過分關注5.採用代幣法來延遲滿足6.冷靜對待孩子的任性哭鬧7.不要吝嗇表揚,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 棉花糖實驗:更優秀的人更注重提高「延遲滿足」能力
    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很快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通過各種方法如閉上眼睛、自言自語等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獎勵。這個實驗中,依據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Mischel 教授由此提出了「延遲滿足」的概念。簡而言之,「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 什麼是延遲滿足,為什麼擁有延遲滿足會更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
    選擇了及時放棄,及時止損,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做某一些事情,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有所收益,並不是只要開始做了就能馬上看到明顯的益處,需要經歷一個孵化的過程,需要時間來慢慢累積,才可以獲得令我們滿意的回報。很多人,無法堅持到那一刻,選擇提前放棄了。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當時共有600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兒童參與了這項實驗,實驗過程是:在孩子們面前放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別碰它,那15分鐘後你將被額外再獎勵一塊棉花糖,若沒堅持住吃了則沒有了。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延遲滿足就這樣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誤讀,才導致了很多背離家長初衷的情況發生。那麼什麼是延遲滿足呢?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E. Berk在《兒童發展》一書中,把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義為「等待一個更適宜的時間和地點來從事一個誘人的行為或者獲得一個欲望中的物體」。
  • 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自制力,學會珍惜
    這才幾天啊,又摔壞一個,有多少也不夠你摔啊。」蠻蠻今年5歲,有很多玩具,每次玩完不想玩時,他就一甩手扔在地上,家裡光摔壞的玩具就裝了兩大箱子。蠻蠻不知道珍惜玩具,這讓家人很頭疼。耐人尋味的是,這個陌生人跟蹤研究了了這些孩子20年,結果發現:那些能抵制誘惑的孩子,長大後基本都有較好的學習品質、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的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挑戰。而經不住誘惑的孩子中,有1/3的人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相對較多,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如前者優秀,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而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遇到壓力容易選擇退縮。
  • 淺談「延遲滿足」與「文明進化」
    曾有一個著名的小測試,讓不同的孩子獨立在一個房間裡,放置好一顆糖果,告訴他如果不吃這個糖果,等待時間越久,他就會得到越多的糖果。孩子們表現各異。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們則是那些做事更專注、更能堅持、平時更優秀的孩子,他們自律。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它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是由某個單一的因素決定的,延遲滿足並不需要被過度解讀和神話。」此外,「延遲滿足」其實並不完全等於「自控力」,大家千萬別把這兩個概念搞混。我們設計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去測試孩子們的表現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弄清楚,如果他們想要或者當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時,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到的。」而研究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未來生活的關聯,應該算是整個實驗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