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延遲滿足」,有這麼個家喻戶曉的「棉花糖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 找來數十個4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單獨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放置有他們最愛吃的棉花糖。
同時明確告知這群兒童,他們可以立即吃掉棉花糖,但是沒有獎勵;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則會得到另一顆獎勵。
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很快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通過各種方法如閉上眼睛、自言自語等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獎勵。
來源:網絡
在之後對這群兒童的幾十年跟蹤調查中也發現:那些擅長忍耐和等待的孩子在學習成績和事業上也表現得更為出色。
這個實驗中,依據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Mischel 教授由此提出了「延遲滿足」的概念。
簡而言之,「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加強自控能力
面對眼前能獲得「即時滿足」的誘惑,不僅是兒童,成年人在很多時候也一樣會難以自控。
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比起花1小時候看一本枯燥無味的書籍,人們更願意選擇追一部更讓人覺得此一時會感到快樂的劇;比起花大量時間去做看不見的體質提升的鍛鍊,人們也更願意躺在沙發上睡覺。
自控力的不足主要就是無法為長遠的價值去犧牲部分短期價值,做不到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無法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和延遲滿足。
因此,要提升「延遲滿足」的能力,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規劃有個清醒的認知,讓自己對長期價值的渴望大過於短期價值,努力加強自我控制能力。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增強忍耐性
明顯,我們大多數人做事總是更傾向於選擇短線任務,而儘量避開更花時間、難以快速看到結果的長線任務。
不少表現在傾向於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選擇各種各樣的速成班等等。
其實很多時候,看一個人能否很好的完成一項任務並不在於他的能力是否足夠,而在於他是否具備一定的忍耐性。
忍耐性不足的人們總是在剛開始做的時候就想看到結果,比如剛減肥三天就想上稱看減重多少、剛讀幾頁書就迫不及待地想和人們探討一番。
在一開始總是興致勃勃,立下各種目標,如果無法快速看到成效,或者遇到一點點困難之後,就容易很快放棄。
有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提升「延遲滿足」的能力,要求著我們增強忍耐性,在看不見結果的時候,再努力一點、再堅持一下,或許成功就在眼前了。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學會冷靜分析
歐美科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心想得諾貝爾獎的,得不到諾貝爾獎。
我們以目標為方向,積極向前努力,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僅僅死盯著目標,過分在意,就很難讓人平靜下來,客觀地分析自身不足併合理地去調整節奏。
有這麼一個故事:
天色漸晚,一個賣蘋果的小販想在城門關閉之前回城,問一位路人,他什麼時候可以抵達城門。
路人回道:「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
小販感到奇怪,卻沒有靜下來心來仔細想想路人的話,果然,因為著急趕路,走的太急打翻了一車蘋果,他不得不停下撿散落一地的蘋果,最終沒能在城門關閉之前趕上。
故事雖然簡單,卻也明明白白的折射出了一個道理。
我們總是迫切地盯著眼前利益而忽略其他,但過於專注於一個看似馬上就能實現的目標容易導致心浮氣躁,不能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和狀況,最終目標再近,也難以實現。
因此,比起一味的專注「即時滿足」,不如提升「延時滿足」的能力,學會冷靜思考,冷靜分析,進而調整性的往目標前進。
寫在最後
我們常說要掌控人生,而非被人生掌控。
現實中無法規避誘惑,是我們諸多煩惱的來源之一,也是我們覺得無法更好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並提升「延遲滿足」能力,更好地克制欲望、抵制誘惑。畢竟,真正的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會自控自忍、能冷靜分析、眼光長遠並不懈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