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更優秀的人更注重提高「延遲滿足」能力

2020-09-26 壹方尚品


關於「延遲滿足」,有這麼個家喻戶曉的「棉花糖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 找來數十個4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單獨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放置有他們最愛吃的棉花糖。

同時明確告知這群兒童,他們可以立即吃掉棉花糖,但是沒有獎勵;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則會得到另一顆獎勵。

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很快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通過各種方法如閉上眼睛、自言自語等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獎勵。

來源:網絡

在之後對這群兒童的幾十年跟蹤調查中也發現:那些擅長忍耐和等待的孩子在學習成績和事業上也表現得更為出色。

這個實驗中,依據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Mischel 教授由此提出了「延遲滿足」的概念。

簡而言之,「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者,更容易取得成功。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加強自控能力

面對眼前能獲得「即時滿足」的誘惑,不僅是兒童,成年人在很多時候也一樣會難以自控。

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比起花1小時候看一本枯燥無味的書籍,人們更願意選擇追一部更讓人覺得此一時會感到快樂的劇;比起花大量時間去做看不見的體質提升的鍛鍊,人們也更願意躺在沙發上睡覺。

自控力的不足主要就是無法為長遠的價值去犧牲部分短期價值,做不到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無法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和延遲滿足。

因此,要提升「延遲滿足」的能力,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規劃有個清醒的認知,讓自己對長期價值的渴望大過於短期價值,努力加強自我控制能力。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增強忍耐性

明顯,我們大多數人做事總是更傾向於選擇短線任務,而儘量避開更花時間、難以快速看到結果的長線任務。

不少表現在傾向於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選擇各種各樣的速成班等等。

其實很多時候,看一個人能否很好的完成一項任務並不在於他的能力是否足夠,而在於他是否具備一定的忍耐性。

忍耐性不足的人們總是在剛開始做的時候就想看到結果,比如剛減肥三天就想上稱看減重多少、剛讀幾頁書就迫不及待地想和人們探討一番。

在一開始總是興致勃勃,立下各種目標,如果無法快速看到成效,或者遇到一點點困難之後,就容易很快放棄。

有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提升「延遲滿足」的能力,要求著我們增強忍耐性,在看不見結果的時候,再努力一點、再堅持一下,或許成功就在眼前了。

提升「延遲滿足」能力 即要學會冷靜分析

歐美科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心想得諾貝爾獎的,得不到諾貝爾獎。

我們以目標為方向,積極向前努力,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僅僅死盯著目標,過分在意,就很難讓人平靜下來,客觀地分析自身不足併合理地去調整節奏。

有這麼一個故事:

天色漸晚,一個賣蘋果的小販想在城門關閉之前回城,問一位路人,他什麼時候可以抵達城門。

路人回道:「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

小販感到奇怪,卻沒有靜下來心來仔細想想路人的話,果然,因為著急趕路,走的太急打翻了一車蘋果,他不得不停下撿散落一地的蘋果,最終沒能在城門關閉之前趕上。

故事雖然簡單,卻也明明白白的折射出了一個道理。

我們總是迫切地盯著眼前利益而忽略其他,但過於專注於一個看似馬上就能實現的目標容易導致心浮氣躁,不能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和狀況,最終目標再近,也難以實現。

因此,比起一味的專注「即時滿足」,不如提升「延時滿足」的能力,學會冷靜思考,冷靜分析,進而調整性的往目標前進。

寫在最後

我們常說要掌控人生,而非被人生掌控。

現實中無法規避誘惑,是我們諸多煩惱的來源之一,也是我們覺得無法更好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並提升「延遲滿足」能力,更好地克制欲望、抵制誘惑。畢竟,真正的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會自控自忍、能冷靜分析、眼光長遠並不懈努力的人。

相關焦點

  • 遲來的糖果會更甜——「棉花糖實驗」與延遲滿足
    著名的人格理論家Walter Mischel 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逐漸培養兒童的耐心,教導他們延遲想要即刻滿足的需求和欲望,並且幫助他們認識到這種延遲的價值。「現在有一顆棉花糖,你可以吃掉,但是如果你等我回來後再吃,我就再給你一個」。「棉花糖實驗」過程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們在兩件事之間做出選擇,是立刻吃掉一顆棉花糖,還是15分鐘之後吃掉兩顆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講,是一種「推遲的滿足感」,想要擁有這種滿足感,需要一個人甘願「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小利益」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控力」的範圍更廣。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很多地方都可以展現或者需要自控力。
  • 延遲滿足:優秀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這樣做更有效!
    (1) 那些沒有被充分滿足過的孩子,更難抵抗誘惑;(2) 為了延遲而延遲,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3) 只有延遲沒有滿足,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3、 「延遲滿足」應該怎麼做?「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源於著名的棉花糖實驗,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講,是一種「推遲的滿足感」,想要擁有這種滿足感,需要一個人甘願「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小利益」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控力」的範圍更廣。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很多地方都可以展現或者需要自控力。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
  • 延遲滿足能力強就會成功?撥開史上最著名兒童心理學實驗的迷霧
    由於這些重大的發現,「棉花糖實驗」成為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實驗之一。同時,實驗中那些等到最後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特點被命名為「延遲滿足能力」。隨著時間更迭,這項能力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能預測幼兒前途的「水晶球」。由於棉花糖實驗似乎揭示了孩子和未來成功之間的關係,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了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大軍。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其實大家應該也聽說過這個實驗得的內容,就是研究人員找來一些孩子,給他們說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後,他們能忍住不吃手裡的棉花糖,那麼就會得到更多的獎勵。一:延遲能力促成功心理學上認為自我延遲滿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近幾年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越來越被更多人所認知,尤其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的關於 「棉花糖實驗」,即告訴兩組孩子,如果當時不吃他準備的棉花糖,到了等待的時間則可以得到兩塊,而當時吃掉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塊。
  • "棉花糖實驗":用20年時間證明,"延遲滿足"是孩子成功關鍵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最終得出的總結就是:延遲滿足能力,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延遲滿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愛吃糖的孩子,卻能忍住棉花糖對其的巨大誘惑,堅持到工作人員的到來,這一份毅力,說實話非常的難得。我們知道所有能力都是需要培養和鍛鍊的,尤其是自控能力。
  • 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當然,更多的人選擇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喜歡的玩具不能立刻買,要等到完成一定任務之後才可以買;想看的動畫片不能立刻看,要等到完成學習任務之後才可以看。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什麼是延遲滿足?研究者邀請百餘名3~6歲的兒童,參與到實驗中來。在實驗中,所有孩子都會被單獨帶進房間,桌上有一個盤子,裡面放有棉花糖。而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我現在有事要離開,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十五分鐘後再吃,這樣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吃與不吃,由你決定。」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實驗開始後,他們發現: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多數孩子猛盯著棉花糖,三十秒後等不下去了搖鈴;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實驗者返回。大量實驗數據證明,有自知之明的孩子更有耐性,更擅長推遲享受。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這個實驗在公眾裡的流行版本是這樣的:實驗參與者是3-6歲的小孩,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Ta在15分鐘內忍住不吃這顆糖,就能得到第二顆了。結果發現,能等到第二塊棉花糖的高延遲能力的小孩,在他的青春期中表現更好,他的美國高考滿分1600分的分數可以高出250分,這種差別放在中國就像一本和三本的區別。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後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結果發現自制力差的孩子成年後經濟狀況更差,工資相對更低,銀行沒有什麼存款,擁有房子或者存錢養老的可能性更小;不僅經濟狀況差,他們由於自制力差,不良習慣多,無法堅持鍛鍊,更容易持續酗酒吸毒問題,身體狀況也更差;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是對真實人生的絕妙簡化,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接著一場的棉花糖實驗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這條微博引發了持久的激烈辯論,在上千條評論裡,有人問:「等他工作以後,即便有100套樂高,但還會有如今玩玩具的快樂嗎?」 我們為什麼那麼擔心孩子「被寵壞」?為什麼會對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懼?為什麼會對各種暗示「將來會成功」的訓練法趨之若鶩?為什麼對「延遲滿足實驗」的誤讀會廣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父母們內心的控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