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趕緊地,爸爸已經在下面等半天了。」璐璐一直在催媽媽趕緊下樓,璐璐不明白,為啥媽媽總是慢半拍呢?媽媽也不理解,為啥我不是急性子,璐璐處處都要趕在前面呢?每次去幼兒園,璐璐總是第一名。媽媽說,晚兩分鐘也沒有事,璐璐卻不依不饒。而璐璐放學後,也是要媽媽第一個來接她。有時候,媽媽有事耽擱, 璐璐就不高興了,還哭鼻子。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急不躁,家長肯定會著急上火,希望孩子做事能夠再快一點兒。而當某些家長遇到個急性子的孩子,也是有很多煩惱的。這樣的家長,難道就不會上火了嗎?就會不鬧心了嗎?
自從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中,家長就寄希望於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倖幸福福,性格好,學習好,……可是,孩子的成長是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中進行的,難免會有家長預料不到的情況出現。若是孩子形成了急性子,家長難道就聽之任之嗎?幫助孩子改正,是必須要做的。而在此之前,家長要弄清楚,導致孩子性子急的原因有哪些,以便有的放矢。
一、導致孩子性子急的原因有哪些?
1、受家長性格的影響。
急性子的家長也是很常見的,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孩子出生後成為急性子,所佔的比例要大一些。再加上孩子每天耳濡目染家長的一舉一動,會進一步加深孩子性格的固化,隨著年齡的成長,表現出急性子的次數就會越來越頻繁了。
2、孩子沒有形成準確的時間觀念。
孩子在3歲之前,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他們不知道一個小時有多長,也不知道一分鐘能夠完成多少事情。他所想的,就是儘快完成自己想幹的事情。看書快快地翻,喝水咕咚咕咚地喝,走路也是要風風火火,不甘心落後。
3、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
小孩子的述求一般都是以哭的形式表現的,有些家長聽不得孩子哭。只要是孩子一哭,家長就好像聽到了集結號,立刻行動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對於家長來說,這樣做好似無不妥之處,對於孩子而言,家長的這些舉動,就會給孩子的潛意識中形成一種「我一有需求,家長就會滿足」的思維模式,孩子的耐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差。
或許有些家長會說,性子急些的孩子會有啥問題呢?不就是做事快一些,說話聲音大一些嗎?這樣總比那些做事慢半拍的孩子好吧?若是單純地與慢性子的孩子對比,好像許多家長更傾向於接受急性子的孩子,但若是仔細分析一下性子急對孩子的影響,或許這些家長的認識會有所改變。
二、性子急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1、性子急的孩子脾氣大。
因為性子比較急,孩子就無法忍受等待所帶來的痛苦,在等待時,孩子認為一分鐘甚至比一個小時的時間還長。這不是一種煎熬嗎?為了避免承受更大的心理折磨,孩子會不自覺地發脾氣來排遣自己的焦躁情緒,伴隨而來的,就是大著嗓門說話,甚至還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
2、性子急的孩子坐不住。
性子急的孩子還容易和多動性格聯繫在一起,比如在幼兒園上課時,他們會很不安分,尤其是臨近下課時,總是感覺已經到了下課時間,為啥老師還是講個不停?手錶不知已經被他們看過多少次了,屁股自然也就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鈴聲響起。這樣肯定會將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聽課效果就會相對差一些。
3、性子急的孩子缺乏耐心。
這一點許多家長會較為容易理解了,一般性子急的人,都是缺乏耐心的。沒有耐心,對於將來的工作選擇,會有一定的限制。而在孩童時期,性子急的孩子會和其他的小朋友節奏不一致,尤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會表現得比較明顯,而這些,也是會影響孩子們之間的感情培養的。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們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給4歲的孩子吃,但是有條件,20分鐘後吃糖的孩子,可以有額外的獎勵,而立即吃的孩子沒有。心理學家用「延遲滿足」來概括20分鐘吃糖的孩子的行為。而根據後續的多年持續觀察發現,具有「延遲滿足」性格的人,行事沉穩、考慮事情比較周全,對於情緒的管理也非常到位。若是孩子性子急的話,家長們可以用「延遲滿足」來引導孩子適當放緩做事的節奏。
三、家長善用「延遲滿足」,教孩子管理情緒。
1、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使用「延遲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以前,是建立安全感的敏感期,若是此時家長刻意營造延遲滿足的場景,在孩子內心會形成家長不愛他的意識,長期以往,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利的。所以,若是家長有實施延遲滿足的意願,則適合在孩子3周歲之後進行。
2、實施「延遲滿足」,家長要循序漸進。
在實施延遲滿足時,家長切不可急於求成,單方面地認為孩子也會配合家長的行動,耐心地按照家長的節奏完成。家長要根據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來摸索孩子的耐心,從而因事施教,以便既可以延遲孩子的忍耐時間,又不至於將事情變得不可控制。
3、一旦下決心實施,家長的心就要「狠」一些。
若兩位家長下決心通過延遲滿足這種方式來糾正孩子的急性子,那麼,在實施時,兩位家長的默契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不能一位家長延遲滿足正在哭鬧的孩子的願望,另一位家長心就軟了,悄悄地開始幫助孩子了,這樣,不就等於是前功盡棄了嗎?所以,此刻的家長,心一定要「狠」一些,才能換了最後的成效。
若家長本身就是急性子,在引導孩子時,家長一定要嚴格克制自己。若是條件允許,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改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家長在實施「延遲滿足」時,還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需要耐心才能做好的事情,比如泥塑、長跑等等,逐漸讓孩子的性格步入正軌。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您的孩子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面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您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引導孩子朝著更穩重的方向努力呢?歡迎您結合自己的故事,參加大家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