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孩子,跟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一旦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就會爆發情緒,又哭又鬧,令很多家長感到頭疼。說實話,這樣「急性子」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數。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呢?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又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急性子」的孩子,一般有這些特徵
1、等不及,愛發脾氣
急性子的孩子一般都會覺得,他提出了要求,別人就要立刻給他解決,多拖一分鐘都不可以。如果家長滿足不了他,孩子就會發脾氣,又哭又鬧,通過這種方式來向家長施加壓力。
2、不堅持,沒有耐心
因為性子急,所以做事情總希望能一蹴而就,而不能接受一步一個腳印,仔細打好基礎、做足準備。這樣的孩子,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興趣來得快走得也快,如果家長不管,孩子什麼都做不好。
3、坐不住,愛開小差
急性子的孩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總是不自覺地走神、開小差,而不能一直乖乖地坐著,聚精會神地聽別人講話。這種壞習慣,不僅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成績會有影響,就連孩子工作了之後,也會讓孩子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導致孩子變成「急性子」的原因是什麼?
1、處於「大腦發展飛躍期」
研究發現,孩子急躁發脾氣,也可以算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進化行為。簡單點來說,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大腦也會進行發育,而大腦處於發展飛躍期時,也可能促使孩子出現「性子急」的情況。
2、家長的影響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其次,父母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不管從遺傳這個角度來說,還是從榜樣這個角度來說,孩子性子急、脾氣燥,家長都脫不了干係。如果家長生活中就是一個急性子,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是急性子,就可以理解了。
3、跑偏的養育方式
有的家長有了孩子後,由於太心疼孩子,所以有些小題大做,也可以說比較「矯情」。舉個例子,寶寶餓了,要喝牛奶,家長著急忙慌的衝好了奶粉,拿給了孩子,但還是覺得委屈了孩子,給孩子餓壞了。
於是,一邊餵孩子一邊哄著:「乖乖餓壞了,都怪我不好,下次不會這樣了!」如果家長一直這樣,那麼等孩子稍大一點,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只要自己哭鬧,就能更快達成目的。結果呢?孩子變成了急性子,耐性也越來越差了。
4、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不管做什麼,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準備,而孩子如果缺乏時間觀念,就會不懂這點,從而一旦事情發展不如自己預期,就會爆發情緒,也就是慢慢形成了急性子。可見,及時教孩子學會時間規劃,真的很關鍵。
孩子「急性子」,家長怎樣幫他們糾正?
1、延遲滿足
也就是說,當寶寶有需要時,家長沒必要立即達成寶寶的需求,而是應該適當的延遲時間,製造一個等待的過程。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哭鬧、不滿,但家長必須堅持底線,不能妥協,努力培養孩子的「耐心」和「耐性」。等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哭鬧沒有用時,自然就會開始收斂自己的脾氣了。
2、教孩子調控情緒
一般來說,只有年紀很小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一哭二鬧,因為此時他們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緒,這是正常現象。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如果孩子依舊如此,那就是家長教育的失職了,說明孩子缺乏自我調節能力,需要家長的及時幹預,教孩子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
3、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因為沒達到目的而發脾氣時,家長也可以採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做法,暫時性的控制一下孩子的情緒。比如讓孩子看15分鐘的動畫片,給孩子一點小零食之類的。
4、家長以身作則
前面也說了,家長不僅是養育孩子的人,也是教育孩子的人,為了孩子好,於情於理家長都應該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如果家長本身是個急性子,那麼必須及時改正,只有徹底根治了自己的毛病,孩子看在眼裡,才會願意跟著糾正自己的行為。反之,家長一直急於求成,卻要求孩子反其道而行,孩子怎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家長的管教?請一定要記得,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教不好,家長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