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又哭又鬧,怎麼破?

2020-12-20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育兒風向標

這篇文章我打算從更加實操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寶寶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時的應對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很多寶寶的第一反應都是哭鬧,因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哭鬧就是他們表達需求並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寶寶哭鬧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反應。

但是,我們也知道,隨著寶寶年齡增長,他們需要用更合適的方式來表達需求,比如用語言而不是哭鬧;他們需要遵守一些界限和面臨一些失望,比如不能喜歡別人的玩具就開搶,不能看到什麼都要買。而這些,沒有哪個寶寶是生來就會的,他們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和強化。

我們先來做個選擇題吧:

當寶寶一定要飯前吃塊蛋糕,你覺得飯前吃蛋糕影響吃飯,不想給他,然後他就躺在地上大哭,你或者家人會怎麼做?

A.工作了一天,很累,孩子哭得頭疼,給他算了

B.不給蛋糕,但是孩子哭得讓人心疼,用其他的玩具或者許諾來哄他

C.不給蛋糕,被孩子哭得頭疼,煩躁的你會訓斥孩子,或者打一頓屁股

D.不給蛋糕,也不想聽孩子哭,直接走開,忽略他的哭鬧

E.剛開始不給蛋糕,用其他玩具哄孩子,孩子還是哭,打一頓,打完捨不得,把孩子抱起來哄,給一點點蛋糕

F.不想給蛋糕,但是老人心疼孩子,會給孩子

我想很多的媽媽雖然知道上面的每個選項都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但還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選擇其中的某一個或者更多。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我的建議概括起來是以下三點:設立規則;態度一致,明確分工;溫柔堅持,適當忽略。前兩點是前提,最後一點是哭鬧時的實際操作。

設立規則

我曾經聽到有媽媽問我:「徐醫生,不是說美國的父母都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嗎?你在美國生活,為什麼還是要求我們給孩子設立規則呢?設立規則會不會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呢?會不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呢?」

我不知道這位媽媽是從哪些地方知道「美國的父母都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以致於設立規則就擔心「孩子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雖然我來美國也不過5年左右,但是我所接觸到的美國父母(一般都是高知父母)都是會給孩子設立規則和界限的。

另外,我想說的是,「設立規則」和「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並不是完全對立排斥的,相反,在設定規則和界限的基礎上,給孩子的充分自由才是我們需要做的。一個缺乏任何規則感的孩子,無論在學業和社會關係上都必然會處處碰壁,無論孩子在中國還是美國。

而且,規則的設立並不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受限,恰恰相反,一致性的規則讓孩子明白事件的因果關係,可以對未來進行預測,反而會讓孩子更有確定感和安全感。

如果可能,規則的設立要和孩子商量,避免父母單方面做決定。一旦建立規則,就要堅持並且保持一致的執行。有的家庭確實給孩子制定了規則,但是孩子一哭鬧,有的父母就會讓步和妥協,那麼這種情況比沒有規則更糟糕,因為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規則在哭鬧的條件下是可以更改的,從而會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

態度一致,適當分工

在對待寶寶哭鬧的問題上,家中所有大人需要聚在一起,達成一致性建議,然後根據每個人的特點來適當分工。

比如,如果爺爺奶奶無法忍受寶寶的哭鬧,會忍不住滿足寶寶的要求,就建議爺爺奶奶在寶寶哭鬧時暫且避開,由能堅持規則的爸爸或者媽媽來應對。我家就是這樣,有時候小包子因為一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大哭大鬧,都是我來應對,爸爸負責打配合,老人抱著妹妹小糰子去樓上房間或者推著妹妹出去散散步再回來。

大人之間意見不一致,甚至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爭論,就很容易讓聰明的寶寶理解並利用這一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媽媽在的時候很乖,媽媽一離開就找無條件寵著自己的爺爺奶奶又哭又鬧地提各種要求。

溫柔堅持

所謂的「溫柔堅持」包括兩個方面:情感的支持和界限的遵守。情感的支持是指能與孩子產生共情,明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並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而界限的遵守顧名思義就是一切還是按照規則來。

舉個例子來說明。當孩子因為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睡覺前要吃糖)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可以表示理解其心情,但不能滿足其要求。可以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或很生氣等),但是我們現在必須要洗澡了(現在要睡覺了,不能吃糖)。你要是想要哭的話,就哭一會,媽媽在這裡陪著你,你要是需要媽媽幫忙或抱抱,就來媽媽這裡告訴媽媽。」

既避免了媽媽發脾氣或者忽略孩子哭鬧時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影響,又堅持了生活規則,同時也像孩子示範了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並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洩和表達情緒。要強調的一點是,情感支持並不等於「哄孩子不哭」,因為哄孩子不哭會讓孩子學習到把哭鬧作為要挾或控制父母的一種手段,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用哭鬧來要求父母給予其他方面的「補償」。

我曾經在去幼兒園接小包子的時候,遇到小包子在戶外活動時要玩樹枝,老師出於安全考慮沒有同意,所以小包子大哭的情況。老師沒有太多的哄勸,但是一直重複的一句話是:「I am so sorry you feel sad, but you cannot play with it」(你那麼傷心我很抱歉,但是你不可以玩那個),這算是「溫柔堅持」的一個小實例吧。

通常的情況下,在全家意見一致的時候,這種「溫柔的堅持」實施過幾次後,孩子對於規則的服從性就會更好,也會減少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哭鬧的次數。即使還是會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哭鬧,但是只要大人擺出「溫柔的堅持」的姿態,通常這種哭鬧的時間就會顯著縮短,因為以前的經驗告訴他:「爸爸/媽媽是玩真的了,哭也沒戲」。要知道,任何的哭鬧都是很費力的,如果啥也得不到,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說,這種得不到強化物的行為自然會消退的。

有一種情況要特別強調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以前一直是一哭要求就得到滿足,那麼你在打算實施「溫柔的堅持」之前一定要想好,並和家人商量好。因為在剛開始實施這種方法時,孩子的哭鬧行為會有一個暫時性的升級,他們不明白或者接受不了哭一哭鬧一鬧就能得到想要東西的情況怎麼改變了,所以他們會升級哭鬧行為來試探。如果你這個時候妥協了,那麼孩子就會得到一個信息:「噢,原來需要哭鬧得更厲害才可以啊!」 然後自此以後,娃的哭鬧水平就會升級。

這也是為什麼在行為分析治療的領域,我們通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不能堅持,有可能會中途放棄,那麼,我們寧願你一開始就不做改變,因為那樣的話,孩子的問題行為還只保留在初始水平,不會被強化升級」……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

相關焦點

  • 女兒現在兩歲半了,得不到想要東西就又哭又鬧怎麼辦?
    女兒現在兩歲半了,,現在有點任性,想得到的東西如果不給就又哭又鬧,她這樣我就會呵斥她,有些東西不能碰,說過很多次但她還是要去碰我會打她的手,每次看她哭的那麼可憐,我都不知道,到底要怎麼教育她。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分離期,想獨立,又沒有能力徹底與媽媽分離,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要求就會特別高。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會通過不聽大人的話對大人說「不」來爭取獨立。時常會表現的很任性,當她表現任性時,其實是想自己給自己拿主意,自己要按自己的意願去做某件事或得到某一樣東西,自己去向外部探索。
  • 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哭鬧不止?
    作者:寶寶知道天使來過樂園剛才午休的時候下樓買飯,路過便利店的時候看到一個小男孩拽著媽媽的袖子不停的哭鬧,其實這種戲碼我看過無數次,因為公司樓下就是便利店,經常會看到孩子跟父母要零食,玩具得不到滿足後就開始大哭大鬧,不肯回家。這樣的問題確實很讓家長尷尬並且頭疼,怎麼辦?
  • 親子門診: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打自己的頭,怎麼辦?
    02情 緒 Emotion寶寶最近一旦有要求得不到滿足,就用手打自己的頭,爸爸媽媽屢勸不改,應該怎麼處理?所以,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挫折感的時候,又無法用語言來正確表述,就會發生打自己頭之類自我攻擊的現象。其實,這是因為寶寶找不到正確發洩情緒的方式。作為家長,第一當然還是先要弄清楚,寶寶打自己是生理原因還是心理原因。
  • 一個要求沒滿足,娃就開始暴躁?孩子性子急,大多是這些原因造成
    有些寶媽反應自家的孩子從小性格就特別急。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一餓就特別煩躁,要立馬吃到東西,要是慢了幾分鐘,他還生氣不吃了。等大點,練習抬頭、翻身的時候,明明脖子還沒有硬、頭還沒有抬好就想著翻身了。原本以為大了會好點,結果還是老樣子,做啥事情都急急忙忙的,想要的東西立馬要就得到,得不到就又哭又鬧,真的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 孩子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父母懲罰沒用,關鍵是提高元認知能力
    說到孩子發脾氣的話題,估計大部分家長都有很多苦水要倒。說自己家孩子喜歡亂發脾氣,一旦心願沒得到滿足就哭鬧,甚至要滿地打滾。有一次,小東實在饞的不行,就央求媽媽說:&34;他滿以為自己的撒嬌戰術能成功,但卻被莉莉無情拒絕:&34;得不到滿足
  • 當孩子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無理取鬧,家長如何處理?
    全部滿足不太現實,可一旦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他們便會出現發脾氣甚至摔東西的現象。此時很多家長都會選擇立即制止,也許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還會怒斥責罵幾句。表面上看是阻止了孩子當下的不當行為,可從長遠來看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 「性子急」的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哭鬧,情緒化寶寶該怎麼教
    同樣的,孩子性子急真不是件好事,對於這樣容易情緒化的孩子家長該怎麼教育呢?比如孩子讓練鋼琴,剛開始練的時候孩子還覺得很有趣,但中途一旦遭遇挫折,孩子很容易就會放棄練習。耐心不夠會導致孩子難以堅持,將來很難成大事!
  • 家長必讀:孩子提出的要求應不應該滿足?家長三思而後行
    有的時候孩子提出要求,並不需要我們一擲千金,或許只是剪一個怪異的髮型,或者早就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今天就是想讓你幫個忙那這時候你該怎麼回應你?當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有的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有的眼含淚水,忍氣吞聲。那你猜如果有一天他們自己有了主動權會怎麼樣呢?我們判斷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是根據一定的價值還是頻率呢,還是說要看孩子的表現決定呢?
  • 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後果會有多嚴重?超乎你的想像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養孩子的方法與以前養孩子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以前養孩子主要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但是現在養孩子除了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需要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爭取讓孩子得到各種方面的滿足。一旦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潛意識裡就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對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那麼孩子小時候想要得到哪些內心需求呢?
  • 孩子得不到滿足就哭鬧不止?你的做法很重要!
    孩子是天使,但是這個小天使偶爾卻會變成小惡魔。當孩子無法滿足心願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哭來要挾家長,或者用耍賴的方式。相信大家都見過孩子躺在商場的地上撒潑耍賴的場景,面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處理呢?是妥協孩子的要求?還是轉身離開呢?不同的應對方式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提出:人的大腦分為上下兩層。
  • 父母給孩子最好愛不是「無條件滿足」,而是適當控制孩子的要求
    在父母的認知世界中,富養孩子成了主流思想,只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才是正確扮演了好媽媽、好爸爸的角色。可是,真的如此嗎?鄰居家庭經濟條件很富裕,加上老來得子,對孩子可謂是「唯命是從」,只要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夫妻倆就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
  • 孩子在商場裡又哭又鬧,父母別急著妥協,4個原則幫你解決問題
    要是甜甜媽媽不肯,孩子就開始躺在地上又哭又鬧,甜甜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孩子的這個情況,就與孩子僵持在商場的玩具貨架前。最後,甜甜媽媽還是沒有招架住商場巨大的人流和人來人往的眼光,做了妥協,給孩子買了玩具。甜甜媽媽覺得很困擾,一是因為她覺得自己被孩子&34;了,二是在以後育兒教育的方面,又遇上了一個新的難題。那麼孩子為什麼喜歡用又哭又鬧的方式來威脅家長呢?
  • 一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就哭鬧,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條做!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心寶」,只要孩子一開口要什麼,長輩或者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滿足他,但是也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哭鬧。一不滿足就哭鬧,鬧得心都煩了。殊不知,曾幾何時,穎寶也是那樣,甚至比軍軍還過分,之前仗著爺爺奶奶的寵愛肆無忌憚,一不滿足他的要求就去告狀,讓公婆給我施壓,或者直接摔東西,後面搬到我這裡,慢慢也就把他的性子改過來了。
  • 得不到滿足就哭的孩子,給他一個「封閉式提問」,可有效改善認知
    ,說起得不到滿足就哭的孩子簡直是太常見了,有一次帶著3歲女兒去坐地鐵,小丫頭就像是沒見過世面一樣左看看右看看,在進站刷卡的時候「滴地」一聲響,為了安全起見拎起女兒就走了過去,結果小丫頭說什麼也不幹,非要自己刷卡、自己走過去,當時整個人上氣不接下氣的哭鬧直接讓人鬧心,看到周圍人投來的異樣眼光,說實話當時還是蠻尷尬的。
  • 心理補償: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人,總是喜歡沉浸在幻想中
    在現實中未得到滿足的人,總是喜歡沉浸在幻想中。人們有對於滿足感的本能需求,一切活動包括現實活動和心理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得到一種滿足感。那些總是充滿幻想的人,其實是因為在現實中未得到滿足造成的。需要區別對待的是,成年人的幻想,大部分是由於現實中未得到滿足造成的。小孩子的幻想是由於兩種原因造成的,一種是對於世界並不了解,另一種才是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幻想,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幻想都是一種心理補償。成年人或者小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就會傾向於幻想之中,以此來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補償。
  • 由愛生恨的心理邏輯:對他人依賴得不到滿足,會產生相反行為
    當個體對於某個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就會產生與之相反的行為。行為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們的一切行為目的是為了滿足自我。當個體的行為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攻擊、謾罵、詆毀等行為。依賴某人是個體的選擇,也是個體的一種行為方式。
  • 2歲孩子得不到滿足就哭鬧,聰明父母這樣解決
    2歲的孩子步入第一個「叛逆期」,正式開啟「熊孩子」模式。稍有不順心、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孩子非常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當不被滿足時會想辦法得逞,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和自己非常重要。孩子剛開始學會反抗,聰明的父母這樣解決。
  • 孩子的那些敏感期,你認真對待了嗎?需求得不到滿足將會無限延長
    有些「壞習慣」小時候不讓孩子做,長大後就頑固了,你可以理解為需求得不到滿足將會無限延長,因此下面的內容要認真看看。孩子的敏感期經歷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家長有必要了解。第一個階段:手口敏感期有的孩子從三個月開始就吃手了,對身邊的事物也經常是拉拽扯。孩子在認識世界初期,都是通過嘴巴開始的,吮吸是個開始,也是一種本能的需要。如果孩子的吮吸能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父母粗暴制止他吃手,就會導致後續的一系列壞習慣。
  • 孩子得不到及時滿足,就特別「猴急」,父母如何搞定娃的急性子?
    比如每次做什麼事都急忙忙的,話還沒跟他說完,人已經跑走了;或者只要沒有馬上滿足他的要求關於孩子的急性子,有些家長覺得也就是急了點,沒什麼影響,隨他去吧;有些家長認為現在都急性子,以後上了幼兒園,該怎麼跟別的小朋友相處,要是碰上慢性子的小朋友或老師,豈不是更急了,應該想辦法讓他改過來……
  • 小寶寶一直拉綠便,一到晚上又哭又鬧,這是怎麼回事?
    小寶寶一直拉綠便,一到晚上又哭又鬧,這是怎麼回事?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左右開始排胎便,呈墨綠色或黑色黏稠狀,此時的胎便大多是因為寶寶咽下的羊水,胎毛等構成。約48小時後,成為混著胎便的乳便,這叫過渡便。如果一直拉綠便便,應該是如下幾個原因,家長可不要粗心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