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門診
專治親子關係常見病
每周嘉賓坐診 為你把脈開方
- 今日坐診 -
姜波
壹父母總策劃
資深電視導演、製作人
親子生活方式顧問
01
欺 負 Bullying
孩子出去玩時經常會被人欺負,
作為家長該怎樣告訴她要保護自己呢?
詳情
閨女已經六歲了,現在在上大班,下半年就要開始上小學了。
她性格比較開朗,喜歡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但是就有個缺點,就是心腸比較軟。
好多小孩在玩得特別興奮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過激的行為。
比如,推你一下、打你一巴掌,或者是搶玩具的時候抓臉、抓頭髮、咬手……我閨女每次被別人打了咬了都不會還手,該怎麼辦?
開方
從家長的描述中不難判斷,孩子性格開朗,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耍。
在別的小朋友玩興奮了有一些過激行為時,她也非常善良、寬容,沒有「以牙還牙」。這應該是一個很受小朋友歡迎的「好朋友」吧?
孩子回到家中是否準確地用「欺負」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遭遇了呢?還是這只是家長自己判斷得出的結論?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
因為小孩子的語言表達和處理衝突的能力都有限,一旦發生矛盾,動手是最直接的方法。
這種可控範圍內的小衝突,家長可以不必介入,孩子們大多數是可以自己協調解決的。這也是他們發展社交能力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孩子回到家跟父母傾訴自己被「欺負」了,並且有了沮喪、委屈的情緒時,家長一定要「先安撫情緒、後解決問題」。
你可以向孩子表示,自己非常理解他的感受,先不著急做是非對錯的評判,只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他把情緒發洩出來。
接下來,家長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再和他進一步的商討,這些辦法是否都合適。
當然,家長必須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大聲地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如果對方仍要繼續打或是抓住自己,可以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拿開,並迅速離開,確保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告訴孩子,要是對方還要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時,要立即尋求身邊成年人的保護,比如家長、老師等。
不一定在每次遇到衝突的時候都需要求助於外力,但你仍然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
02
情 緒 Emotion
寶寶最近一旦有要求得不到滿足,
就用手打自己的頭,爸爸媽媽屢勸不改,
應該怎麼處理?
開方
寶寶在1-3歲的階段,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但是自己卻不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挫折感的時候,又無法用語言來正確表述,就會發生打自己頭之類自我攻擊的現象。
其實,這是因為寶寶找不到正確發洩情緒的方式。
作為家長,第一當然還是先要弄清楚,寶寶打自己是生理原因還是心理原因。
當孩子頭部疼痛或是耳朵發炎的時候,寶寶也會通過打自己來緩解疼痛。
如果是生理原因當然就要帶孩子及時就醫,但要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心理原因,就要想辦法幫助寶寶把這個情緒發洩出來。
家長不必過分焦慮,可以嘗試遞給孩子一個布做的玩偶讓他來發洩,或者把寶寶轉移到比較柔軟安全的環境。
主要原則就是,讓他不要傷到自己,同時你不要過分關注他的行為,更不要自己也跟著情緒激動起來,要儘量淡然地面對寶寶。
如果寶寶一時停不下來,可以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然後輕輕地把寶寶的手拿開。
等寶寶的情緒逐漸平穩下來時,家長可以再跟寶寶進行交流,慢慢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情緒,然後商量一個替代的方法。
比如,播放一些有節奏的音樂,來教寶寶一起拍手、蹦跳等等,通過這些沒有傷害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總的來說,家長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還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吼叫、發怒、摔東西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還能怎樣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樣一來,你也教孩子學會了該如何尋求有效的溝通途徑來解決問題。
03
學 業 Study
一年級小朋友,
放學應該先安排玩還是先寫作業?
詳情
天氣開始回暖了,想放孩子出去玩兒了,但是每天多多少少都有作業,怕玩累了影響做作業的狀態。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作業和玩耍究竟該怎麼分配和平衡?
開方
其實我認為,關鍵問題不在於先玩還是先寫作業,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能夠學會時間管理。
如果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非常好,那麼先做哪一樣事情,都是可以的。
說個稍微有點「馬後炮」的意見,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了。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現在是白天」、「晚上了,我們都該休息啦」。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這個工作都可以做。
等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告訴孩子,每天的這個時間該起床了,這個時間要吃飯了,看書20分鐘了,需要休息一下了,等等。
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時間表了,可以用一些彩色的筆或者動漫圖畫的方式,讓孩子覺得做這件事情興趣盎然。
接下來,還要幫助孩子執行他自己制定的時間表,如果有些事情沒有做到,需要讓他意識到,自己得為此承受一定的後果。
比如,說好今天要十點出門去超市,但是因為孩子磨蹭晚了20分鐘,那麼,本來是可以在超市自由挑選一樣零食的「權利」,今天就不能兌現了。
父母的態度要堅決而溫和,制定了規則就不要隨意改變。但如果是父母的規則不合理,那麼,也不要為了強調「一致」而將錯誤進行下去,及時調整就行。
等孩子上學了,放學回家後可以讓寶貝先吃點水果點心,休息一下,然後和孩子一起預估一下做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把每項作業都分配好時間。
接下來,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是要先玩一會,還是先做作業。
如果孩子做了決定要先玩,那就商量好玩的時間,可以用一個定時器或者沙漏之類的工具,幫助孩子來控制時間。
玩的時間到了之後,提醒孩子要做作業了,孩子如果要繼續玩,就要提醒他,要承擔作業完不成或者晚睡的風險。
點到為止,讓孩子自己來判斷。
另外,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發生了拖延的狀況,家長需要了解一下,是否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
如果家長能夠幫助解決這個困難,那麼畏難情緒也就不會再有了。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可以讓他在每做30分鐘的作業之後休息5分鐘,不要讓他大段的時間做作業,或者大段的時間玩耍。
- 版權聲明 -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