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 最自然的死亡方式產生可怕劇痛

2020-12-23 澎湃新聞

實際上沒有人「老死」。

長壽是老年人群期望實現的願望,有可能他們會實現,假設某人能夠存活900年,回想100歲的時候自己所期望的長壽願望,或許會感到一點無聊和空寂。

但這僅是一種假設,一些人死於某些疾病,一些人死於意外事故,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死」。

相比之下,最後一種死亡方式更讓人容易接受,但老死究竟是什麼狀況呢?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實際上沒有人「老死」,總會有其他已存在的疾病或新發疾病導致死亡。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提及某人「老死」是很常見的,但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他們終會因其他已患疾病或者新發疾病而死,「老死」是不會寫在死亡證明上的死亡原因,通常最有可能是心臟驟停所致,這與潛在的身體問題有關。

例如:感染、心臟病發作或者癌症等,血栓可能進入肺部,阻止大腦為身體器官供氧,從而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當某人死亡時,無論是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一些疾病或者疾病過程已導致其身體機理停止工作。

老年人疾病可能以不同方式出現,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我們的身體會出現正常的衰老跡象,對疾病的免疫力和恢復力有所下降。

此外,近年來出現許多年輕人死於老年性疾病——心臟病發作、肺血栓等,但是老年人群對這些疾病的反應方式可能不同。

例如:感染肺炎的老年患者可能不顯示正常的疾病徵兆,他們感染肺炎的症狀可能是高血糖指數,如果他們患有痴呆症,可能僅表現出精神狀況問題——思維意識高度混亂,無法從事一些正常行為活動。當我們變老時,此類事情會發生,我們可能不會將它歸咎於潛在的疾病過程。

人們總說「希望在睡夢中死去」,但這並不是一個特定現象:一些人在睡夢中死去可能只是在睡覺期間一種未被探測的癌症或者感染髮作,而不是在清醒時期發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當人們患有嚴重疾病時,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或者癌症晚期,他們可能會選擇「自然死亡」。

他們會放棄任何治療,放鬆自己的身體,此時會有一種釋然感覺,減輕症狀出現暫時的舒適感,而不是前往醫院接受積極治療。

傑西卡·漢弗萊斯(Jessica Humphreys)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副教授,擅長安寧療護。

值得強調的是,我曾在烏幹達和印度進行大量的安寧療護工作,在工作中我對「自然死亡」產生客觀認知,實際上所謂的自然死亡會帶給患者更多痛苦。

畢竟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阿片類藥物,從某個角度講,最「自然」的死亡方式是可怕的劇痛。

人們經常說:「我希望晚上睡覺時安然地死去……」每個人最終的死亡結果都一樣:心臟停止跳動,但這是最終的結果,當親屬填寫死亡證明時,必須填寫死亡原因,例如:心肺驟停、血栓進入肺部、診斷出癌症等。

我經常訓練學生們思考:人們的死因是什麼?在此之前何種因素導致身體感染和病變?

我是一名安寧療護醫師,我的工作是照顧病危患者,其中許多患者瀕臨死亡,我首先要做的是與患者坐在一起,談論死亡的過程,讓他們正確看待死亡。

「自然死亡」這個詞對我而言意味著是一種溫和的死亡過程,人們不會意識到死亡是什麼,這一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完全不必對死亡產生恐懼。

但現實情況是人們的死亡過程很少出現「自然死亡」,現今一位健康狀況良好、沒有任何疾病的人,一夜深睡之後心臟病發作導致死亡的概率極低。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人們常說希望在睡夢中死去,但我們很少知道死者是不是在睡夢中死亡,除非我們徹底對他進行觀察記錄,他們很有可能是夜晚遭受痛苦折磨,清醒狀態下死亡。

在美國「自然死亡」通常是這樣的:我們發現某人出現一些問題,然後試著治療他們——減輕他們的痛苦,延長其壽命,然而我們的各種嘗試以失敗告終,然後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將注意力轉移至儘可能改善他們的生活,直到生命彌留之際。

大衛·卡薩雷特(David Casarett)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和安寧療護部門主管,《震驚:冒險復活剛死去的人》等書的作者。

「衰老會讓你面臨癌症、痴呆症等各種疾病風險,而任何一種疾病都可能終結你的生命!但是這些疾病不能歸咎於人們年齡變大。」

你想老死嗎?嗯……但你不會。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想法,確實有很多關於「老死」的傳統觀點,這是很多人想要做的事情,也是我的患者嘗試要做的。他們想滑雪者一樣,躲避一個又一個威脅生命的疾病,在心臟衰竭、前列腺癌、肺炎和當前的新冠疫情之間迂迴前行,所有患者都希望能夠平靜地「老死」。

但事實上並沒有「老死」現象,這並不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心跳會變得越來越慢,直到某天深夜心臟不再跳動。

隨著人們年齡不斷增長,有可能患癌症、痴呆症等各種疾病,其中任何一種疾病可能終結你的生命,但是這些疾病不能歸咎於人們年齡變大。

例如:我的祖母是在103歲死亡的,我們希望能繼承她的長壽基因。

隨著祖母年齡增大,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保她仍保持著思維清晰和較好的精神狀態,她每天差不多閱讀一本書,其中包括我的小說。

但她並不是「老死」,她的年齡和身體衰弱加大了髖部骨折的風險,接著是一次高風險手術,雖然手術很順利,但術後出現了中風。

祖母死亡時103歲,最後幾年精神狀況很好,身體非常健康,但她並非死於「老死」,而是死於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其高齡加快了這些事件的惡化趨勢。

這就產生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希望如何死亡?如果你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膽固醇,就不會死於心臟病,生前多吃羽衣甘藍,這樣就不會死於結腸癌,避免吸菸,就不會患有肺氣腫,那麼你將如何死亡?還有什麼死亡風險因素嗎?

我的導師喬安妮·林恩(Joanne Lynn)博士20年前首次提出這樣的問題,但迄今我也找不到合理答案。

如果你成功避開了世界拋給我們的導致死亡的各種疾病威脅,是否會「長生不老」呢?

我祖母的故事就是該問題的一個答案,她生前保持著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幾乎所有關於健康的事情都做得很對,進入晚期仍保持著超乎尋常的清醒和冷靜,但這些生活方式只能讓她走得更遠,然後終將面臨因身體衰老而跌倒、中風、心臟病或者肺炎。

我曾說過:並沒有「老死」現象,但某些人會在老年時期死亡,這是需要記得的一個區別,許多活到高齡的人都能保持精神敏銳度,大部分身體機能運行正常,直至生命最後時刻,許多人可能會在半夜睡覺時死亡,但絕大多數是保持清醒狀態,他們的死亡不會是無覺的,很可能承受無力掙扎的痛苦和折磨。

當然,如果你20多歲,很可能沒有任何徵兆就會死亡,也沒有時間準備面對死亡,這可能不是你想要的方式。但如果你年過半百,並且面臨過一至兩次生命警告,那麼夜晚睡眠中安然死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可能是高齡死亡人群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許多90多歲死亡的老者已經看淡死亡,他們一生做了該做的事情,將生後的事情都已囑咐完畢,也許他們已經迎接死亡的到來許多年。

因此,以我作為一名安寧療護醫師的從業經驗來看,通常高齡者在生命彌留之際很少有掙扎,也很少嘗試在最後一刻採取激進手術或者延長療程的化療,如果「老死」有什麼意義的話,那就是看淡死亡,對人生過往說再見,將生命的最後時光過得平淡充實。

艾倫·安德拉德(Allen Andrade)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老年病學、安寧治療副教授

「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通常是平靜的,依據時間和原因導致死亡,人們可能出現氣短等症狀,疼痛或者精神錯亂。」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醫生們不要使用「老死」或者「自然死亡」這樣的字眼,因為它們對醫學理論的價值有限。

這些字眼被廣泛用於導致死亡的不確定事件的級聯,是無法載入死亡證明的。然而,這些術語頗受公眾歡迎,因為它們傳達了死亡不是意外或者創傷事件,而且有助於避免與死亡原因相關的敏感問題。

這是因為我們都努力地保持「年輕和健康」,我們都希望避免一種使人衰弱、長期的嚴重疾病,和出生一樣,死亡是一個與強烈情感相關的「警訊事件」,通常是人們選擇迴避的話題。

有趣的是,大多數人並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的整個過程。

在沒有人工生命維持設備(呼吸機等)的情況下自然死亡人群通常會有類似的死亡過程,決定死亡過程的是身體有多快停止正常運轉,死亡過程可以持續數周至數月、數天至數周、幾個小時至幾天,或者幾分鐘至幾個小時。

死亡時間跨度為幾周至幾個月的通常會出現身體機能穩步下降,通常會花更多的時間坐著或者躺著,更多地依賴他人來滿足個人護理需求,死亡時間持續幾天至幾周的人會出現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對周圍環境的認知意識減弱,對食物和水的需求也減少。

在幾個小時至幾天內死亡的人通常對周圍環境沒有意識,進食困難、呼吸困難,看上去非常衰弱,就像剛完成短跑衝刺一樣,在幾分鐘至幾個小時內死亡的人會失去意識,呼吸紊亂。

總之,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通常是平靜的,依據時間和原因導致死亡,人們可能出現氣短等症狀,疼痛或者精神錯亂。

相關焦點

  • 沒有人能自然死亡?即便在睡夢中離世的他們,也可能經歷可怕劇痛
    筆者:三體-小遙人生在世,我們需要經歷酸甜苦辣,而生活也同樣會教會我們一些什麼,直到時間緩緩流逝,人們不可避免地提到有關死亡的話題,經歷時間洗禮後可以從容面對。在科學家眼中,死亡並沒有那麼沉重,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只是生命向另一種形式轉化的必然過程。在最新研究成果中,還有科學家認為沒有人能自然死亡。或許在人們的印象裡,曾經偶然聽到有人在討論某個老人的離開,平靜的、沒有痛苦的死亡是很多人的願望,然而科學家得到的數據卻並非如此。
  • 自然死亡,是我見過最離奇的死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去世了,死亡通知單上赫然寫著:自然死亡! 這大概是我見過最離奇的死法了!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會見證很多生命的誕生,也會親歷無數生命的離去,也免不了在最終,迎來自我生命的終結。
  • 為什麼不能摸渴死的駱駝?導遊告訴你真正原因,遊客:太可怕了!
    現在很多動物的肉都能夠當作美食,但駱駝肉卻沒有吃的,甚至死掉的駱駝都不能夠用手去摸,大家應該看過一部影片叫做《十宗罪》吧,在這部影片當中片段出現了浮屍爆炸的畫面,駱駝也真是這樣,當有東西觸摸到它的屍體是就會產生爆炸的,因為駱駝特的身體的結構非常的特殊,和平時我們所吃的豬,鴨,鵝等動物不一樣,因為駱駝能夠在沙漠當中沒有水的情況下能夠生存3周,它的身體裡的脂肪新陳代謝提供需要的水分來達到不吃不喝生存一個月
  • 豆瓣9.1《尋夢環遊記》: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遺忘
    下面就從我所理解的電影所表達的「生與死」、「善與惡」、「愛與恨」、「真與偽」四個方面來分析,從而挖掘死亡與回憶的意義!01一、生與死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遺忘。當最親的人逝去,離開我們的身邊,他們是真的離開了嗎?
  • 思考死亡,是為了優雅地活著
    若沒有留下遺囑,不但容易產生糾紛,還會讓親人少了一份念想。「敢問死?」曰:「不知生,焉知死?」--《論語》自古以來,生時問道,直切生活,都是中國人生死觀的基本面向。對生的關照多了,死便成為我們文化的禁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對死的討論諱莫如深。困擾中國人立遺囑的不是年齡問題,而是觀念問題。部分90後願意突破觀念的桎梏,堪稱思想的解放。
  • 死亡,無需忌諱
    我們無需對死亡忌諱甚至避而不談。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然而在我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國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
  • 從《沖天》到《一把青》,「真正的死亡是沒有人再記得」
    >林徽因在《哭三弟恆》裡寫「萬千的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尋夢環遊記》裡說過,真正的死亡是沒有人再記得你曹瑞原說,」這個故事如果我們不說,以後也沒有人能說了。很多年後當她身形嫵媚,風姿綽約地重新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她說,「我也死了,可是我卻還有知覺。」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那天她的女兒哭著對母親說:「媽媽,我不想死,我怕離開你,你也要死嗎,我不要媽媽死,求...」。當她這麼說時,她開始悲傷地哭泣,母親安慰她,並說:「我們誰也不會死,母親將永遠和你在一起。」但是我心裡喃喃自語,我是否有點矛盾儘管暫時緩解了孩子的焦慮,但孩子仍然害怕死亡。青青養了一隻小烏龜。半個月後,烏龜以某種方式死亡。他悲哀地告訴父親,「我的烏龜已經死了」,父親說:「如果死了,你就會死。
  •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死亡,而是你死了,我要孤獨地留在人間復仇
    就是一路無敵,打怪升級的劇情,主角一味地強調強大,無敵,打臉反派,但是,動漫創作的本質是什麼?動漫創作的本質,應該是以漫傳達情懷,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爽點,如果一味的無敵,那麼,給長期看動漫的人,會造成心理上的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本來很容易面對的挫折,而失去面對的勇氣為什麼?
  • 3千老人死在養老院,美國悲劇!川普說要死10萬,老了就該死?
    這所養老院老人死亡人數如此之多,以至於該設施不得不引入一輛冷藏拖車來儲存大量的屍體。如此慘烈的景象,就是紐約市市長白思豪都說感到可怕。而美國總統川普已經承認美國將要死10萬人,這比過去的預估數字要高得多。
  • 世界上最可怕的死亡方式,喬治亞深山秘境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歷史奇觀
    如果說看過這萬千世界後,哪件事物能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它一定是一切關於死亡的文化。這些年走訪過千千萬萬墓地洞穴,去過許許多多講述從古至今死亡方式的博物館。我並不關心來世或人死後的世界。死亡文化對我來說,更多的是訴說人一生到最後的訴求。死亡文化即是人生哲學: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想要什麼?做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 《未完待續》:人生為何而活,死亡是否可怕?
    在這部話劇中,各位演員以精湛的演技,似乎重現了那個死亡來臨的不安,彷徨,後來的迷茫,整個故事不禁令人深思。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劇中莫莉的尋覓或許更應該說是一種追求,一種重新開始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探索一個自己最願意的生活方式。
  • 我不怕死,只是厭惡死,怕我愛的人不知道我為何而死
    是因為步入中年,或許我們將面臨更多死亡的問題,一方面是生存環境惡劣,癌症井噴,另一方面是不堪苟活(社會倒退,會不會又大饑荒餓死人,誰知道呢?不讓人說話的社會有一個躲不開的宿命,就是不讓人吃飯,就是大饑荒啊)。父母老去,老人走老路,這些都是前兩天,朋友的母親去世了,享年62。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當親人去世後,對於年少不經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源於與事實的隔離。
  • 「反革命」犯回憶:等死比死亡更可怕
    等待死亡是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的折磨。 這一天終於等來了:1975年1月10日上午,我來到學校後,孤零零地僵坐在辦公室中。忽然有人叫門,是範副校長。他迴避著我的眼睛,說:「你到會議室來一趟。」我跟著他走進會議室。一進門,就看到裡面有四個穿警服的人。一個面孔黧黑的矮胖子厲聲宣布:「我們奉命對你實行刑事拘留。」
  • 在美國人眼裡,黑人之死或許不是最可怕的,這才是最讓他們絕望的
    主要是因為在前段時間美國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被警方暴力執法害死,根據環球網報導,這一次黑人死亡事件使得美國大批黑人強烈不滿,他們走上街頭對政府示威抗議,最終這場普通示威遊行也直接演變成了全美大暴亂。但事實上在美國人眼裡,黑人之死或許不是最可怕的,這才是最讓他們絕望的。
  • 白巖松: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但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一切都是跟傳統的東西在作戰,我認為這才是最核心的。比如說我們會說到印度的「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註:泰戈爾詩句),在他的背後有對生命的認識,他背後對生命的認識在於有宗教的某種因素在起作用。而中國呢?我們的敵人就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你給我戰勝它。
  • 死亡到底是什麼?
    人活著似乎就是為了死。死亡替生命注入了悲觀及恐懼的成分;因此,死亡儼然成為人生中最必要、也是最困難的生命問題。每個人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無可避免地要認真思想死亡的問題。 死亡到底是什麼? 一、死亡是人類的終極敵人 死亡絕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弗洛依德認為低齡兒童無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對兒童來說,死亡大概的意思就是「走了」、「消失了」。那些迴避死亡話題的父母和教育者有一個邏輯:不知道的事不會傷害人,然而事實上卻是,兒童對不知道的事會加以虛構,而虛構的事情往往比真相更可怕。
  • 什麼樣的死亡最可怕,科學家給你最精確答案,掉入地球深處最悽慘
    今天美女小倩給大家說的就是關於生命的一個問題,這就是什麼樣的死亡是最可怕的形式。這點科學家做了研究,給大家具體的說一下。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話題,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很多全新的奧科學知識,我們一起來探討。首先死亡是一個神秘的事情,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因此我們反而應該平靜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