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所有「失去」中最確定的一種。
文:Tammy Zhang
我一直想把Grief therapy帶回中國。
記得遇見過一個客戶,他在形容自己失戀的痛苦時說:「I am almost grieving him.」 然後我說:「Grieving,that's a very strong word」.
Grief直譯過來在中文裡的意思是「悲痛,十分巨大的悲傷」。而其實Grief這個詞,在英語裡一般是用來形容親人過世給人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就像是中文的「撒嬌」沒有辦法用一個英文單詞來解釋一樣,Grief也很難用僅僅一個中文單詞來表示。而通常這樣無法直譯的詞彙,其背後都蘊藏著巨大的文化背景。
在美國,Grief therapy(悲傷治療)是專門幫助失去親人的人們走出巨大痛苦、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的一種心理治療。但在講Grief therapy之前,我想先談一下絕症患者家屬這個特殊群體。對於絕症患者來說,他們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所以,在美國,癌症患者一般都配備有專屬的諮詢師或者支持小組,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然而有一群人往往容易被忽略--絕症患者家屬。當知道你最親愛的人被診斷為絕症,而你必須眼睜睜看著他們漸漸走向死亡,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壓力和傷痛。此時的你要陪伴親人,還要堅強地支撐住一切,以確保他們可以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親人去世後往往是一種解脫,然而活著的人還在。接下來的路,所有的回憶撲面而來,接踵而至。即便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局,可如何攜帶著這種巨大的思念繼續活下去,才是最大的考驗。所以這類人群,往往是最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的一群人。Greif therapy往往是在親人離世之後,對逝者家屬展開的治療。然而對於絕症患者家屬來說,心理上的折磨往往是從絕症確診之時就開始了, 所以如何把Greif therapy延伸至開始要面對死亡的那一刻,是很值得研究的。
生與死,往往是帶給人最大改變的兩件事情。所以Grief therapy在我看來十分有必要。
大家可能知道,面對親人的死亡,人往往會有這麼幾種情緒: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最終的接受*
— 否認 Denial —
當你得知親人死亡的消息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他不可能死了!」或者是:「你確定麼?這是真的麼?」
這些都是對死亡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第一個最真實的否認反應。有的時候,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會是這樣的。比如癌症被確診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否認。可以說,面對人世間所有巨大的「失去」,人類的第一反應都是否認。
— 憤怒 Anger —
此時「憤怒」這種情緒中一般是夾雜著不甘心,不平衡。覺得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最愛的人身上——這是對上天的憤怒。與此同時,也會有對周圍人的憤怒:為什麼這個醫生不再努力一下?為什麼這個人不來參加葬禮?為什麼我之前沒有對他再好一點?憤怒無處不在,劍指不同的人和事。而這種憤怒,有的時候是健康的。大家不要覺得生氣啊、憤怒啊這種情緒傷身體,經常發生不好。對,確實傷身體,然而我們也要知道「憤怒」對個人起的作用是什麼。對於剛剛失去親人的人,他們就像是在無人的海面,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漂泊;他們就像深入泥譚的旅人,掙扎卻無法自拔。而憤怒,就是那根樹枝,掙扎的時候他們所能抓住的東西。他們終於可以把情緒發散出來了,而這種情緒又把他們與外界社會重新聯繫起來。這是很有必要的。憤怒,不是不健康的情緒,壓抑憤怒,才會造成身與心的傷害。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如果我保證不再惹你生氣了,媽媽你回來好不好?」
「如果我保證按你說的再也不抽菸了,老婆你回來好不好?」
「孩子,媽媽不會再逼你做你不願意的事情了,你回來好不好?」
這些都是失去親人的人們發自內心的呼喚。那些曾經的回憶,成了他們心中的一把利刃,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他們的對現實的信念。「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他可以回來。」難道他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嗎?他們不知道這個人回不來了嗎?當然知道。只是這種Grief太過巨大,而這種「如果」給了他們一定的支持,所以才會有這種近乎「愚蠢」的對話。可是現在的他們只有「如果」了,這種「如果」的思考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沒有必要在此時與他們爭論這樣是否健康,是否愚蠢。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階段,慢慢地這種「如果」思考發生的頻率會降低,情緒也會慢慢變得平靜,而我們所需要的是等待。
— 抑鬱Depression —
非常的心痛,每天除了難過沒有別的情緒。這個階段一般是發生在"討價還價"之後。因為「如果」這種思維是建立在非現實的基礎上,那麼人總歸會回到現實。當你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無論自己和上天做了多少默默的交易,逝去的親人是不會回來了,甚至都不會再出現了,此時內心的空洞變得清晰而深刻。
巨大的空虛感向你湧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和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很像。一個人Grief的時間如果過長的話,容易進入一種狀態叫Complicated Grief,即"複雜性悲痛"。這個病症目前是歸類於Other trauma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即"其他創傷和緊張性刺激相關疾病"這一欄裡。因為它和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很像,容易被誤診。而有的時候確實也有抑鬱症作為其併發症, 因為至愛的死亡有的時候會Trigger(喚起)之前人生中一些未解決的心理問題。作為心理醫生還是應該,並且有必要將其區分開治療的。
— 接受 Acceptance —
接受往往是最後一個階段。接受並不代表這個人不再難受了,也不代表這個人不再去思念已逝去的親人了,接受僅僅只代表:我接受這個人已經去世的事實了。這看似簡單的一點, 往往卻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領悟。一個人可以在理性思維的緯度上承認另外一個人的死亡,而心理上的接受卻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治療,更多的是幫助一個人真正接受死亡的事實,並且回歸正常的生活。因為很多時候在人沒有達到接受的這個層面的時候,他會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工作等等。因為反覆的思念和劇烈的情感反應會嚴重幹擾到正在進行的事情。
與此同時,很多失去親人的人都會把自己隔離起來,無論是情感上還是身體上的。他們不想去見人,甚至不想見可以讓他們想起這個親人的其他親人。他們不去談論這個人的過往,因為回憶過於痛苦。這一點上和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表現形式又有些相似。因為兩種病症的表現形式,都是試圖躲避某種特定的人或者情景。只不過Complicated Grief是因為「傷心」而躲避,PTSD是因為「害怕」而躲避。
對於失去親人的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一步,我們叫做Revis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a deceased loved one. 重新去回憶和領悟你和這個人的關係。陪著他們去回憶,重新講述在一起時候的時光,你和這個人的一些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你慢慢地走近真實。
還有很多關於Grief therapy的事情都還沒有交代清楚,有機會的話可以再接著說。但還有一點我想說,人的很多情感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心理治療都是相通的。雖然Grief therapy是針對親人去世的痛苦,然而任何的「失去」道理都是相通的。
正如文章開頭中所提到的失戀的客戶,很多人失戀後的狀態和失去親人的狀態幾乎是一樣的。憤怒,痛苦,空虛,抑鬱。雖然按照DSM來分每種病症是為了方便我們明確方向,會把這幾種痛苦分開。然而我認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分得開的情感。比如說創傷,親人的離世對有些人來說是創傷,一段感情的結束有的時候也是創傷。這種創傷中又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情緒,而情緒的來源又是十分複雜的,各種情緒之間總是有所交融的。所以心理治療更多的時候是了解情感與情感之間的聯繫,然後陪伴這個人走出這個心靈的迷宮,這個自己建立的迷宮。
無論哪種心理治療,幫助來訪者最終看清楚自己所搭建的事實,是走向改變的最關鍵的一把鑰匙。
最後的最後,
分享「Tuesdays with Morries」裡面的一句話: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當你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你便學會如何活著。
*注釋:文中提到的各種情緒的反應並不是以既定的順序發生,有的時候情緒會有所重複。比如有時候好不容易接受了,又重複到生氣,或者悲傷當中。然而經過波動式的前進,感情最終會趨向平靜。
撰文 | Tammy Zhang
圖片 | Takueii
微博 | @盒子裡的甲殼蟲
微信 | think_of_thoughts
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
盒子裡都有一個甲殼蟲
我們只可以通過語言告訴彼此
自己的甲殼蟲長什麼樣子
那麼
你怎麼知道我的甲殼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做思維的思考者
帶你去了解每個人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我
此訂閱號文章均為原創,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