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 當摯愛的親人離世時,你在經歷著什麼

2021-02-18 盒子裡的甲殼蟲

死亡,所有「失去」中最確定的一種。

文:Tammy Zhang


我一直想把Grief therapy帶回中國。

記得遇見過一個客戶,他在形容自己失戀的痛苦時說:「I am almost grieving him.」 然後我說:「Grieving,that's a very strong word」.


Grief直譯過來在中文裡的意思是「悲痛,十分巨大的悲傷」。而其實Grief這個詞,在英語裡一般是用來形容親人過世給人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就像是中文的「撒嬌」沒有辦法用一個英文單詞來解釋一樣,Grief也很難用僅僅一個中文單詞來表示。而通常這樣無法直譯的詞彙,其背後都蘊藏著巨大的文化背景。

在美國,Grief therapy(悲傷治療)是專門幫助失去親人的人們走出巨大痛苦、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的一種心理治療。但在講Grief therapy之前,我想先談一下絕症患者家屬這個特殊群體。對於絕症患者來說,他們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所以,在美國,癌症患者一般都配備有專屬的諮詢師或者支持小組,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然而有一群人往往容易被忽略--絕症患者家屬。當知道你最親愛的人被診斷為絕症,而你必須眼睜睜看著他們漸漸走向死亡,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壓力和傷痛。此時的你要陪伴親人,還要堅強地支撐住一切,以確保他們可以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親人去世後往往是一種解脫,然而活著的人還在。接下來的路,所有的回憶撲面而來,接踵而至。即便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局,可如何攜帶著這種巨大的思念繼續活下去,才是最大的考驗。所以這類人群,往往是最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的一群人。Greif therapy往往是在親人離世之後,對逝者家屬展開的治療。然而對於絕症患者家屬來說,心理上的折磨往往是從絕症確診之時就開始了, 所以如何把Greif therapy延伸至開始要面對死亡的那一刻,是很值得研究的。

生與死,往往是帶給人最大改變的兩件事情。所以Grief therapy在我看來十分有必要。

大家可能知道,面對親人的死亡,人往往會有這麼幾種情緒: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最終的接受*


— 否認 Denial —

當你得知親人死亡的消息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他不可能死了!」或者是:「你確定麼?這是真的麼?」

這些都是對死亡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第一個最真實的否認反應。有的時候,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會是這樣的。比如癌症被確診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否認。可以說,面對人世間所有巨大的「失去」,人類的第一反應都是否認。


— 憤怒 Anger —

此時「憤怒」這種情緒中一般是夾雜著不甘心,不平衡。覺得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己最愛的人身上——這是對上天的憤怒。與此同時,也會有對周圍人的憤怒:為什麼這個醫生不再努力一下?為什麼這個人不來參加葬禮?為什麼我之前沒有對他再好一點?憤怒無處不在,劍指不同的人和事。而這種憤怒,有的時候是健康的。大家不要覺得生氣啊、憤怒啊這種情緒傷身體,經常發生不好。對,確實傷身體,然而我們也要知道「憤怒」對個人起的作用是什麼。對於剛剛失去親人的人,他們就像是在無人的海面,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漂泊;他們就像深入泥譚的旅人,掙扎卻無法自拔。而憤怒,就是那根樹枝,掙扎的時候他們所能抓住的東西。他們終於可以把情緒發散出來了,而這種情緒又把他們與外界社會重新聯繫起來。這是很有必要的。憤怒,不是不健康的情緒,壓抑憤怒,才會造成身與心的傷害。

—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如果我保證不再惹你生氣了,媽媽你回來好不好?」

「如果我保證按你說的再也不抽菸了,老婆你回來好不好?」

「孩子,媽媽不會再逼你做你不願意的事情了,你回來好不好?」

這些都是失去親人的人們發自內心的呼喚。那些曾經的回憶,成了他們心中的一把利刃,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他們的對現實的信念。「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他可以回來。」難道他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嗎?他們不知道這個人回不來了嗎?當然知道。只是這種Grief太過巨大,而這種「如果」給了他們一定的支持,所以才會有這種近乎「愚蠢」的對話。可是現在的他們只有「如果」了,這種「如果」的思考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沒有必要在此時與他們爭論這樣是否健康,是否愚蠢。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是一個階段,慢慢地這種「如果」思考發生的頻率會降低,情緒也會慢慢變得平靜,而我們所需要的是等待。

— 抑鬱Depression —

非常的心痛,每天除了難過沒有別的情緒。這個階段一般是發生在"討價還價"之後。因為「如果」這種思維是建立在非現實的基礎上,那麼人總歸會回到現實。當你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無論自己和上天做了多少默默的交易,逝去的親人是不會回來了,甚至都不會再出現了,此時內心的空洞變得清晰而深刻。

巨大的空虛感向你湧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和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很像。一個人Grief的時間如果過長的話,容易進入一種狀態叫Complicated Grief,即"複雜性悲痛"。這個病症目前是歸類於Other trauma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即"其他創傷和緊張性刺激相關疾病"這一欄裡。因為它和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很像,容易被誤診。而有的時候確實也有抑鬱症作為其併發症, 因為至愛的死亡有的時候會Trigger(喚起)之前人生中一些未解決的心理問題。作為心理醫生還是應該,並且有必要將其區分開治療的。

— 接受 Acceptance

接受往往是最後一個階段。接受並不代表這個人不再難受了,也不代表這個人不再去思念已逝去的親人了,接受僅僅只代表:我接受這個人已經去世的事實了。這看似簡單的一點, 往往卻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領悟。一個人可以在理性思維的緯度上承認另外一個人的死亡,而心理上的接受卻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治療,更多的是幫助一個人真正接受死亡的事實,並且回歸正常的生活。因為很多時候在人沒有達到接受的這個層面的時候,他會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工作等等。因為反覆的思念和劇烈的情感反應會嚴重幹擾到正在進行的事情。

與此同時,很多失去親人的人都會把自己隔離起來,無論是情感上還是身體上的。他們不想去見人,甚至不想見可以讓他們想起這個親人的其他親人。他們不去談論這個人的過往,因為回憶過於痛苦。這一點上和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表現形式又有些相似。因為兩種病症的表現形式,都是試圖躲避某種特定的人或者情景。只不過Complicated Grief是因為「傷心」而躲避,PTSD是因為「害怕」而躲避。

對於失去親人的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一步,我們叫做Revis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a deceased loved one. 重新去回憶和領悟你和這個人的關係。陪著他們去回憶,重新講述在一起時候的時光,你和這個人的一些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你慢慢地走近真實。

還有很多關於Grief therapy的事情都還沒有交代清楚,有機會的話可以再接著說。但還有一點我想說,人的很多情感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心理治療都是相通的。雖然Grief therapy是針對親人去世的痛苦,然而任何的「失去」道理都是相通的。

正如文章開頭中所提到的失戀的客戶,很多人失戀後的狀態和失去親人的狀態幾乎是一樣的。憤怒,痛苦,空虛,抑鬱。雖然按照DSM來分每種病症是為了方便我們明確方向,會把這幾種痛苦分開。然而我認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分得開的情感。比如說創傷,親人的離世對有些人來說是創傷,一段感情的結束有的時候也是創傷。這種創傷中又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情緒,而情緒的來源又是十分複雜的,各種情緒之間總是有所交融的。所以心理治療更多的時候是了解情感與情感之間的聯繫,然後陪伴這個人走出這個心靈的迷宮,這個自己建立的迷宮。

無論哪種心理治療,幫助來訪者最終看清楚自己所搭建的事實,是走向改變的最關鍵的一把鑰匙。

最後的最後,

分享「Tuesdays with Morries」裡面的一句話: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當你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你便學會如何活著。

*注釋:文中提到的各種情緒的反應並不是以既定的順序發生,有的時候情緒會有所重複。比如有時候好不容易接受了,又重複到生氣,或者悲傷當中。然而經過波動式的前進,感情最終會趨向平靜。



撰文 | Tammy Zhang

圖片 | Takueii

微博 | @盒子裡的甲殼蟲

微信 | think_of_thoughts          

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

盒子裡都有一個甲殼蟲

我們只可以通過語言告訴彼此

自己的甲殼蟲長什麼樣子

那麼

你怎麼知道我的甲殼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做思維的思考者

帶你去了解每個人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我

此訂閱號文章均為原創,若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面對失去摯愛的親人,我們還可以說些什麼
    當遇到剛失去摯愛親人而痛苦的人時,很少有人知道該說些什麼,看到他臉上愁雲密布,我們想要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但卻常常找不到適當的詞語。」如果你是當事人,聽到上面這些話,你是什麼感受?人生總難免會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事情,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親人的離開讓我們感到萬分的悲痛,旁人能做的就是在旁邊陪伴,感同身受地表達自己的心情,除此之處能做的很有限。
  • 央視名嘴康輝,對「摯愛」相繼離世懊悔不已,他到底做了什麼?
    央視名嘴康輝,對「摯愛」相繼離世懊悔不已,他到底做了什麼?相信我們都知道,主持人有很多,業務水平也參差不齊。但要說到最具有才華的主持人,那一定是央視裡的。直到他們在魯豫有約中公開了浪漫的感情經歷,才被人才被眾人慢慢知曉,原來他的妻子是他的幕後同事。說到這,康輝對工作還真是兢兢業業,一直是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在自己的崗位。康輝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得到的大大小小獎項不計其數。正派的長相讓她穩坐央視一哥的位置。
  • 親人離世心情很悲傷的說說 親人過世傷感悲痛的句子
    今天小編整理了親人離世心情很悲傷的說說,親人過世傷感悲痛的句子分享給大家。  親人離世心情很悲傷的說說 親人過世傷感悲痛的句子  1、寫我的親人們,其實只是寫自己,寫自己在經歷許多不幸,面對了許多死亡後的痛與思,懷念我的親人們,讓我今天用這滋意流淌的淚水,用這蘸淚寫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親人,祭奠我們已經流逝的光陰。
  • 林燕妮離世:莫問佳人何在 知交多半零落
    文字中可以看出,75歲的林燕妮依然有著「小兒女」的嬌嗔,難怪,如果你了解林燕妮,知道她的親人、好友都有誰,你就會理解,這個女人有其傲嬌的資本,假如林燕妮有微信朋友圈,被她加入「好友」的幾乎都是香港娛樂黃金時代的風雲人物,只可惜,現在的他們已經「知交半零落」。
  • 親友離世時表現「冷漠」,並且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親友離世時表現「冷漠」,並且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躲避不了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會經歷親人或者朋友,離開自己的事情。當我們聽到有陌生人逝去時,我們可能沒有什麼情感波動。但是當你聽到,你重要的親人或朋友離世時,你可能會沒有情感波動,或者是異常難過甚至大哭起來。那麼擁有這種不悲不哭情緒的人,到底是什麼心理呢?人是一種感性動物,正因為我們擁有情感,所以我們才會品味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當我們失去重要的親朋或好友時,表現得冷靜不哭不悲。這時候就可能有人說他們「冷血」。
  • 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在我們生命中,與摯愛的親人生離死別,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必修課。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又是一年雨水紛紛,面對親人的離去,很多人生活在難以自拔的故情舊夢裡。清明是個讓人傷感甚至刻意迴避的節日,但我們不妨在清明節重新來一次悲傷體驗,它既是集體的心理療傷,也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釋放壞情緒、接受快樂的儀式。
  • 怎樣安慰痛失親人的同事
    而陪伴就顯得不那麼自在了,特別是當你試圖幫助痛失親人的同事時。但他們悲傷難過,你靜靜地陪在一旁,會讓對方感覺是你能感同身受。    《無所畏懼》一書的作者布琳·布朗解釋了同情和感同身受之間的區別,前者讓雙方產生距離,站在對立的位置上,而後者讓雙方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處於同一個陣營。布朗提到了護理學學者特麗薩·懷斯曼。
  • 你經歷過多少親人離世?復旦開設「生死教育」課引思考
    「你一共經歷過多少親人的離世?」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邀請,《人間世》第一季總導演周全在復旦大學一門通識選修課上和學生互動。在一些線下活動中,周全也和醫生們進行過類似互動,當時有做臨終關懷的醫生舉手表示自己曾經握住過200多名臨終老人的手,感受過人的體溫由熱到冷的過程。
  • 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 安慰去世人家屬的暖心話語句子
    家裡有親人去世,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的悲痛的,那麼要安慰去世人家屬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大全。  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 安慰去世人家屬的暖心話語句子  1、親人已 乘黃鶴去,人去音存樓不空。但以笑顏慰慈恩,從來此恨最無窮。
  • 兩位親人接連離世,天水支援武漢護士含淚堅守崗位!
    "奶奶、姥姥請在天上原諒我"兩位親人接連離世
  • 女子上午剛參加離世親人的周年紀念日,下午回家時就出車禍身亡
    就在近日,越南一名60歲女子在參加完離世親人的周年紀念日後,在騎摩託車回家的路上不幸與一輛貨櫃卡車發生相撞,最終導致其當場死亡。據越南媒體9月3日報導,9月3日下午,胡志明市第9區警方接到報警電話,在Vo Chi Cong街的Phu Huu橋附近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有一名女子當場死亡,警方在接到報警電話後,立即趕到現場進行調查。
  • 經歷重要的人離世,佐助:我要復仇,鹿丸:我要抽菸,他:發脾氣
    在火影忍者裡,忍者的離世已經是一件常事了,戰爭不斷,為了保護重要的人或村子而犧牲,也是這些忍者的願望,至少不會死得毫無意義。而重要的人離世,就會對留下來的人造成巨大傷害,痛苦萬分,但人必須學會在痛苦中成長,這樣才能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 精品課程 | 什麼是知見(願景)心理學(POV)
    你的關係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反映了你自愛的程度和你付出了自己的什麼。關係在最快樂的時候,就像舒適地呼吸那麼舒泰和輕鬆。要達至這個境界,意味著你要能夠輕易地感覺到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感覺到平靜、幸福和喜悅。最終,所有人也要經歷關係的旅程。不同的療愈模式也在揭示著關係上的歷程。
  • 「央視國臉」歐陽夏丹:「摯愛」離世,婚姻成謎,背後的心酸讓人淚目
    "央視國臉"歐陽夏丹:"摯愛"離世,婚姻成謎,背後心酸令人淚目央視名嘴歐陽夏丹憑藉專業,出色的業務能力,出挑非凡的氣質,以及高學歷加持受到觀眾的喜愛,在她的努力下,終於成為新聞聯播中一名優秀的主持人,作為央視最年輕的
  • 感悟楊絳心靈最純淨的地方:為今生摯愛竭盡全力
    遙想楊師孑然空室,見夫君愛女遺文,晝夜研磨,何其痛也。白樂天所云:「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沉痛語也。楊師自持淡泊,罕與世交,然楊師忘世,世不忘楊師,每有雞湯佳文,則曰:楊師文也。其百歲,世間又有楊師百歲文,曰:吾即世界,與他人無涉。然語多假託,與倉央詩類。 丙申歲(2016),四月十九,公曆5月25日,楊師死,壽百又五歲。天下知與不知,皆哀之。
  • 兩位七旬老人的肺腑之言:父母離世,我才知什麼是親情
    很多人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因為沒有生養過孩子的人,他們不能那麼真切體會父母們養大一個或幾個孩子是一件多麼艱苦而具體的事情。兩位七旬老人的肺腑之言:父母離世,我才知什麼是親情。一起來聽聽看,看看大家都能從中得到一些什麼樣的教育與感受。
  • 心理學:可能你做不到,讓親人溫暖的消逝,但可以做到最後的告別
    網友的故事面對親人突然離世,你會何去何從?一位網友和一歲多女兒的真實故事:去年三月的一天晚上,他叮囑嶽父,帶女兒回來路上,要小心,家人等他們回來吃飯。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令他永生難忘。女兒火化後,留給他們幾顆萌牙和骨灰,他的心願是想陪女兒長大,哪怕見她最後一面。這個故事令人心碎,尤其是為人父母,或經歷過親人逝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 致失去摯愛的你:與悲傷告別必經的 5 個階段
    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 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悲傷的結束,而是悲傷的開始。從業25年的著名悲傷治療師朱莉婭 塞繆爾認為:「親人離世最悲傷的,並不是離世的那時候。而是後來,我們逐漸將他從生活中剝離的時候。
  • 因疫情而喪失親人,心理諮詢師推薦的8個哀傷應對策略
    在失去所愛或所依戀的對象 (主要是親人) 時大多數人都會出現哀傷反應。並且,哀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減弱。理論上,這個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震驚與逃避否認,拒絕承認,不相信事情會發生,不相信昨天還在自己身邊的親人會突然離自己而去。有不真實的感覺,甚至是麻木,解離。一般來說,死訊越突然,第一階段的反應越激烈。
  • 親人去世的時候,為什麼有的人不悲不哭?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
    親人的離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悲痛的事情。很多人在靈堂前哭得死去活來,但也有些人會表現的很平靜,讓人覺得不應該啊,至親去世了怎麼都不哭的?其實這上升不到道德層面,那些親人離世後沒有哭的人,也大可不必自責,覺得自己就是個冷血動物,其實這是人的身體和大腦的一種防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