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笛子
主播 | 燁磊
文字版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隨著第一批90後正式奔三,有人說,我們已經開始失去了。是的,我們已經到了要面對死亡的年紀,這種「喪失」逼著我們不得不長大。想起《我家那閨女》中,高亞麟老師說的一句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
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悲傷的結束,而是悲傷的開始。從業25年的著名悲傷治療師朱莉婭 塞繆爾認為:「親人離世最悲傷的,並不是離世的那時候。而是後來,我們逐漸將他從生活中剝離的時候。
這種悲傷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充分的釋放,足以將一個人吞噬。
談論起這個話題,我聽到最多的悲傷,就是:遺憾。
這些無法挽回的遺憾,是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我們可能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填補那個內心的缺口。美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在她的《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提出了「悲傷的五個階段」。
羅絲認為,悲傷是一種複雜且難以被理解的情感,無論是一個人面對災難性的個人損失(工作、收入、自由),或是親人逝去、失戀、離婚、受騙、面臨絕症、寵物死亡等,哀傷的階段都是相同的。如果困在其中某個階段,就無法真正達成內心的療愈。
第一個階段:否認/隔離
這個階段,悲傷的人會否認事實, 認為「這怎麼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把自己隔離起來,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
因為無法接受甚至意識到「失去」,我們會逃避事實,假裝那個人還在,拒絕悲傷。潛意識裡覺得:我裝作沒事發生,這件事就不會傷害到我。比如,有些人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親人、朋友,雖然內心悲傷到極點,但可能一滴眼淚都哭不出,會被人指責「太冷血」,甚至自責「不孝順」。
現實殘酷得讓他們難以承受,為了讓日子過下去,他們都選擇了迴避。
第二階段:憤怒
當我們無法再欺騙自己,度過了「否認」階段時,現實的苦痛會慢慢浮現。然後把悲傷投射到他人或自己身上。我們可能會覺得命運不公平,怨天尤人,也可能會對死者感到憤怒,指責Ta們狠心離開你。甚至對自己感到憤怒,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或他人要為親友的去世負責,恨自己無能為力。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憤怒」過後,我們會想努力挽救。於是開始和自己,或者醫生,或者自己的信仰「比如佛祖、上帝」等進行「討價還價」,以為只要改變當時的做法,就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和命運討價還價。
第四階段:沮喪/抑鬱
這個階段,我們知道做什麼都無力回天了,痛苦會加倍地襲來,再也沒有任何理由逃避。我們會變得非常脆弱、消沉、失控,自暴自棄,就像所有的希望、對未來的憧憬全部毀滅了。
這是五個階段最難的一關,嚴重的甚至可能想自殺。
第五階段:接受
最後一個階段,我們終於接受了「喪失」的事實,學會放下,重新開始生活。
就像電影《情書》中的一個故事結局。
女主藤井樹和當年的爸爸一樣,同樣在一個飄著大雪的夜晚,由於長期感冒轉為高燒,救護車最快要1個小時才能趕來。爺爺再次決定,把藤井樹背到醫院。卻被藤井樹的媽媽攔住,她終於說出了心中對爺爺的憤怒:認為是爺爺背丈夫去醫院延誤了病情,導致了丈夫的死亡。
爺爺最終說出自己兒子的死因是病情過重,而這一點,其實媽媽心裡也清楚,只是不願意承認。直到爺爺再次背著藤井樹送到醫院得以及時救治之後,媽媽才終於接受了丈夫無法救回的事實,走出哀傷。
羅絲認為,這五個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我們也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但是她認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
我們了解它,只是幫助了解自己目前經歷的處境,以便更好地幫助自己或親友處理悲傷。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我們不要輕易批判一個人面對悲傷的方式。
比如親人去世哭不出來,不代表你冷血,不要責怪自己,只是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不要急,當我們接受事實,接納悲傷,和內心的「喪失」告別,才是真正的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