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將人類三大定律逐一進行了闡釋(回顧人類三大定律)。這三個定律從發展角度看,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進化邏輯:由「原一律」進化出「連接律」,「連接律」進化出「趨善律」,趨善律最後還是落腳到原一律,即最終仍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原一。
用一句話概括:人類文明萬物,均出於原一,成於連接,趨向至善。
用一個詞概括:三律進化。
通俗點講,人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不斷擴大、加強與他人的合作連接,連接成各種群體,群體與群體再連接,在連接中分工、合作、創新、發展,在連接中選擇了互利互助的善的策略,努力改進著人類連接方式、生存環境,促進個體原一、群體原一協調滿足。
在接下來的三節,讓我們從三個不同角度分別推演一下這個進程。
這一節,提出三個論點。
第一,合作機制是生物進化的自然需求。
物理學上有一個特別牛的概念:熵,指代的是一個系統無序程度。越是混亂越是無規律熵值就越大,反之熵值越小。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自然過程總是沿著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一個孤立體系中的熵不會減小。但生命卻能夠總是維持低熵(高有序)的奇蹟,在它活著的時候,各個器官各個細胞的運作井井有條,其秘訣是生命不是一個孤立體系,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生命體的死亡,停止新陳代謝,則開始熵增的過程。奧地利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指出,生命以負熵為生,從環境抽取「序」維持系統的組織並且進化。
有能量交換才能抵抗熵值、延續生命。從外界獲取足夠的飲食,找到適宜的住所、衣物甚至合作者,都是維持生命、保持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也都是與外界的能量交換。能量交換就需要連接。
建立連接是生命體的必然需求,是自然界的基本現象。
建立連接首先體現在分子層面,成百上千個脫氧核糖核酸連接成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也就是基因。基因序列中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等過程的全部信息,調動、生成和指揮各種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連接合作,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
然後,各種生命體為了獲取更好的生存與繁衍條件,也就是原一,嘗試、進化出各種合作、連接方式方法,比如植物之間生態系統的形成,更包括動植物之間的合作,動物間、人與人的合作更是勿需多言。
植物有的長出甜美的果實,讓動物吃掉,把種子帶到遠處排洩掉;有的長出鮮豔的花朵和花蜜,吸引昆蟲為其傳播花粉。這是都自然進化出的合作機制。
動物間的合作更是顯而易見。同一物種的合作,如螞蟻、蜜蜂嚴密而又高效。有一種吸血鬼蝙蝠,它們之間的合作已經具有互助互利的特點。吸到血的這種蝙蝠會回吐血液給那些一整天都沒有吸到血液的蝙蝠。作為回報,它們在飢餓的時候會受到類似的幫助。而那些拒絕分享的蝙蝠將被蝙蝠群體記住,別的蝙蝠也會很少回吐給它。觀測證明,吸到血蝙蝠更有可能回吐血液給以前曾經回吐血液的蝙蝠,因為它們生活在有8至12個個體的雌蝙蝠聯誼會裡,彼此認識,回吐血液往往是依據過去的經歷。
再看看不同物種間的合作。非洲有一種犀牛鳥,常在犀牛傷口中吃各種寄生蟲,既得到了穩定的食物,又幫助犀牛免於病患。鱷魚和千鳥也是互惠互利。千鳥不但在鱷魚身上尋找小蟲吃,還能進入鱷魚嘴裡啄食肉屑和寄生在鱷魚嘴裡的水蛭。有一種清潔工魚,靠為大魚清除身上的寄生蟲來維持生活。在許多情況下,大魚張大嘴巴,讓清潔工遊入嘴內,為它們剔牙,然後通過魚鰓遊出,順便把魚鰓也打掃乾淨。這種大魚平日吞食的小魚小蝦就和清潔工一樣大小,但從來不會誤食清潔工魚。每一條清潔工魚有其自己的領地。有人看見過一些大魚象理髮店裡排隊等候理髮的顧客一樣排著隊伍,等候清潔工依次為它們搞清潔工作。
我們討論的對象是人類,上面兩個例子只是要說明,合作是自然進化的選擇結果。人脫胎於動物界,也正是人類進化出了比其他動物更加深入、靈活、大規模的合作能力,才使人類發展超越了其他動物,成為萬物之靈。
第二,利他之心是合作機制下進化出的本能。
合作機制的長久作用,使合作者進化出利他的本能。
我們還是先看看動物的例子。
很多研究者很早就發現,靈長類動物具有同情心。不少研究者認為,也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有同情心。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研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進行的一項科學試驗證明老鼠也有同情心。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將30隻大老鼠分別成對地放入一個籠子裡,其中一些大老鼠可以自由活動,另一些則被關進籠子內的一根透明管子內。管子的出口處有一個只能從外部推開的小門。通過試驗發現:那些能夠自由活動的大老鼠大多都會自發地去救助被困的同伴。當研究員在籠裡放幾塊巧克力時,自由鼠會先咬住巧克力,然後去放出同伴,還讓同伴吃剩下的巧克力。自由鼠表現出分享行為的比例為52%。若沒有同伴需要它們去救,它們會把巧克力吃光。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同意,人類是有利他之心的。關鍵是,這種利他之心是怎麼產生的。《利他之心》一書的作者戴維·斯隆·威爾遜,從進化論的角度進行了闡釋。他認為,自然選擇不只針對個體,還可以是全族。利他特徵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就是因為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而讓人類和動物變得不一樣的原因,要得益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規則的制定,讓人類有效地限制了群體內和群體間的惡性競爭。他認為,在自私和利他這兩個特徵上,生物的演化方向是這樣的:在群體之內,自私勝過了利他;但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雖然自私能讓個人獲益,但是利他可以讓整個族群獲益,這樣一來,族群中的利他者越多,這個族群的整體生存和繁衍能力也就越強,在這個族群裡的利他者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於是利他特徵得以保存。
達爾文在他的《人類的演化》一書中也講到:「一個部落包含很多的成員,如果這些成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對集體忠貞不二,服從指揮,並且有勇氣和同情心,時刻準備互相幫助,不惜為集體利益犧牲自己,那麼這樣的部落將會戰勝大部分其他部落;這就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英國動物學家、人類學家馬特-裡德利先,在其著作《美德的起源:人類本能與協作的進化》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對人類信任與美德的研究成果,詳細地描繪了人類的互助與協作的本能。正如作者所說:「社會之所以能夠運作,並不是人類有意使然,而是因為它(美德)是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人類秉性。確切地說,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既然是一種本能,那一定是進化而來,而且每一個個體在一出生就俱備這種本能。所以,孟子認為,良心就是人生來固有的本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見一個小孩子向井口爬,無論是誰,都會不由自由地緊張起來,伸手相救。這是一種人類本能。這種本能,即使在有人類文明的記錄之前,就蘊藏在人的基因當中。
第三,善良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最佳生存策略。
有人說,善良,是一個經濟問題,是利益計算的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類發展選擇以「善」為核心價值觀,並不是人類天生就多麼高尚,而仍然是圍繞實現原一,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進化篩選出的發展策略,是自然規律使然。所以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每個物種都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競爭是人類原一的原始本能,但競爭勝利依靠的是合作與連接。為什麼合作、與人為善最終成為進化選擇的最終策略?1979年,一位青年政治科學家用一個電腦遊戲,解釋了這個問題。他叫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設定了一場比賽,要求每個參賽者提交一個電腦程式,與其他選手提交的程序進行多次博弈,看哪個程序最後勝出。這個遊戲的最後勝出者,是一個程序代號為「以牙還牙」策略(有的人翻譯成「針鋒相對」),由一個叫阿納爾-拉波波特的加拿大政治科學家提交。程序的策略非常簡單,概括為:友好相待、報復反擊、仁慈寬恕和一清二楚。開始時設定為友好合作,一旦遇到背叛則進行反擊報復,仁慈寬恕則恢復與放棄背叛者的合作,一清二楚是要讓對方容易理解自己策略,引發長期合作。電腦上模仿出有限環境中自然選擇的進化驅動力,各種軟體生物在電腦屏幕上相互競爭空間。開始那些卑鄙無恥的策略得以迅猛發展,但後來它們的數量急劇萎縮,經過數輪的博弈,最後「以牙還牙」傲視群雄,在戰場上獨領風騷。這套策略的核心特點就是兩個:善良與寬容。
哲學家尼採寫過一本書叫《善惡的彼岸》,書中說不要去考慮什麼善惡,應該從另外的角度來考慮我們的行為。他說,貞操是我的經濟學,而不是我的倫理學。意思就是,高尚的道德會帶來更高的回報,會使人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成為他所說的超人。
偉大的古人領悟到的第一份知識,就是道德,即「善」的智慧。在公元前8至前3世紀,世界文明史上出現的「軸心時代」時期,希臘文明、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在那個時期出現高峰。那個時期,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敘馬霍斯關於「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有名的辯論,清楚地論證:不正義不僅會使任何「團體」分崩離析,甚至也會讓個人左支右拙、自相矛盾,讓他既與自己為敵,也與正義者為敵,闡述了「正義與過得好」,也就是「正文與幸福」的關係。在中國,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道家;在印度,提出「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梵我同一」的婆羅門教經典《奧義書》,宣揚「智慧、慈悲、度己度人」的佛教;在西方,布道「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的猶太教,以及由此發展出的基督教等。這些都主張「善」的宗教和觀念一直主導著人類的發展方向。直至當今世界,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理念、主張、制度、書籍,包括電影、電視、網絡,都是在弘揚著愛和善的主題,期盼著和平、正義與自由,批駁著罪惡、壓榨和殺戮。
這些善的共識,是自然進化的結論,是人類進化的智慧。這種共識引導著人類,一點點改變著人性,將越來越多的人連接在一起,齊心協力創造出輝煌的文明。雖然這種文明仍然只是階段性的,有太多的狹隘和短見,有太多的只是站在本族群、本階級、本國家的立場上。當然,這也是群體原一發展不充分的、無法避免的時代限制。人類「向」善,也一直在環境變化影響下,變得更善,這是進化的結果,也將是進化的方向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