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證三律進化:從負熵開始,連接、合作、利他、善良都是進化的選擇,成為人本能的一部分.

2021-02-11 連接進化論

前面將人類三大定律逐一進行了闡釋(回顧人類三大定律)。這三個定律從發展角度看,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進化邏輯:由「原一律」進化出「連接律」,「連接律」進化出「趨善律」,趨善律最後還是落腳到原一律,即最終仍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原一。

用一句話概括:人類文明萬物,均出於原一,成於連接,趨向至善

用一個詞概括:三律進化

 

通俗點講,人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不斷擴大、加強與他人的合作連接,連接成各種群體,群體與群體再連接,在連接中分工、合作、創新、發展,在連接中選擇了互利互助的善的策略,努力改進著人類連接方式、生存環境,促進個體原一、群體原一協調滿足。

 

在接下來的三節,讓我們從三個不同角度分別推演一下這個進程。

 

這一節,提出三個論點。

 

第一,合作機制是生物進化的自然需求。

 

物理學上有一個特別牛的概念:熵,指代的是一個系統無序程度。越是混亂越是無規律熵值就越大,反之熵值越小。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自然過程總是沿著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一個孤立體系中的熵不會減小。但生命卻能夠總是維持低熵(高有序)的奇蹟,在它活著的時候,各個器官各個細胞的運作井井有條,其秘訣是生命不是一個孤立體系,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生命體的死亡,停止新陳代謝,則開始熵增的過程。奧地利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指出,生命以負熵為生,從環境抽取「序」維持系統的組織並且進化。

 

有能量交換才能抵抗熵值、延續生命。從外界獲取足夠的飲食,找到適宜的住所、衣物甚至合作者,都是維持生命、保持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也都是與外界的能量交換。能量交換就需要連接。

 

建立連接是生命體的必然需求,是自然界的基本現象。

 

建立連接首先體現在分子層面,成百上千個脫氧核糖核酸連接成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也就是基因。基因序列中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等過程的全部信息,調動、生成和指揮各種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連接合作,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

 

然後,各種生命體為了獲取更好的生存與繁衍條件,也就是原一,嘗試、進化出各種合作、連接方式方法,比如植物之間生態系統的形成,更包括動植物之間的合作,動物間、人與人的合作更是勿需多言。

 

植物有的長出甜美的果實,讓動物吃掉,把種子帶到遠處排洩掉;有的長出鮮豔的花朵和花蜜,吸引昆蟲為其傳播花粉。這是都自然進化出的合作機制。

 

動物間的合作更是顯而易見。同一物種的合作,如螞蟻、蜜蜂嚴密而又高效。有一種吸血鬼蝙蝠,它們之間的合作已經具有互助互利的特點。吸到血的這種蝙蝠會回吐血液給那些一整天都沒有吸到血液的蝙蝠。作為回報,它們在飢餓的時候會受到類似的幫助。而那些拒絕分享的蝙蝠將被蝙蝠群體記住,別的蝙蝠也會很少回吐給它。觀測證明,吸到血蝙蝠更有可能回吐血液給以前曾經回吐血液的蝙蝠,因為它們生活在有8至12個個體的雌蝙蝠聯誼會裡,彼此認識,回吐血液往往是依據過去的經歷。

 

再看看不同物種間的合作。非洲有一種犀牛鳥,常在犀牛傷口中吃各種寄生蟲,既得到了穩定的食物,又幫助犀牛免於病患。鱷魚和千鳥也是互惠互利。千鳥不但在鱷魚身上尋找小蟲吃,還能進入鱷魚嘴裡啄食肉屑和寄生在鱷魚嘴裡的水蛭。有一種清潔工魚,靠為大魚清除身上的寄生蟲來維持生活。在許多情況下,大魚張大嘴巴,讓清潔工遊入嘴內,為它們剔牙,然後通過魚鰓遊出,順便把魚鰓也打掃乾淨。這種大魚平日吞食的小魚小蝦就和清潔工一樣大小,但從來不會誤食清潔工魚。每一條清潔工魚有其自己的領地。有人看見過一些大魚象理髮店裡排隊等候理髮的顧客一樣排著隊伍,等候清潔工依次為它們搞清潔工作。

 

我們討論的對象是人類,上面兩個例子只是要說明,合作是自然進化的選擇結果。人脫胎於動物界,也正是人類進化出了比其他動物更加深入、靈活、大規模的合作能力,才使人類發展超越了其他動物,成為萬物之靈。

 

第二,利他之心是合作機制下進化出的本能。

 

合作機制的長久作用,使合作者進化出利他的本能。

 

我們還是先看看動物的例子。

 

很多研究者很早就發現,靈長類動物具有同情心。不少研究者認為,也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有同情心。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研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進行的一項科學試驗證明老鼠也有同情心。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將30隻大老鼠分別成對地放入一個籠子裡,其中一些大老鼠可以自由活動,另一些則被關進籠子內的一根透明管子內。管子的出口處有一個只能從外部推開的小門。通過試驗發現:那些能夠自由活動的大老鼠大多都會自發地去救助被困的同伴。當研究員在籠裡放幾塊巧克力時,自由鼠會先咬住巧克力,然後去放出同伴,還讓同伴吃剩下的巧克力。自由鼠表現出分享行為的比例為52%。若沒有同伴需要它們去救,它們會把巧克力吃光。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同意,人類是有利他之心的。關鍵是,這種利他之心是怎麼產生的。《利他之心》一書的作者戴維·斯隆·威爾遜,從進化論的角度進行了闡釋。他認為,自然選擇不只針對個體,還可以是全族。利他特徵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就是因為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而讓人類和動物變得不一樣的原因,要得益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規則的制定,讓人類有效地限制了群體內和群體間的惡性競爭。他認為,在自私和利他這兩個特徵上,生物的演化方向是這樣的:在群體之內,自私勝過了利他;但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雖然自私能讓個人獲益,但是利他可以讓整個族群獲益,這樣一來,族群中的利他者越多,這個族群的整體生存和繁衍能力也就越強,在這個族群裡的利他者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於是利他特徵得以保存。

 

達爾文在他的《人類的演化》一書中也講到:「一個部落包含很多的成員,如果這些成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對集體忠貞不二,服從指揮,並且有勇氣和同情心,時刻準備互相幫助,不惜為集體利益犧牲自己,那麼這樣的部落將會戰勝大部分其他部落;這就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英國動物學家、人類學家馬特-裡德利先,在其著作《美德的起源:人類本能與協作的進化》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對人類信任與美德的研究成果,詳細地描繪了人類的互助與協作的本能。正如作者所說:「社會之所以能夠運作,並不是人類有意使然,而是因為它(美德)是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人類秉性。確切地說,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既然是一種本能,那一定是進化而來,而且每一個個體在一出生就俱備這種本能。所以,孟子認為,良心就是人生來固有的本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見一個小孩子向井口爬,無論是誰,都會不由自由地緊張起來,伸手相救。這是一種人類本能。這種本能,即使在有人類文明的記錄之前,就蘊藏在人的基因當中。

 

第三,善良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最佳生存策略。

 

有人說,善良,是一個經濟問題,是利益計算的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類發展選擇以「善」為核心價值觀,並不是人類天生就多麼高尚,而仍然是圍繞實現原一,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進化篩選出的發展策略,是自然規律使然。所以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每個物種都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競爭是人類原一的原始本能,但競爭勝利依靠的是合作與連接。為什麼合作、與人為善最終成為進化選擇的最終策略?1979年,一位青年政治科學家用一個電腦遊戲,解釋了這個問題。他叫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設定了一場比賽,要求每個參賽者提交一個電腦程式,與其他選手提交的程序進行多次博弈,看哪個程序最後勝出。這個遊戲的最後勝出者,是一個程序代號為「以牙還牙」策略(有的人翻譯成「針鋒相對」),由一個叫阿納爾-拉波波特的加拿大政治科學家提交。程序的策略非常簡單,概括為:友好相待、報復反擊、仁慈寬恕和一清二楚。開始時設定為友好合作,一旦遇到背叛則進行反擊報復,仁慈寬恕則恢復與放棄背叛者的合作,一清二楚是要讓對方容易理解自己策略,引發長期合作。電腦上模仿出有限環境中自然選擇的進化驅動力,各種軟體生物在電腦屏幕上相互競爭空間。開始那些卑鄙無恥的策略得以迅猛發展,但後來它們的數量急劇萎縮,經過數輪的博弈,最後「以牙還牙」傲視群雄,在戰場上獨領風騷。這套策略的核心特點就是兩個:善良與寬容。

 

哲學家尼採寫過一本書叫《善惡的彼岸》,書中說不要去考慮什麼善惡,應該從另外的角度來考慮我們的行為。他說,貞操是我的經濟學,而不是我的倫理學。意思就是,高尚的道德會帶來更高的回報,會使人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成為他所說的超人。

 

偉大的古人領悟到的第一份知識,就是道德,即「善」的智慧。在公元前8至前3世紀,世界文明史上出現的「軸心時代」時期,希臘文明、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在那個時期出現高峰。那個時期,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敘馬霍斯關於「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有名的辯論,清楚地論證:不正義不僅會使任何「團體」分崩離析,甚至也會讓個人左支右拙、自相矛盾,讓他既與自己為敵,也與正義者為敵,闡述了「正義與過得好」,也就是「正文與幸福」的關係。在中國,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道家;在印度,提出「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梵我同一」的婆羅門教經典《奧義書》,宣揚「智慧、慈悲、度己度人」的佛教;在西方,布道「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的猶太教,以及由此發展出的基督教等。這些都主張「善」的宗教和觀念一直主導著人類的發展方向。直至當今世界,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的理念、主張、制度、書籍,包括電影、電視、網絡,都是在弘揚著愛和善的主題,期盼著和平、正義與自由,批駁著罪惡、壓榨和殺戮。

 

這些善的共識,是自然進化的結論,是人類進化的智慧。這種共識引導著人類,一點點改變著人性,將越來越多的人連接在一起,齊心協力創造出輝煌的文明。雖然這種文明仍然只是階段性的,有太多的狹隘和短見,有太多的只是站在本族群、本階級、本國家的立場上。當然,這也是群體原一發展不充分的、無法避免的時代限制。人類「向」善,也一直在環境變化影響下,變得更善,這是進化的結果,也將是進化的方向與未來。

相關焦點

  • 群體選擇與利他主義的進化
    ,而且還可以作用於群體:利他行為可能通過群體間的選擇過程而進化。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應該是自利的,因為,利他增進了其他生物的適合度,減少了自己的適合度。然而,觀察生物界,則可發現利他行為普遍存在。  由此產生了一個進化論難題:理論上生物界的利他行為會被淘汰,但實際上利他主義卻普遍存在。
  • 度學家說:人類己進入「後進化紀」,需拋棄「人本主義」回到「適度...
    4、度知說:人是自然選擇與進化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並不是終結,人在成為人之後還在繼續進化,進化的最終歸宿是成為「真人」與「真己」。我們可以把人類出現之前到出現這一段稱為「前進化紀」,把人類出現之後到人類的最終歸宿這一段稱為「後進化紀」。在「前進化紀」,人類的進化完全受自然選擇這一單一法則制約。
  • 讀書 | 性選擇與美的進化
    《紐約時報》日前評選出的2017年度十大好書中,五本非虛構類中的第一部是《美的進化》,作者理察·普魯姆是耶魯大學的一位鳥類學家,觀看過已知1萬種鳥類的三分之一以上。時報的評語說,「他為達爾文的另一個基本上被忽略了的性選擇理論進行了辯護。
  • 寶可夢進化也不簡單,不一定都是一種進化線,有的能夠分形態進化
    寶可夢的進化往往帶著無限的可能,雖然大部分的寶可夢的進化線都是一條直線,但是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寶可夢非常的獨特,它們能夠分支進化成為兩種不同的寶可夢。根據訓練家的培養方式不同,寶可夢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就連噴火龍的超級進化都能夠根據鑰匙石的不同,分別能夠在戰鬥中進化成超級噴火龍和X和超級噴火龍Y,超夢也有著類似的能力。那麼能夠進化成為兩種形態的寶可夢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一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一八○九年,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生於英格蘭的蘇茲伯利(Shrewsbury)。他父親是一位成功的醫生。他五歲喪母,十六歲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他父親希望達爾文能繼承祖業行醫。然而,兩年的學習和兩次見習無麻醉的手術後,達爾文開始頭痛、心悸、反胃、嘔吐和腹瀉。於是他轉入劍橋的基督學院念神學預科,二十二歲時通過了文學士的考試,他選擇了到鄉間的英國聖公會教堂,預備在那裡成為一名牧師。達爾文生長在一個不信神的家庭。
  • 性選擇已成為人類進化的主導動力,人類所有焦慮本質上是進化焦慮
    進化論如今應該是一個已經被廣泛接受且大多數人都熟知的理論,只是通常進化論都被廣泛應用於考察一個物種在過去的演化歷史,也有大量的專業學者用於研究預測很多生物未來的演化方向,唯獨對人類自身的進化論角度考察是個例外——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認可進化論對於人類過去演化史的結論,而幾乎沒有人討論人類未來會如何進化。
  • 《信任的進化-合作自私的基因》簡單而不失深刻的小遊戲
    《信任的進化-合作自私的基因》(簡稱《信任的進化》)是由火樹遊戲開發的一款益智類遊戲,該作在遊戲平臺TapTap獲得了90多萬關注,並且獲得了9.9的超高評分。《信任的進化》的遊戲內容由經典作品《合作的進化》衍生而來,遊戲運用了博弈論來分析信任與欺騙,共贏與剝削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並給出了合理的模型與較為完善的解釋,玩家要做的,就是在模型實驗開始前預測結果,這種類似於買彩票的體驗既讓人覺得對結果充滿好奇心,又會忍住不因為結果而不斷進行更深入的遊戲。
  • 人類歷史的五次連接革命:人類史就是一部連接進化史
    但就是這種看起來很拙劣的咽喉結構,無意中讓我們學會掌握更豐富多彩的發音,開始產生複雜的人類語言。 語言一旦產生,即刻成為人類協作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聖經中的通天塔的故事,就很好地證明了語言在人類協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漫長的時間,語言不斷進化,有了更多的用處,從最初的恐嚇對手避免傷害,到相互聯繫彼此合作。
  • 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或許因為人肉沒營養,不好吃
    人類能給予動物的「有序」價值極低,以人類為食是一種吃力也討不了太多好處的事情。如果可以任意選擇獵物的話,人類絕對是下下策。更直白的解釋就是:從人類身上能獲取的能量更接近於食草動物的腐肉,不是迫不得已誰也不願意吃腐肉。人類是高度有序的生物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
  • 三民主義的進化人生哲學
    這三大主義基本上承傳了中華道統的德治、王道、仁政的政治理想,但加上了民本精神,其哲學基礎是民生,首先是解釋民生問題,使民生樂利,能解決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必需與生活娛樂。因而這民生問題的解決是靠聰明才智高的人出來奉獻犧牲,以「仁愛」為基礎,來實施服務的人生觀,使全民享福。
  • 口袋妖怪:擁有分支進化的寶可夢(一)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它只能進化為霸王花。蚊香君蚊香君是蚊香蝌蚪進化而來,我曾經以為它會進化成蚊香泳士然後進化成蚊香蛙皇,但這樣就進化三次了啊……蚊香泳士(水格鬥)是蚊香君使用水之石進化的,和臭臭花霸王花差不多,外形變化不大。
  • 二次元吸血鬼的「進化史」,從蕾咪莉亞開始,畫風開始慢慢跑偏
    在早期的二次元動漫作品中,大部分吸血鬼都是被設定成為強大的男性角色,像是被大家所熟悉的DIO又或者是比較冷門的摩斯基頓等,不過自從《東方》作品可愛向的吸血鬼姐妹出場後,二次元的吸血鬼畫風開始慢慢跑偏,後續出場的角色清一色都是可愛的妹子形象,逐漸開始往萌系進化。那麼今天部長我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二次元作品中吸血鬼的「進化史」吧!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也就是說,染色體上等位基因之間,在競爭基因位點中,誰能使自己的拷貝更多地存活下來,誰將最終代替對方,代替者的行為似乎是利己行為,被代替者的行為似乎是利他行為。因此,生物進化中的自然選擇可以說體現在一對等位基因的生存差異性上。最成功的基因是那些最有效地使生物個體生存和繁衍後代的基因 ,所被代替的基因不得不做出「 利他行為」。
  • 為什麼大部分友誼,都不長久?心理學解析:友誼的進化模式
    進化心理學理論對友誼的形成提出了諸多假設,如:互惠的利他主義、友誼聯盟等多種理論。但在眾多跨文化研究當中,友誼始終和積極的情感狀態相關。 自古以來,友誼使原始人類在自然選擇和主觀適應上都能獲得利益,即成功和主觀幸福感。
  • 數據+ 進化算法 = 數據驅動的進化優化?進化算法 PK 數學優化
    意思就是算法先以代理模型為優化問題進行優化若干代,然後從最後一代中選取一部分個體重新送給真實問題重新評估。 這裡的重點和難點(也是 SAEA 問題)是從代理模型中選擇出哪些解能夠快速輔助真實問題的收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怎樣預選出好的解。如何從代理模型中選擇真實問題評估解的策略在 SAEA 中有個專業名詞叫 Infill Sampling Criteria.
  • 進化計算前沿綜述:值得算法學習的6個生物進化特徵
    基因庫中保留的突變位點大多是由於隨機而非選擇壓力導致而改變,此種現象被稱為遺傳漂變。在生物進化中,對於新功能的產生,中性進化與遺傳漂變都是必不可少的機制。在進化計算中,可以模仿自然進化——例如好奇心機制可以將優化的目標,由具體的問題,改為探索未知搜索空間的部分,再判斷新找到的解決方案是否比之前的解法更好,從而實現進化。這一過程,就體現了中性進化思維。
  •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進化論有個特點,大家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
    而在現代歐美,情況更複雜,進化論不僅有大量擁護者,同時還面對著規模毫不遜色的反對者。然而造成目前這個局面的原因非常複雜,絕不能簡單歸結為大眾的愚昧迷信。十九世紀末,進化論逐漸風靡整個歐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為普通民眾都耳熟能詳的論調。
  • 誰說人類沒在進化了?科學家在人的手臂上,找到了進化的痕跡
    這一部分人認為,既然進化論是正確的,那生物就應該一直在進化才對,人類和章魚也是一樣的,其實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先來看一下生物進化的條件,一共有兩個,一個是環境選擇,一個是基因突變,後者會使生物的形狀產生明顯變化,是進化的直接因素,前者是引發後者的誘因。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進化的機制是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優勝劣汰,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只有通過生存鬥爭,生物有機體才能獲得各種生活資源,才能在自然選擇中得以生存並繁殖後代。由於生物遺傳的差異和生活環境的選擇,導致生物個體不可避免地出現自私自利,損他利己。達爾文把自然選擇與生存鬥爭聯繫起來,強調自然選擇的歷史作用是通過生存鬥爭來實現的。
  • 《劍盾》呆呆王怎麼進化 進化條件分享
    導 讀 寶可夢劍盾呆呆王進化辦法:首先需要玩家先找到10個地鼠,然後從NPC處拿到王者之證,讓呆呆獸攜帶王者之證並通信交換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