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
作者: 嘉陵 編輯:Thomas
近日以來,由印度突然空襲巴控克什米爾地區而引發的印巴衝突不斷升溫,隨後巴軍擊落印度軍機的消息更是製造了一個大新聞。
雖然事後雙方協商,巴方已歸還俘虜的飛行員,但這場衝突,讓本來已經在去年籤訂停戰協議、開始逐漸趨於緩和的兩國關係瞬間又變得劍拔弩張起來。
▲印度人手持國旗歡迎飛行員歸國
巴基斯坦在上世紀初本為英屬印度西北部的一個地區,二戰以後兩地分治,各自建立起了獨立的國家。
但放眼世界,同樣是遭到帝國主義分治後的國家,為什麼韓國和朝鮮時至今日能握手言和,而印巴兩兄弟就非得鬧得不可開交呢?
與其他國家之間簡單的利益領土爭端不同,印巴矛盾的核心是宗教矛盾。所以究其根源,要從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鬥爭歷史說起。
▲2月27日,印度空軍一架飛機於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被巴基斯坦擊落
一、信仰不同,由宗教引發的敵視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且燦爛的過去。與古代中國朝代更替頻繁不同的是,古印度在其歷史上總共只存在5個王朝統治的時期。
其中,最早在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王朝,領土達到了印度半島南部以及整塊南亞次大陸,這其中也就包括了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公元前,與中國秦朝處於同一時期的孔雀王朝統治印度
如今的印度是一個國民信仰多宗教的國家,但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印度教在印度的宗教領域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並對印度社會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今天所熟知的嚴重阻礙印度發展的種姓制度,就是過去印度教的產物。
▲印度教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最高種姓,大多為僧侶貴族;剎帝利為第二等級,是婆羅門的軍事貴族受眾;吠舍為普通公民;首陀羅為吠舍之下的賤民,在總人口中佔大多數
在大約8世紀時,印度教在印度一家獨大的局面迎來了新的挑戰者。這時的印度北方興起了一股新的勢力—阿拉伯人。
他們滲透進了古印度信德地區(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在當地的印度教信徒中傳播伊斯蘭教義,揭開了穆斯林遠徵印度的序幕。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也為後世兩教的紛爭埋下隱患。
1526年,信奉伊斯蘭文化的蒙古人後裔—巴卑爾攻陷德裡,而後又率軍南下統一了整個印度,建立起了繼孔雀王朝以後,又一個囊括了整塊南亞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
巴卑爾也被尊稱為「印度斯坦的皇帝」,從此伊斯蘭教正式入主了古印度。
▲印度伊斯蘭教文化傳播者,莫臥兒帝國開國皇帝—巴卑爾
在印度被莫臥兒帝國統治的3個多世紀裡,伊斯蘭教文化以巴基斯坦地區與德裡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莫臥兒帝國上層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並沒有打壓印度教,這是因為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十分方便於他們統治下層平民,而原本的印度教貴族們也從新王朝那裡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慢慢衝淡了對異教徒統治者的成見。
就這樣,莫臥兒王朝建立起上層伊斯蘭化、中下層為印度教的混搭政權。雖然統治階級中的多數尚能「和諧相處」,但對於平民來說,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格格不入。
▲莫臥兒帝國
這種矛盾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印度教徒視牛為神物,主要食用豬肉,但在伊斯蘭世界裡,豬肉是不潔的,所以穆斯林們的主食是牛肉。
印度教強調種姓制度,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從出生起就被牢牢固定,而伊斯蘭教則宣揚「凡穆斯林者皆為兄弟」的大一統思想。
▲印度教視牛為神物
基於根本世界觀的不同,在下層民眾之間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時有鬥爭發生,但莫臥兒帝國仍然牢牢把控著整個印度,統治者們不希望種姓制度的消失。
巴卑爾之孫—阿克巴大帝甚至取消印度教王公賦稅,並娶異教女為妃,竭力維持了整個莫臥兒時期兩教宏觀上的平衡。這樣的局面直到了歐洲殖民者的到來。
▲18世紀,進入印度的英國殖民者與當地土邦交涉
二、王朝末路,殖民陰影下的印度
18世紀,這時的莫臥兒帝國與它的毗鄰清王朝一樣,已經由盛轉衰,統治階層腐朽不堪。
已經通過工業革命進入現代文明的英國人登陸印度,用堅船利炮獲得了統治印度的機會。為了方便殖民統治,英國人先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來代為處理在印事務。
▲英國東印度公司,充當英國殖民腳步向東亞邁進的中轉站
與莫臥兒王朝對宗教懷柔的態度不同,英國人在印度橫行無忌,這讓印度人民爆發了一次全民族的大起義。
雖然這場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歷史上爭鬥不休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也由此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義領導者
在起義被鎮壓後,鑑於印度人今後可能再次反抗,英國決定改變統治策略,取消東印度公司,設立統治力度更大的印度總督府,徹底代替了莫臥兒王朝。
為了防止印度人再一次聯合在一起形成反抗力量,英國利用在印度存在已久的宗教矛盾開始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
孟買總督埃爾芬斯頓曾經的名言便是:「分而治之是古羅馬的座右銘,也應該是我的。」
▲印度總督府,於印度獨立後成為總統府
在如何分化一個國家而利於自己這件事上,英國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
在殖民初期,當時一些有實力的穆斯林遺民貴族還存在復闢的傾向,英國人由此選擇了扶持印度教來對抗伊斯蘭教,並開始在日常統治中煽動兩個宗教的矛盾。
而在1885年,印度教成員佔多數的國大黨成立,由於擔心伊斯蘭教從此在政治問題上被邊緣化,英國人又開始與印度的穆斯林們關係曖昧起來。
▲印度國大黨旗幟,該黨在上世紀初致力於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
由於國大黨裡穆斯林僅佔據極少的席位,這讓曾經統治印度三個世紀之久的穆斯林貴族們很不滿。
最終,國大黨的穆斯林自行退出,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其主要活動地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區。
在這一時期,雖然兩個宗教已出現政治分歧,但還遠遠沒有到分裂國家的地步,兩邊仍保持「一個國家」的概念 。
他們那時候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希望能將印度從英國殖民中拯救出來,實現印度的民族獨立。
但在1909年,英國為瓦解兩個宗教的團結趨勢、扶植親英勢力,通過了「莫萊-明託改革法案」:規定選民必須擁有高額財產的資格限制,同時還為伊斯蘭教徒制定了教派單獨選舉制。
這一舉動徹底點燃了印度民族運動分裂的導火索。
▲印度穆斯林,20世紀初多聚集在英屬印度巴基斯坦地區
三、印巴分治,兄弟反目成仇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國大黨多次在國內進行反抗英國殖民的民族運動,聖雄甘地提出了對殖民者採取溫和的「非暴力不合作」方針。
在這一時期,由於英國忙於抵抗納粹入侵,在印實力大大收縮,又擔心印度人最後以武力推翻自己的統治,所以便準許了印度的獨立。
雖然謀求獨立的願望即將實現,但國大黨對於穆斯林卻一直持排擠態度。當時穆斯林人口就佔了3成,一旦統一建國,印度教徒將失去絕對多數地位,所以國大黨不願意跟穆斯林聯盟合作分享權力。
在印度獲得英國準許獨立後的大選中,國大黨堅持一黨組織內閣並拒絕與穆盟合作。
二戰勝利前夕,甘地與時任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
而此時,在印度的穆斯林已經心灰意冷,支持在祖地巴基斯坦建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印度穆斯林領袖、巴基斯坦開國者真納與印度聖雄甘地
二戰結束以後,全球範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殖民運動。隨著英國實力的急劇下降,其繼續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
作為和印度國大黨妥協的條件,英國駐印的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讓巴基斯坦脫離印度而建國的方案,此舉正迎合了同一時期印度穆斯林們的想法。
▲巴基斯坦獨立後的國旗,旗上3/4是綠色,代表著穆斯林;1/4是白色,代表著少數民族
不過,雖然印巴分治已成為了定局,但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模式的國大黨並沒有選擇武力維持統一,而是默認了這一結果。
真正為後世兩國紛爭不休埋下仇恨種子的,是由英國劃定的兩國國境線。
▲穆斯林在英屬印度的比例,顏色越深比例越高,特別是在印度西北和東北地區,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
1947年7月,隨著英國議會通過了蒙巴頓方案,對於兩國國境線的擬定也迫在眉睫。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英國任命了上議院官員—雷德克裡夫來做這件事。
不過尷尬的是,雷德克裡夫本人根本沒有去過印度,更別說能精確地根據兩國國情勘定國界。在巴基斯坦自治領成立當天,他才匆忙公布兩國的國境線。
▲印巴分治前英屬印度宗教分布(綠色為伊斯蘭教,紅色為印度教,黃色為佛教)
雷德克裡夫根本不了解印度的國情,在國境線劃分上漏洞百出,他將穆斯林聚集地劃給印度,又將印度教徒的聖所劃給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度爆發了20世紀最大的流血事件,雙方信徒在國境線大打出手,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更有無數人成為一無所有的難民。
▲在國境線公布後,數百萬印度與巴基斯坦人因為信仰而背井離鄉
爭鬥最為激烈的是克什米爾地區,該地在巴基斯坦獨立之初,就有八成人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但該地區的統治階層卻有著濃厚的印度教背景。
在英軍撤出以後,克什米爾迎來了巴基斯坦軍隊,作為印度教的統治者們紛紛逃往回印度。隨後印巴爆發了第一次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
▲印巴分治之後,兩國難民遷徙方向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此後的日子裡,印巴兩國為了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權總共打了三次戰爭,而戰爭最終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形成了孟加拉國。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原東巴基斯坦)無領土連接,無法阻止其獨立
在上世紀,印度半島風雲變幻,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兄弟時至今日的爭鬥,歸根結底是由宗教問題所引起,而解鈴還須繫鈴人,南亞地區未來的和平需要這兩個世界級宗教的相互包容。
▲時至今日的克什米爾地區勢力分布
作者:嘉陵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