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何衝突不斷?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印巴衝突

作者: 嘉陵  編輯:Thomas

近日以來,由印度突然空襲巴控克什米爾地區而引發的印巴衝突不斷升溫,隨後巴軍擊落印度軍機的消息更是製造了一個大新聞

雖然事後雙方協商,巴方已歸還俘虜的飛行員,但這場衝突,讓本來已經在去年籤訂停戰協議、開始逐漸趨於緩和的兩國關係瞬間又變得劍拔弩張起來。

▲印度人手持國旗歡迎飛行員歸國

巴基斯坦在上世紀初本為英屬印度西北部的一個地區,二戰以後兩地分治,各自建立起了獨立的國家。

但放眼世界,同樣是遭到帝國主義分治後的國家,為什麼韓國和朝鮮時至今日能握手言和,而印巴兩兄弟就非得鬧得不可開交呢?

與其他國家之間簡單的利益領土爭端不同,印巴矛盾的核心是宗教矛盾。所以究其根源,要從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鬥爭歷史說起。

2月27日,印度空軍一架飛機於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被巴基斯坦擊落


一、信仰不同,由宗教引發的敵視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且燦爛的過去。與古代中國朝代更替頻繁不同的是,古印度在其歷史上總共只存在5個王朝統治的時期。

其中,最早在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王朝,領土達到了印度半島南部以及整塊南亞次大陸,這其中也就包括了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公元前,與中國秦朝處於同一時期的孔雀王朝統治印度

如今的印度是一個國民信仰多宗教的國家,但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印度教在印度的宗教領域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並對印度社會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今天所熟知的嚴重阻礙印度發展的種姓制度,就是過去印度教的產物。

印度教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最高種姓,大多為僧侶貴族;剎帝利為第二等級,是婆羅門的軍事貴族受眾;吠舍為普通公民;首陀羅為吠舍之下的賤民,在總人口中佔大多數

在大約8世紀時,印度教在印度一家獨大的局面迎來了新的挑戰者。這時的印度北方興起了一股新的勢力—阿拉伯人

他們滲透進了古印度信德地區(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在當地的印度教信徒中傳播伊斯蘭教義,揭開了穆斯林遠徵印度的序幕。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也為後世兩教的紛爭埋下隱患。

1526年,信奉伊斯蘭文化的蒙古人後裔巴卑爾攻陷德裡,而後又率軍南下統一了整個印度,建立起了繼孔雀王朝以後,又一個囊括了整塊南亞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

巴卑爾也被尊稱為「印度斯坦的皇帝」,從此伊斯蘭教正式入主了古印度。

印度伊斯蘭教文化傳播者,莫臥兒帝國開國皇帝—巴卑爾

在印度被莫臥兒帝國統治的3個多世紀裡,伊斯蘭教文化以巴基斯坦地區與德裡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莫臥兒帝國上層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並沒有打壓印度教,這是因為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十分方便於他們統治下層平民,而原本的印度教貴族們也從新王朝那裡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慢慢衝淡了對異教徒統治者的成見。

就這樣,莫臥兒王朝建立起上層伊斯蘭化、中下層為印度教混搭政權。雖然統治階級中的多數尚能「和諧相處」,但對於平民來說,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格格不入。

▲莫臥兒帝國

這種矛盾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印度教徒視牛為神物,主要食用豬肉,但在伊斯蘭世界裡,豬肉是不潔的,所以穆斯林們的主食是牛肉

印度教強調種姓制度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從出生起就被牢牢固定,而伊斯蘭教則宣揚「凡穆斯林者皆為兄弟」的大一統思想。

印度教視牛為神物

基於根本世界觀的不同,在下層民眾之間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時有鬥爭發生,但莫臥兒帝國仍然牢牢把控著整個印度,統治者們不希望種姓制度的消失。

巴卑爾之孫—阿克巴大帝甚至取消印度教王公賦稅,並娶異教女為妃,竭力維持了整個莫臥兒時期兩教宏觀上的平衡。這樣的局面直到了歐洲殖民者的到來。

18世紀,進入印度的英國殖民者與當地土邦交涉


二、王朝末路,殖民陰影下的印度

18世紀,這時的莫臥兒帝國與它的毗鄰清王朝一樣,已經由盛轉衰,統治階層腐朽不堪。

已經通過工業革命進入現代文明的英國人登陸印度,用堅船利炮獲得了統治印度的機會。為了方便殖民統治,英國人先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來代為處理在印事務。

英國東印度公司,充當英國殖民腳步向東亞邁進的中轉站

與莫臥兒王朝對宗教懷柔的態度不同,英國人在印度橫行無忌,這讓印度人民爆發了一次全民族的大起義。

雖然這場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歷史上爭鬥不休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也由此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義領導者

在起義被鎮壓後,鑑於印度人今後可能再次反抗,英國決定改變統治策略,取消東印度公司,設立統治力度更大的印度總督府,徹底代替了莫臥兒王朝。

為了防止印度人再一次聯合在一起形成反抗力量,英國利用在印度存在已久的宗教矛盾開始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

孟買總督埃爾芬斯頓曾經的名言便是:「分而治之是古羅馬的座右銘,也應該是我的。」

印度總督府,於印度獨立後成為總統府

在如何分化一個國家而利於自己這件事上,英國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

在殖民初期,當時一些有實力的穆斯林遺民貴族還存在復闢的傾向,英國人由此選擇了扶持印度教來對抗伊斯蘭教,並開始在日常統治中煽動兩個宗教的矛盾。

而在1885年,印度教成員佔多數的國大黨成立,由於擔心伊斯蘭教從此在政治問題上被邊緣化,英國人又開始與印度的穆斯林們關係曖昧起來。

印度國大黨旗幟,該黨在上世紀初致力於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

由於國大黨裡穆斯林僅佔據極少的席位,這讓曾經統治印度三個世紀之久的穆斯林貴族們很不滿。

最終,國大黨的穆斯林自行退出,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其主要活動地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區。

在這一時期,雖然兩個宗教已出現政治分歧,但還遠遠沒有到分裂國家的地步,兩邊仍保持「一個國家」的概念 。

他們那時候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希望能將印度從英國殖民中拯救出來,實現印度的民族獨立。

但在1909年,英國為瓦解兩個宗教的團結趨勢、扶植親英勢力,通過了「莫萊-明託改革法案」:規定選民必須擁有高額財產的資格限制,同時還為伊斯蘭教徒制定了教派單獨選舉制。

這一舉動徹底點燃了印度民族運動分裂的導火索。

印度穆斯林,20世紀初多聚集在英屬印度巴基斯坦地區


三、印巴分治,兄弟反目成仇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國大黨多次在國內進行反抗英國殖民的民族運動,聖雄甘地提出了對殖民者採取溫和的「非暴力不合作」方針。

在這一時期,由於英國忙於抵抗納粹入侵,在印實力大大收縮,又擔心印度人最後以武力推翻自己的統治,所以便準許了印度的獨立。

雖然謀求獨立的願望即將實現,但國大黨對於穆斯林卻一直持排擠態度。當時穆斯林人口就佔了3成,一旦統一建國,印度教徒將失去絕對多數地位,所以國大黨不願意跟穆斯林聯盟合作分享權力。

在印度獲得英國準許獨立後的大選中,國大黨堅持一黨組織內閣並拒絕與穆盟合作。

二戰勝利前夕,甘地與時任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

而此時,在印度的穆斯林已經心灰意冷,支持在祖地巴基斯坦建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印度穆斯林領袖、巴基斯坦開國者真納與印度聖雄甘地

二戰結束以後,全球範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殖民運動。隨著英國實力的急劇下降,其繼續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

作為和印度國大黨妥協的條件,英國駐印的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讓巴基斯坦脫離印度而建國的方案,此舉正迎合了同一時期印度穆斯林們的想法。

巴基斯坦獨立後的國旗,旗上3/4是綠色,代表著穆斯林;1/4是白色,代表著少數民族

不過,雖然印巴分治已成為了定局,但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模式的國大黨並沒有選擇武力維持統一,而是默認了這一結果

真正為後世兩國紛爭不休埋下仇恨種子的,是由英國劃定的兩國國境線。

▲穆斯林在英屬印度的比例,顏色越深比例越高,特別是在印度西北和東北地區,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

1947年7月,隨著英國議會通過了蒙巴頓方案,對於兩國國境線的擬定也迫在眉睫。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英國任命了上議院官員—雷德克裡夫來做這件事。

不過尷尬的是,雷德克裡夫本人根本沒有去過印度,更別說能精確地根據兩國國情勘定國界。巴基斯坦自治領成立當天,他才匆忙公布兩國的國境線。

印巴分治前英屬印度宗教分布(綠色為伊斯蘭教,紅色為印度教,黃色為佛教)

雷德克裡夫根本不了解印度的國情在國境線劃分上漏洞百出,他將穆斯林聚集地劃給印度,又將印度教徒的聖所劃給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度爆發了20世紀最大的流血事件,雙方信徒在國境線大打出手,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更有無數人成為一無所有的難民。

在國境線公布後,數百萬印度與巴基斯坦人因為信仰而背井離鄉

爭鬥最為激烈的是克什米爾地區,該地在巴基斯坦獨立之初,就有八成人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但該地區的統治階層卻有著濃厚的印度教背景。

在英軍撤出以後,克什米爾迎來了巴基斯坦軍隊,作為印度教的統治者們紛紛逃往回印度。隨後印巴爆發了第一次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

印巴分治之後,兩國難民遷徙方向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此後的日子裡,印巴兩國為了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權總共打了三次戰爭,而戰爭最終導致了巴基斯坦的獨立,形成了孟加拉國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原東巴基斯坦)無領土連接,無法阻止其獨立

在上世紀,印度半島風雲變幻,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兄弟時至今日的爭鬥,歸根結底是由宗教問題所引起,而解鈴還須繫鈴人,南亞地區未來的和平需要這兩個世界級宗教的相互包容。

時至今日的克什米爾地區勢力分布

作者:嘉陵  編輯: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烏克蘭和俄羅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趣知識
    印巴分治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發生了三次戰爭。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第二次印巴戰爭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本次戰爭以印度戰敗而結束。
  • 巴基斯坦為何邀請土耳其做調解人,斡旋印巴衝突?
    印巴衝突後,巴基斯坦保持著理性與克制,一方面向印度展現和平姿態,頻頻向印度喊話要求坐下來談談,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印巴衝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呼籲第三國做調解人,斡旋印巴衝突,消除印巴的緊張局勢。事實的真相併不是土耳其出兵,援助巴基斯坦與印度開戰,而是應巴基斯坦的邀請充當印巴衝突的調解人,土耳其與巴基斯坦親如兄弟,跟印度的關係也非常不錯,作為調解人能得到印巴雙方的信任,起到降低衝突,降溫局勢的作用。
  • 印度政客揚言「統一南亞次大陸」:巴基斯坦孟加拉應與印度合併
    就在這新仇未解舊恨未消之際,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內閣部長納瓦布·馬利克卻在11月22日語出驚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應該合併成一個國家。熟悉印度歷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歷史上本就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也確實本在同一治下:從1858年到1947年,這三國都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名義接受大英帝國的統治。
  • 印度暴露擴張野心!揚言吞併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俄:忘了核武器?
    印度一直都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國家,其常常稱自己是亞洲最強國家,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印度多次和周邊國家發生衝突,尤其是和巴基斯坦,兩國矛盾不斷激化,局勢非常緊張,已經連續爆發了多次戰爭,直到現在,還是戰火不斷,這對於兩國來說,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 曾是美國盟友的巴基斯坦,為什麼轉而和中國親近,印度成關鍵轉折
    說道巴基斯坦,大家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巴鐵」。大多數巴基斯坦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都是友好的,大量的巴基斯坦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也較為不錯,甚至還總能聽到中國人到巴基斯坦旅遊受到歡迎和優待的消息。然而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係,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嗎?曾經是美國盟友的巴基斯坦,為何又會和中國親近呢?
  • 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力量對比,看看差距有多大
    近些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關係時緊時緩,邊境衝突接連不斷。如果拋開所有外在因素不談,單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對比,它們之間的差異有多大呢?首先是武器裝備的對比。巴基斯坦陸軍的主戰坦克、裝甲戰車、總火炮數量皆不如印度,主戰坦克以中國的59型、69型為主,裝甲車則主要是西方國家廣泛使用的M-113型。印度這三種陸軍主戰裝備數量遠大於巴基斯坦,坦克主要是採購俄羅斯的T-55、T-72、T90型,裝甲車和火炮也是以進口俄羅斯及西方國家為主,在先進性上要更勝一籌。
  • 巴基斯坦為何放棄優越的喀拉蚩,將首都遷往內陸,出於何種考量?
    我們的鄰國,巴基斯坦為何捨棄優越的沿海城市「喀拉蚩」,將首都遷往距離印巴衝突較近的「伊斯蘭瑪巴德」呢?巴基斯坦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一個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之後,巴基斯坦定都喀拉蚩。此後,印度與巴基斯坦圍繞著克什米爾的領土爭端,戰亂頻頻。但在1967年,巴基斯坦卻突然將首都牽至比鄰印巴衝突前線的伊斯蘭瑪巴德,兩座城市整整相距了1150公裡。這中間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謀略和考量呢?
  • 巴基斯坦想要和平,但稱要打奉陪到底!印度無心握手言和
    就在這種激烈對峙下,巴基斯坦方面對印度發出警告稱,戰爭並不是我們的一種選擇,但如果印度執意打仗,那麼我們就會做好準備,所有人民會與軍隊並肩戰鬥。如果印度敢對我們動一下手指,我們就會打斷他們的手,如果他們伸出拳頭,我們就會打破他們的下巴。如果印度想要和平,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和平。
  • 印度國慶日衝突不斷(圖)
    有獎評新聞   作者: 來源: 新華社  1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舉行的國慶日慶祝活動上,印度士兵列隊行進。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據新華社電 印度26日舉行一年一度的共和日慶祝活動。當天,反政府武裝向警方頻頻發動襲擊,印度政府還挫敗了幾起爆炸陰謀。  印度26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慶祝共和日。閱兵式上展示了印度自行研發的「布拉莫斯」式超音速巡航飛彈、可以攜帶核彈頭的「烈火」式中程彈道飛彈、「大地」式短程彈道飛彈,以及坦克、火炮等武器裝備。
  • 論南亞地區社會衝突的特點與根源 ——以巴基斯坦為視角
    隨著巴基斯坦東部分裂,宗教和政治黨派試圖加強對巴基斯坦的思想意識形態的控制,最終把伊斯蘭的禁令設立為1973憲法。印度學者薩利姆·哈什米認為,印度穆斯林已經成為社會和文化上的消極因素,這主要是由於他們與印度教徒之間的親密關係。
  • 控制尼泊爾、分裂巴基斯坦,印度為何在斯裡蘭卡栽了跟頭?
    印度戰略重心的忽視僅僅發展同各國的關係是不能保證自己絕對安全的,還要讓印度的注意力不放在自己身上。這時的印度的目光都放在哪了呢?答案是北線的巴基斯坦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雙方就多次爆發大規模戰爭,戰爭結束後,基本形成了現在的印巴格局。同時,印度還成功地將東巴基斯坦地區肢解成獨立的孟加拉國。
  • 巴基斯坦總理:很想與印度和平相處,但是莫迪不理我
    他表示,自己非常願意與印度總理莫迪展開對話,但是對方卻認為巴基斯坦方面沒有為對話創造「正確的條件」。不過,這兩個南亞國家的領導人不會有任何正式的對話,只安排了簡單的握手和寒暄。印巴衝突自從今年2月14日,印度警察部隊的車隊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遭遇自殺式恐怖襲擊,導致40名警察喪生以來,印巴兩國的關係就變得非常緊張。
  • 俾路支人處於巴基斯坦社會邊緣,引發持續不斷的教派、種族衝突
    世界上有超過半數的俾路支人(約400萬)生活在巴基斯坦,但只有不到200萬生活在俾路支省,其他多分布在信德和旁遮普地區。長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俾路支人獨特的部落制度,並一直延續至今。此種情緒的擴大和蔓延,為像「俾解」這樣的民族分離主義組織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民族和部族認同感。所以,「俾解」的宣傳部門時常打著維護本民族、本部落以及「社會主義武裝鬥爭」的旗幟,在該地區招兵買馬,擴大影響力,以便求得同巴中央政府長期對抗的民意資本。持續不斷的教派、種族衝突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源。
  • 印度聲稱土耳其派兵支持巴基斯坦,還掌握切實證據,遭嚴厲反駁
    另一方面,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方面,一直以來槍炮聲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最近又傳來消息,在當地的印度軍隊不斷遭到襲擊,而且印度聲稱這些人是「土耳其派來的僱傭軍」,為的是「協助巴基斯坦侵略印度」。對此巴基斯坦則予以反駁,並表示這是印度的又一次純粹污衊。
  • 印度發出警告:不要給巴基斯坦提供經濟援助
    今年3月,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推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扶貧計劃,以幫助該國的窮人獲得更好的醫療保健、教育和工作機會。他將該計劃定名為「Ehsas」,意思是感同身受,希望通過這個計劃來兌現自己競選時的核心承諾,也就是消除貧困。
  • 聯大上巴基斯坦總理剛開口,印度代表突然憤怒離席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向來就是不和的,從不再屬於英國殖民地開始,兩國就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就是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這兩個國家更是因此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衝突,其他小規模的衝突更是不勝枚舉。直到到了1976年的時候,雙方籤署了一項協議,協議中的主要內容就包括將這一爭議地區一分為二,由兩國分別管控,劃定特定的實控線。
  • 我國和巴基斯坦為什麼這麼鐵?存在共同的利益,面臨共同的對手
    巴基斯坦的位置極為重要,世界上最重要的幾條航線都經過巴基斯坦,我國能源等關鍵戰略資源都主要依靠海外進口,巴基斯坦對我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巴基斯坦一直和印度存在嚴重衝突,由於印度國力遠超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需要強大的第三國牽制印度。因此,我國和巴基斯坦共同利益的基礎就是和印度之間的衝突。
  • 印度戰機迫降在巴基斯坦機場,飛行員僅說一句話,氣氛馬上變得歡快...
    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直都矛盾不斷,這兩個國家之間也經常爆發衝突。在克什米爾地區,兩國一直都有安排軍隊駐守在這個地方。在1965年,第二次爆發印巴戰爭,印度人口眾多,空軍又有優勢。所以一直不斷的向巴方挑釁,還飛入了巴基斯坦的上空領域,這已經是挑釁他國主權的行為了。
  • 印度也有自知之明!前警官出書稱我們打不過中國巴基斯坦
    亞太日報 重北好戰、違反國際法和對鄰國的持續敵對行為,定義了莫迪治下的印度。自莫迪上臺以來,印度不僅捲入了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還捲入了與南亞其他國家的領土爭端。前印度警察阿薩納(N.C.Asthana)在其新書中說,事實上,印度對其對手巴基斯坦和中國沒有明確的軍事和戰略目標,無法在一場戰爭中擊敗這兩個國家。阿薩納因對安全事務的深入了解而受到尊敬。
  • 當著數萬印度民眾的面,川普說:我們與巴基斯坦關係非常好
    「我們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非常好」。當地時間2月24日,正在印度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面對「熱情」的印度民眾,稱讚美印良好關係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APP)報導稱,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擁擠的體育館,川普說到美國與巴基斯塔哈關係「非常好」時,臺下民眾讚賞式的歡呼突然變得安靜,「一根針掉地上都能聽到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