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總書記報告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2020-12-19 天眼新聞

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和騰格里沙漠南源,交匯出一個美麗的地方——古浪。  從古浪縣城開車向東出發約1個小時,一片易地搬遷移民新區——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映入眼帘,富民新村便在其中。2019年8月21日,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當地鄉親。

△微視頻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一路走,一路看,嶄新的房屋、寬敞的道路、整潔的院落,富民新村一片安樂祥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後,鄉親們通過發展牛羊養殖和蔬菜種植逐步擺脫貧困,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總書記聽後十分欣慰,讚許道:「你們走出了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和祁連山生態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天高雲淡,曾經的荒漠披上了綠衣,一排排日光溫室大棚綿延向遠方。

古浪縣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南部為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荒漠。南部山區生活條件艱苦,自然條件惡劣。

△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前的舊貌  從2012年開始,古浪通過防風固沙、生態環境治理,在北部沙區逐步建成了12個移民村和一個綠洲小城鎮,統稱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祖祖輩輩生活在南部山區生活的1.53萬戶,6.24萬人,易地搬遷來到這裡。  從山區搬到沙區,一開始,老百姓心裡犯了難。  「在我們山裡,雖然靠天吃飯,但種上些莊稼還是會有收成。」常年住在山區的幹城鄉幹城村村民趙世澤開始時怎麼都想不通,「搬下來後,都是黃沙。黃沙裡怎麼生存哩?要知道幾輩子甚至幾千年,這個地方就沒有住過人的。」  原幹城鄉大魚村村民何振田,也有著同樣的顧慮,「好多農民都不想搬,說還是我們老地方好。」  搬遷一度陷入僵局。  一次又一次的「家訪」,一回又一回的「碰壁」,當時的幹城鄉幹部、現在的富民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堂漸漸摸索出老百姓不願意搬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難離,再一方面擔心搬遷下來無法生活。」  了解了鄉親們心中的顧慮,張延堂和村幹部們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走訪。  「來過無數次,做了無數次工作。給我們講政策,講了很多好政策。」趙世澤回憶道,「當時跟我說,搬下去住房好,路又平,那麼亮堂的房子,大棚給你們蓋,款給你們貸,建好你們自己去種。」  儘管這樣,老鄉們心裡還是沒有底兒。後來,張延堂乾脆直接開車把大家拉到移民點實地參觀。「下來一看,確確實實啥都好。」趙世澤看後,很激動。何振田的觸動更大,他說山下山上相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幹城鄉幹城村搬入富民新村的村民趙世澤  打出這一系列的「組合拳」後,大家的想法在悄悄改變。「我們老漢們思想落後,工作組確確實實把我們動員了。下來實地看了以後,我們就決定搬下來。」趙世澤說。  慢慢地,搬遷後的「好日子」在山區裡不脛而走。

這張富民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展板上的照片,記錄著當時村民們對「下山」的翹首期盼。  富民新村2018年8月竣工,來自8個鄉鎮的1379戶、4580人順利從山區搬了下來。  從此,這4000多人有了新身份——富民新村村民。

在富民新村考察時,村民李應川一家熱情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到家裡做客。走進院子、察看屋子,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廁情況後,總書記來到客廳同李應川一家拉起了家常。  「這日子過得好啊?」  「幸福得很。」  「以前是什麼樣的日子?」  「這就是我以前家的狀況。」  說著,李應川拿出在山區居住時的老照片遞給總書記。  照片上,矮舊的土坯房、枯黃的門前草,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時光……

△搬遷前李應川一家住的土坯房  這是古浪縣南部山區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前的生存環境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漏風漏雨,學校極其簡陋,衛生室破敗不堪,吃水需要用毛驢從10公裡外馱回來再存在水窖裡……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40萬畝黃花灘披上綠裝,成為南部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家園。  能過上現在的日子,李應川很知足。他說自己「不光搬進了新房裡,也搬進了幸福裡」。

△搬入富民新村後的新生活  「搬下來後,新建的富民完全小學基礎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6個標準化衛生室,並配有合格的村醫,老百姓有個頭疼感冒,看病不出村;告別了苦鹹水,已經全部用上了自來水;道路到處都是硬化路,不管天陰下雨,走路到家裡老百姓腳上都不沾泥。」  說起這些變化,張延堂滔滔不絕,「人搬遷下來之後,通過宅基地復墾,每戶補助3000元。原來的老房子全部推平之後種上了草,種上了樹,植被恢復非常好。」  人搬了,山綠了;人進了,沙也就退了。昔日的禿山荒嶺,如今有了生機。

△搬遷前後對比圖

「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在李應川家,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囑咐道:「要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為了讓搬下來的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當地政府因地制宜,決定帶領群眾發展日光溫室大棚和牛羊養殖。  「我們山裡沒見過這東西,心裡也畏難。溫室大棚怎麼種呢?個人心裡沒底,收入到底有沒有?不好說。」像何振田一樣,習慣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山區群眾又退縮了。  「我把羊養上,還有可能賠掉,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張延堂說,發展養殖這條路,起初村民們興致也不高。  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後,張延堂認識到擺在眼前的三個難題:資金、技術和市場。  問題明白了,答案也就清晰了。堅持問題導向,富民新村逐一破題——

不知不覺中,230座日光溫室種上了,540多座養殖暖棚養上了……2019年底,富民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72元,實現了整體脫貧。  「以前我們只知道吃西紅柿的,下來我們自己也種西紅柿,茄子也吃上了,西瓜也吃上了,親手種下的都吃上了。」如今,趙世澤不僅吃到自己種的蔬菜,更嘗到種植的甜頭,「山下交通便利,各處收菜的車來了,誰的價錢好賣給誰。」

△富民新村村民馮國安  48歲的馮國安在山上放了大半輩子的羊,過去辛辛苦苦養一年,七八十隻羊羔最多賣上四五千塊錢。「現在來到這地方,把它圈養,圈養人舒坦,一天餵兩次,但是效益高,三到四個月就出一圈欄。今年7月,剛剛賣了30多隻羊,可能賣了有7萬多。」  李應川曾是一位外出務工者,「那些年在新疆打工,老伴住在橫梁鄉,一年也見不了一回面。好幾年了,一心想回來。」2018年5月,回鄉探望妻子的李應川聽說家鄉發展得這樣好,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一年後,同樣在外打工的小兒子,也回到了富民新村。  「到以後我們的產業做實了、發展起來了,外出務工人員人絕對就留下來了。」談到未來,張延堂信心十足。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富民新村更高興、更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  「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總書記來的那一天深情地對大家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給老百姓辦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  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書寫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   富康新村、陽光新村、圓夢新村、愛民新村、富民新村……移民區上的一個個村莊,串起一個個脫貧攻堅的奮鬥故事,串起一顆顆走進小康的感恩之心,繼續奔向前方……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 瞿浩然

編審 代樂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向總書記報告丨走出趙家窪
    2017年9月22日,包括王三女在內的趙家窪村最後6戶21名村民,搬進了廣惠園移民新村。「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陳福慶和扶貧工作隊同事「移師」到廣惠園移民新村駐村工作站辦公。他們平日會時不時到老鄉們家中看望,繼續當好「群眾離不開的貼心人」。在工作隊的幫助下,王三女的孫子、孫女被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 一枝一葉總關情丨光山油茶的「好路子」
    2019年9月17日,正在河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察看當地產業脫貧工作成效。習近平冒著小雨走進萬畝油茶園,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們親切交流。習近平強調,種油茶綠色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一條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牢記總書記囑託,光山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
  • 富民完全小學:夢想從這裡啟航
    就像孩子們彈唱的那首歌曲,這裡似乎永遠都像春天一樣,靈動、美麗、生機勃勃……  從泥濘崎嶇的山路到平坦乾淨的水泥路,從破舊低矮的土坯教室到寬敞明亮的多媒體課堂,從「巴掌大」的土操場到標準化塑膠跑道、足球場,富民完全小學的孩子和他們的父輩們一起見證了這巨大的變化。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富民完全小學是古浪縣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果。
  • 全國人大代表農融(壯族):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堅決打贏...
    ▲位於中越邊境的興邊富民行動示範點——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高林瑤族新村(覃鳳前 攝)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之後,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引起代表委員們熱議。
  • 獨家照片 | 跟著總書記穿越河西走廊——60餘張高清圖片見證甘肅...
    第三天 21日上午 ·武威市21日上午,習近平前往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考察調研。習近平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富民小學的音樂教室,認真觀看正在進行的音樂課教學。習近平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黨群服務中心考察。
  • 跟著總書記穿越河西走廊——60餘張高清圖片見證甘肅考察之行
    第三天 | 21日 上午 武威市  21日上午,習近平前往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考察調研。習近平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富民小學的音樂教室,認真觀看正在進行的音樂課教學。
  • 「跟著總書記看甘肅」辦好教育 這是古浪黃花灘孩子們的起跑線
    綠洲小鎮雷月芳一家人中國甘肅網8月6日訊(記者 宋芳科 任磊 文/圖) 從古浪黑松驛鎮蘆水溝村搬遷到黃花灘綠洲小鎮的雷月芳對自己家的新房子非常滿意特別是她家樓下不到100米處新修的幼兒園今年秋季就要招生,她家3歲小孫子在家門口上幼兒園的夢想將實現。8月4日,由中共甘肅省委網信辦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跟著總書記看甘肅」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黃花灘上的綠洲小鎮。通過生態移民,有1.7萬古浪南部山區村民在這裡開啟新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總書記話兒潤心田 武威這裡展新顏……
    暑假期間,在古浪縣西靖富民完全小學,原本寂靜的校園內,琴聲悠揚,假期音樂興趣班的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彈電子琴。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間教室,鼓勵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今,這所小學利用假期的時間,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
  •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的決定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實現中央對雲南發展的新定位、新要求,譜寫好中國夢雲南篇章,結合雲南實際,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統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 (一)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意義。
  • 騰衝市猴橋鎮國門新村:「五邊行動」守「國門」
    近幾年來,該村立足村情和邊情實際,探索出了組織強邊、開放活邊、和諧穩邊、富民興邊、文化聚邊的「五邊行動」治理模式,全力推進心向中央,振興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使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諧美麗的國門新村變為現實。組織強邊。國門新村以建強基層黨組織為目標,以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為統領,採取「班—組—戶」黨員管理、示範帶動模式,強化政治引領。
  • 春天裡的5個「戰貧」瞬間——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挑戰作出新部署。據固原市勞動就業服務局局長尹正興介紹,除了包車,固原市今年還首次採用包機「點對點、一站式」集中輸送外出務工人員。截至3月底,固原市累計包機包車245批次,向福建省輸送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175人。
  • 習近平甘肅行 跟隨總書記穿行河西走廊
    看到總書記來了,正在這裡參觀遊覽的群眾激動地歡呼起來,紛紛向總書記問好。一位帶著孩子自駕出行的遊客從二層棧道探出頭,他大聲告訴總書記,他從江蘇南通帶孩子自駕過來。總書記招手笑道:「一路上可以看一看,孩子們可以長見識。」
  • 信箋裡的2020丨燕山懷中這泓水,總書記一直惦念
    2020這極不平凡的一年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書信的方式同人民群眾、黨員幹部以及各行各業各界人士交流互動。一封封信箋,傳達關切、鼓勵與厚望,筆筆見真情,句句暖人心。歲末之際,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年終策劃「信箋裡的2020」,為您講述總書記回信背後的故事。
  • 滇桂藏蒙甘新吉7省區代表委員和相關人士共話興邊富民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讓來自沿邊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倍感振奮。本報聯合廣西日報、西藏日報、內蒙古日報、甘肅日報、新疆日報、吉林日報,邀請滇、桂、藏、蒙、甘、新、吉7省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相關人士,暢言興邊富民、共話全面小康。
  • 班彥村民:習總書記我想對您說
    【畫面回放】  2016年8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在新村建設工地,習近平冒著濛濛細雨,走過尚未完工的泥濘道路,來到村民呂有章的新家,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進展,關心火炕取暖效果。班彥村舊村處在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的地帶,山上不通自來水,村民們用的都是窖水。
  • 總書記,您給我們的回信收到了!
    2014年元旦前夕,一封報告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即將開通的喜訊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情況的信寄往北京。信寄出後的第19天,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總書記一直惦記著給他寫信的貢山縣幹部群眾。
  • 【周周會客廳】育新機開新路 蹚出畜牧發展新路子
    得到「智力支持」的沁源,在農、林、牧等方面找到了轉型發展新思路,「激活」了多項新產業,找到了一條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產業轉型發展新路子。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山西農業大學古少鵬教授和我縣畜牧局局長王江榮,與我們一起聊聊新時代下如何蹚出綠色沁源畜牧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