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家常》介紹淮安蒲菜水餃的片段
《舌尖上的中國2》劇組來淮攝製場景
上海紅燒肉、四川泡菜、揚州「蒲菜漲蛋「、淮安「蒲菜餃子」……天南海北的家常菜在9日晚上央視《舌尖2》播出,從嬰兒新生開始,將家的故事串聯起一道道美味菜餚,講述中國式人生和中國式倫理。
然而,對於淮安「蒲菜餃子」上鏡《舌尖2》,不少生活在這裡的人表示很意外,不少甚至表示自己從未吃過……
周末,記者走訪發現,在一些淮安主婦的眼裡,「蒲菜餃子」也算得上是家常主食,尤其對於那些喜歡包餃子的主婦來說,做「蒲菜餃子」其實也是手到擒來的。但問題是,作為主食的餃子,並不經常出現在淮安百姓的日常餐桌上,而作為淮揚菜代表之一的「開洋蒲菜」,在淮安百姓的餐桌上似乎更為尋常,也更為典型。
上鏡 「蒲菜餃子」的立體感受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主題為《家常》的《舌尖2》第四集以煽情的散文化手法開始講述。
當「家常」篇進行到大半,蒲菜開始上鏡,片中介紹說,全國很多菜系中都有它的位置,在江蘇,揚州和淮安都比較常見。這種類似茭白的蔬菜,有著多種做法。在淮安,蒲菜做餡料的水餃讓「口腔和鼻腔共同形成了立體感受」。
吐槽 從未吃過「蒲菜餃子」
上鏡的淮安美食不是獅子頭、大煮乾絲,也不是開洋蒲菜、軟兜長魚,而是「蒲菜餃子」,這讓不少人很是意外,淮安本地論壇和微博上,「蒲菜餃子」也被熱議著。
網友」surname「說:「淮安有蒲菜水餃,理論來說自然並不稀奇,然而生長在淮安小几十年,卻未曾吃過,甚至聽都沒聽過,我想多數人也未吃過,這樣的食物真的能代表淮安麼?蒲菜是淮安的特產,但並非用到蒲菜的食物就能代表淮安,何況餃子本身作為食物,淮安人並不擅長,也談不上喜食,用其代表淮安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網友「清淡如水」等也有類似的感慨:「在淮安生活了30多年,頭一次聽說『蒲菜餃子』,還從來木有吃過,是不是OUT了!」
觀眾的評價各有偏向,有的認為雖然是講述家常菜,但菜式似乎偏少,更偏重於講故事;有的則因為家常菜想到了自己媽媽做的菜;還有些人說,看到「蒲菜餃子」自己也想去試試做一回。
走訪 主婦們會做「蒲菜餃子」
很多網友說沒吃過「蒲菜餃子」,那麼,「蒲菜餃子」在淮安百姓的餐桌上到底算不算得上「家常」呢?
張開蘭,今年60多歲,家住清河區清河路附近。2010年,她在淮海晚報組織的家庭廚藝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其參賽作品正是一道名為「五彩繽紛全家福」的五色餃子。
「在淮安尋常百姓家,『蒲菜餃子』其實也尋常。」張開蘭說,蒲菜水餃不但她家常做,喜歡包餃子的人家,也是時常吃的,「跟其它餃子一樣,蒲菜餃子只不過餡料選用了蒲菜。」
家住清河區上海路的高秀鳳說,孩子們周末回家,朋友聚會時她都會包餃子,「蒲菜餃子」也是經常包的。在3月至8月間,蒲菜上市,包「蒲菜餃子」還是很容易的。但在包餃子較多的春節期間,「蒲菜餃子」卻做不了,因為天寒地凍,市面上很難買到蒲菜。或許也正因如此,不少人都沒吃過「蒲菜餃子」,畢竟,除了蒲菜的季節性因素,在淮安百姓的家常餐桌上,水餃也不是常見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