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號,星期五,農曆二月十三
今天上午監考女兒「居家高考統測」最後一門科目——歷史。四天六門考試結束。考試9:30結束。之後女兒又繼續投入緊張的複習。今天由於筆記本電腦故障,換家中其他備用筆記本,運行速度極慢,簡單完成今日日記。京東下單,第二天若順利,新筆記本電腦會送到家。今日語音亦未形成。
一、疫情信息
二、法規政策
國資委:將有限合夥企業中的國有權益納入常態化登記管理範圍。國務院國資委近日印發《有限合夥企業國有權益登記暫行規定》,將有限合夥企業中的國有權益納入常態化登記管理範圍。目前,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或參與投資有限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企業中的國有權益規模不斷擴大,國有權益的監管日益受到關注。現行國有產權登記管理制度主要針對公司制企業和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國有產權,尚未覆蓋有限合夥企業中的國有權益。暫行規定是針對有限合夥企業中國有權益進行登記管理的首個規範性文件。(新華社)
三、《張培剛傳》求學武漢:武漢大學文科預科生
張培剛初中畢業後,於1929年報考國立武漢大學文預科。當時考試的情景日後多年回想起來,張培剛依舊印象深刻。那年剛過完春節,2月15日(農曆正月初六)凌晨,公雞才啼叫了幾聲,天還沒亮,屋外的寒風呼呼作響,張培剛從被窩裡爬起來,吃完母親炒的一碗油鹽飯,與同村幾位前往武漢打零工的堂叔、堂兄一道上路了。步行70裡後,黃昏時分他們才走到黃陂縣城,眼見天快黑了,就入住旅店,打地鋪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又步行20多裡到平漢鐵路橫店站,再乘火車到達武漢。
半個月後,張培剛去學校參加考試。 那時武漢大學的校址還在武昌東廠口,武昌蛇山山洞還未打開,從胭脂路到東廠口必須先爬山,翻過蛇山背脊再下山。 考試結果是2月下旬揭榜的,武漢大學預科插班生錄取名單上,赫然列著張培剛的名字。就這樣,不滿16歲的張培剛成為武漢大學招人的唯一一名文科預科生。
翻開武漢大學校史, 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漢大學的建校記載。1890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立即著手整頓湖北書院,籌辦新式學堂。經過三年艱苦曲折的籌備,一所新式學堂終於成立,張之洞為其取名為自強學堂, 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曾任中國駐美使館翻譯、師從李善蘭的蔡錫勇擔當首任總辦。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自強學堂是中華民族在積貧積弱、 國運衰敗、 備受列強欺凌的時代中,志士仁人上下求索、救亡圖存、向西方學習的產物,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
1902年,自強學堂更名為方言學堂。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令賀孝賢以原方言學堂為基礎,籌辦全國六大高師之一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23年9月,武昌高師正式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9月,武昌師範大學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秋,北伐軍攻下武昌後,國民政府對教育進行重大改革,將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合併組建成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武漢大學從此升始由多科大學逐漸向綜合大學轉變。
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建立國立武漢大學。依據國外著名大學校園的理想模式,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選址理念,經武漢大學新校舍建設籌備委員會全體委員實地考察後,確定了以當時武昌城外的東湖之濱、遠離鬧市的落駕山(又名羅家山)一帶為新校址。 時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詩人聞一多用諧音將山名改為珞珈山。 1929年張培剛進人武漢大學讀預科的時候,王世傑任校長。 對於在自己家鄉新建的這所國立大學,獲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學士、後又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的王世傑,可謂殫精竭慮,寄予厚望。他提出把武漢大學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的萬人大學。 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武漢大學不僅在新校舍建設方面有顯著成效,而且在延攬優秀師資、提高教學水平、培育優良學風、添置圖書儀器設備等方面,均是碩果纍纍。 1933年,王世傑調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王星拱正式接任校長一職。 此時,國立武漢大學已躋身於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等高校並駕齊驅的「民國五大名校」之列。
多年後,張培剛說到母校,還有一個人始終令他敬仰不已,那就是中國地質科學的一代宗師,湖北人倍感驕傲的科學家、教育家李四光。 出生於湖北黃岡的李四光,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造船業,1913年10月至1918年7月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先學採礦,後學地質學,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於1931年7月獲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地質專業博士學位。 伯明罕大學校園溪流潺潺,綠樹成蔭,帶著濃鬱中世紀風格的紅牆銀穹校園建築錯落有致,給李四光留下深刻印象。1918年,李四光滿懷報國之心回到祖國,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出任該校地質學教授。但他始終忘不了從英國學成歸國途中立下的志願:「要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辦一個現代化大學。」8年之後,他的心願終於實現了,而且是在自已的家鄉湖北。
1928年8月,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籌備委員會成立,李四光被任命為委員長。為了尋找校址,李四光親赴武昌城郊勘探地形,最後帶著乾糧,騎著毛驢找到東湖之濱的落駕山一帶。這裡依山臨水,山勢舒緩而曲徑通幽,臨山瞰湖而氣象生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理念十分契合。選好校址,李四光又一一審定圖紙設計、建築布局乃至施工規劃。東湖之濱,落駕山上,處處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跡,灑下了他勞苦的汗水。 也正因為有了李四光這一批武漢大學先輩的嘔心瀝血,篳路藍縷,曾經「荒野遍山野,亂石滿山岡」的落駕山,才能在日後奇蹟般地成為「全國最壯麗的學府建築」。
四、徐洪才:抗疫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走勢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參考報,經濟日報,北京日報,新京報,環球時報,健康時報,北京晚報,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第一財經網,財新網,時代財經網,財政部官網,發改委官網,商務部官網,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健康報新聞頻道,俠客島,界面新聞,北京知道.
[2]武漢地方志辦公室.張培剛傳[M].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12-15.
聲明:本文引用的資料、數據、事例,都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報紙雜誌、國內外書籍,以及網絡、電視、廣播等。文中所有的觀點與思考均屬於我們個人,並不代表任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