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讀:在城市化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漸突出的當下,為了營造健康、綠色、宜居的城市水環境,我國提出建設遵循自然排水規律的雨洪管理系——海綿城市。本文將重點分享海綿城市的具體技術。
海綿城市中的低影響開發
那麼,具體要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呢?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海綿城市中與景觀設計結合最為緊密的低影響開發吧。
►低影響開發,其主要是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傳輸、截汙淨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汙染。
►如果說傳統的城市開發斬斷了雨水的自然循環路線,那麼低影響開發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觀與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擬自然對雨水的吸收、儲存、蒸發,使城市的排水系統遵循雨水循環規律。
►長期以來,GVL怡境國際設計集團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研究海綿城市的理念和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表明海綿城市的技術標準不統一,措施繁多,不利於傳播和普及,因此我們在本文中按海綿城市處理雨水的先後順序歸納成三大類,分別是用於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於含蓄、儲存、過濾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在三大類雨水處理措施中初步階段的收水措施與景觀設計的聯繫最為密不可分。接下來將首先就被歸為收水措施的七種最為常見的雨水處理手法進行重點探討。
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被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淨化,並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
►雨水花園做為低影響開發最為常見的設計手段,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種形式。狹義的雨水花園僅為規模有限、結構簡單的淺凹綠地,適用於小區或私宅綠化。
►而廣義的雨水花園則可囊括具有調蓄和淨化雨水徑流能力的下沉式綠化設施。如下圖中的墨爾本愛丁堡雨水花園,在調蓄的同時運用生物淨化手段對徑流進行階梯式處理,為其所在公園提供了大量灌溉水。
生態滯留區
►和雨水花園具有相同功能的措施還有生態滯留區。但較前者不同的是,生態滯留區土壤對於工程技術要求相當嚴格,對於土壤和工程排水結構也都有明確的要求,並且根據位置的不同可分為生態滯留帶、生態樹池、生態滯留池等。如同下圖街邊生態滯留區,通過對街豁口將路面徑流引流至收水區進行蓄留。
►在對於通行或樹蔭要求較高的區域可將單個的樹池作為一個生態滯留單位。
植草溝
►假設比起調蓄下滲徑流,更需要收集、輸送和排放徑流的話,則可以設置植草溝。植草溝為橫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帶狀下凹綠地,適用於道路兩旁綠化隔離帶等狹長地帶。由於水流速度相對較快,在植草溝內應以石頭鋪於底部防止土壤侵蝕。
►如果植草溝的豎向坡度較大超過4°,則應設置消能坎減緩水流,可以根據風格設計不同的消能坎。下圖中的消能坎為河中卵石鋪置而成。
►雖為帶狀轉輸雨水措施,但植草溝的寬度並無硬性規定,亦可設計為綠地形式,成為集休閒綠化、轉輸滲留於一身的多功能區域,如下圖。
滲透池
►如果說以上的幾個措施都更適用於綠化空間較小的區域,那麼滲透池則適用於綠地面積較大的開闊空間,滲水池能有效地削減徑流峰值,補充地下水。同時可以設計為草坪綠地,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供居民放鬆。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