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2020-12-12 中國教育那些事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出身於書香門第,投身於艱苦工作

生於1929年的鞠躬院士,出身於上海的書香門第家庭:他的舅公是胡適先生,他的父親和巴金是好友。他曾回憶道:"巴金先生下樓時,常常邊走邊背誦正在看的書。有一次我聽見他照例在背誦著,但我分辨不出是什麼語言,就問他是什麼書,他說是但丁的神曲。當時我家就像孤島上唯一的一個文化沙龍,我坐在一邊聽他們談論。他的朋友很多,我能想起的有鄭振鐸、靳以、陸蠡、曹禺、錢鍾書和楊絳等。"在這樣高規格的文化薰陶中,鞠躬院士懂多國語言,英文尤其精通,他的很多醫學筆記都是用外文來記錄的。他尤其愛聽古典音樂,直到今日,喝咖啡聽古典樂依然是他閒暇時最愛的享受。

鞠躬院士的名字很特別,其中蘊含的含義令人深思。他曾講述道:"父親姓周,但因為深感中國歷來氏族觀念太強,經常有氏族間的怨恨世代相傳以致械鬥不斷。因此,父親自己起名索非,廢棄了姓。"鞠躬院士起初不知道父親為什麼取名索非,直到許多年後才悟出來"索非"和"求是"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不索非何以求是?"鞠躬院士說:"父親給我起這個名字,大概是希望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的兒孫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

1947年,18歲的鞠躬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在湘雅,權威專家發言的時候,其他人照樣可以提出反對意見,或者展開辯論。鞠躬說,他那時候膽子比較大,經常會針對專家的講課內容,提一些問題。從上學起,學院自由的學術氛圍,就為鞠躬奠定了創新的基礎。從上海到長沙,物質條件的反差十分巨大。"但是我特別喜歡湘雅,條件再差也沒關係。"鞠躬說道,湘雅嚴謹的學風和治學態度,教會了他如何做學問

後來,鞠躬被分配至西安工作。他被分配到解剖教研室,儘管條件比較艱苦,但因為有他喜愛的神經解剖學,他便一有空就泡圖書館,直到泡得坐骨結節下的皮磨破了,他卻說:"值!磨破了屁股,腦袋裡長了知識。"經過近十年苦讀,他和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神經束路追蹤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震動了當時的醫學界。在這之後,鞠躬又提出了"腦下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學說",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開創了國際先河,也讓他在國際上享有了極高的聲望

從教六十多年,創新無止境

1991年,鞠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科學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地更上一層樓的追求。對此,鞠躬解釋道:"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因為我當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後,有些同事就說,老鞠你到頭了,就是最高榮譽了。但我想不對,我不能停在這了,要一輩子往上走的。"

談起自己一生的事業,鞠躬院士眼神閃亮。在當時,脊髓損傷是戰場和軍事訓練中常見多發傷,輕者運動受限、重者癱瘓,歷來是各國軍事醫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課題。鞠躬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攻克這一難題。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鞠躬大膽創新,率先提出了"硬膜外減壓治療法"。這一治療方案一經發表,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02年,鞠躬依託解放軍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對30例最嚴重的全癱患者實施了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按傳統理念,他們已經無法再用雙腿站立,可術後三個月,他們中80%的人都可以獨立拄拐行走了

1985年,鞠躬建立了全國首個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此後的幾十年裡,這裡不僅創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更為祖國培養了許多高層次醫學人才。作為老師,鞠躬的創新教學一直很受學生喜歡。他很關注錢學森的世紀之問,一心要為祖國培養創新人才。他說:"錢學森之問讓我知道,我以前不過是個好教書匠、好的老師,一定要學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我的責任。照本宣科,學生們沒有興趣的,所以我的課堂上,著重剖析醫學成就的發現過程,還原創作者的發現思路,一點點啟發學生。"

從教60多年來,鞠躬院士榮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原第四軍醫大學首屆教學終身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發明三等獎等諸多獎項,帶出了67名博士、65名碩士,還有不計其數的本科生,他的學生張旭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學生用諸多事例稱讚他是"一代恩師",但他卻說:"我對我自己這一生的評價是沒有什麼偉大的業績,只不過點燃了一支蠟燭而已。這是我的真心話,比起很多大師、名家來,我只能是一支蠟燭。"

在中南大學舉行的"我的理想、實踐與情操"百名院士百場報告會上,鞠躬院士曾強調:"要學會痛己之不足,要對於自己的不足如同芒刺在背,只有痛才能促使自己下決心改正,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也是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的更上一層樓。"他寄語中南大學和中南學子們"喜看沉舟側畔千帆過",他說"沉舟"就是自己,希望廣大學子們能夠勵精圖治,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鞠躬院士參觀湘雅醫學院院史館

儘管成就眾多、育人無數,鞠躬院士卻一直保持著謙遜。有人寫了一幅字"大家風範"送他。他幽默地回應說,應該寫"小家弊玉",弊病的弊;人們稱他為"泰鬥",他回應說:"實際上我從來不接受'大師'的稱號,更不是'泰鬥'。我認為能當一個好漏鬥就不錯了,能濾掉糟粕,留些精華給後世就不錯了。"在他熱愛的醫學事業上,他用一項項科研成果造福著國家和人民,也始終用勤奮、堅持的態度,面對一切挑戰。

來源:中南大學

相關焦點

  • 展區預告|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
    今年創交會以「數字變革、創新引領」為主題,共規劃防疫成果展區、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院士團隊成果展區、「一帶一路」國際成果展區等十個展區。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本屆中科院科研院所成果展區線下共有27家企業參展,展示項目超93個。
  • 潛心胺基酸研究十餘載 徐新平3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通訊員谷成立、陶昌銀、王浩雋報導:湖北省胺基酸技術中心副主任、八峰藥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科研所所長徐新平潛心胺基酸研究,先後主持參與了10多項重大科研,到今年10月已有3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2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省「星火計劃」一等獎。  1993年4月,八峰藥化準備上馬L-蛋氨酸生產線。
  • 外聘教授在揚研發成果填補空白喜事!當選俄工程院外籍院士
    武漢科技大學吳開明教授,長期從事高性能鋼鐵材料的精煉、連鑄、相變等研究,也是國內海洋鋼鐵材料、橋梁鋼鐵材料、納米結構鋼等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目前,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中國海洋工程和鐵路橋梁建設等領域。
  • 中科院院士高度評價國網湖南電力實驗室科研成果
    6月28日,在長沙召開的智能帶電作業技術及裝備(機器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第一屆第三次學術委員會上,中科院電工所顧國彪院士等十餘名國內專家對智能帶電作業技術及裝備(機器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已初步成為集帶電作業安全工具加工、力學試驗、機器人實驗、仿真試驗為一體的智能帶電作業技術的綜合實驗室
  • 填補國內機場空白「高能科技」項目落戶遼寧營口 中科院航空遙感機...
    2019年10月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航空遙感系統機庫項目在遼寧營口蘭旗機場正式開工建設,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航空遙感系統項目,填補了國內機場空白,這個項目的啟動,將助力百年港城營口邁進「智能航空港」時代。
  • 成果轉化平臺為包頭市科技創新安上「引擎」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是標準化試點示範的一種形式,是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服務平臺,是以標準化助推創新技術和產品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孵化器,」。包頭稀土高新區質監分局辦公室主任郝智華說,由北方稀土製定的稀土術語標準,成為國際稀土行業的首例國際標準,開創了稀土行業國際標準先河。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先生逝世
    文/海鷗綜合編輯據@中科院之聲1月26日發布的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24日21點2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李方華先生1932年1月生於香港,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經過武漢大學物理系選拔,由國家保送蘇聯留學。
  •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盛產學霸,屢開制度先河—新聞—科學網
    何祚庥、戴元本、郝柏林、蘇肇冰、歐陽鍾燦、向濤等16名院士曾經在這裡工作和學習過,17位研究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3位研究員入選「萬人計劃」…… 但是,這個研究所成果豐碩。 「七五」「八五」「九五」期間,研究所都組織和承擔了國家在理論物理方面的重大科研任務;近十年來,每年承擔的國家級科研項目超過70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但是,這個研究所屢開制度先河。
  • 中科院院士許志琴「炮轟」國內科研環境(圖)
    有獎評新聞   本報北京專電 「一些不懂科技的人掌握著大量科研經費而科研人員為生存,把大量時間都花在跑科研項目上。」昨日,全國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首席科學家許志琴指出,中國科學家幾乎沒有時間搞研究,怎麼可能出諾貝爾獎獲得者?  作為重慶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許志琴昨日在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審議時,批評了當前科技領域存在的種種弊病。
  • 國內首篇!四川這所高校,實現重大科研進展,成果填補領域空白!
    近日,環境科學與生態學Top1區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環境國際,IF=7.577)在線發表四川農業大學水產專業最新研究成果&34;(鎘汙染對稻漁綜合種養水稻和魚類安全的影響)。四川省特聘專家、動科學院水產系羅偉博士和2020屆碩士王冬傑為論文第一作者,杜宗君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 中歐(商鄭歐)國際班列首發填補商丘陸路出境渠道空白
    此次發車班列的貨物種類主要包括電子產品、服裝原材料、日用品、機電設備元器件、建築材料等,以商丘及周邊地區為貨源地,覆蓋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四省貨物,班列駛出商丘開往鄭州方向,在鄭州匯入中歐班列(鄭州)「大部隊」後,將從霍爾果斯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最終到達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首次打通「商鄭歐」國際物流大通道。
  • 建設文旅消費新場景 填補國內礦晶寶石專業博物館的空白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黃煜婷 青島報導  海洋科技研發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中心、藍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藍色旅遊和健康養生中心
  • 我國最年輕的3位院士,科研成果突出,都是來自江浙地區
    對於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職稱就是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這證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好處。院士的評選標準嚴格,要求高,需要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科研成果豐碩。做科研比較辛苦,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需要在積累中取得進步,所以院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平均年齡一般是五十多歲。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我國最年輕三位的院士,科研成果突出,而且都是來自於江浙地區,他們年紀多大,取得哪些優秀成果呢?
  • 中科院地理所與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成虎院士及其科研團隊,作為首批專家團隊入駐北京聯合大學,雙方共建的院士科研工作站工作全面啟動。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市教委、北京聯合大學等單位領導、師生代表共計200多人出席啟動儀式。
  • 「江蘇院士」樊春海:曾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獎,是江蘇籍最年輕院士
    最年輕的江蘇籍中科院院士樊春海,獲第十一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創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在樊春海於南大讀書時,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還十分有限,整個南京大學也只有他的老師陳洪淵先生曾在美國《分析化學》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因為南大對博士研究生有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的畢業要求,所以能夠在該雜誌發表論文也是樊春海的夢想。和所有的分析化學工作者一樣,樊春海為了自己的夢想專心奮鬥著。
  • 「戊基蒽醌法雙氧水清潔製備」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戊基蒽醌法雙氧水清潔製備」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近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周明東教授科研團隊與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聯合,成功開發「戊基蒽醌法雙氧水清潔製備」成套技術,填補了國內戊基蒽醌技術空白,新技術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該項技術可使雙氧水裝置產能提高30%以上,有效緩解雙氧水企業生產壓力,增強了抗擊疫情後勤保障能力。
  • 潘際鑾:從清華請來的院士校長,帶領南大進211,填補江西空白
    並聘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擔任南昌大學的首任校長,為南昌大學躋身211,奠定如今的發展格局做出了傑出貢獻。潘先生的成果被應用到我國的泰山站和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等重點工程中。學術成果先後被評為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憑藉這些成果,潘際鑾於1980年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科院院士),並先後被清華大學任命為機械工程系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1993年,原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江西決定聘任一位有學術地位的管理型人才擔任南昌大學首任校長。
  • 軍中院士鞠躬:65年孜孜不倦,點燃一支燭光
    他提出的「腦下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打破了半個世紀的定論,首創的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開創了國際先河。學醫報國,鞠躬盡瘁「我今年89歲了,餘日無多,但還有研究工作要做,所以越發珍惜。」鞠躬每天8點準時上班,雖然體力日漸不濟,但更識途了。
  •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教授張乾二逝世
    從此,他成了盧教授的高足與得力助手;從此,在張乾二面前,展現出一條嶄新而廣闊的科研之路。導師引導他從原子、分子的基點去認識萬物的結構與性能,以「理論與實驗、化學與物理、結構與性能三結合」的治學方針去從事科研課題。研究生畢業後,盧嘉錫又把張乾二留在廈大化學系,讓他邊教學邊搞科研。
  • 北京這位教授:研發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法國教授上門求助!
    十餘年來,孫東亮先後主持國家級等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70餘篇,引用近千次;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30餘項,在學術專業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孫東亮教授堅持 &34;的科研理念,自主研發、突破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