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鑾:從清華請來的院士校長,帶領南大進211,填補江西空白

2020-09-05 逆流時代

南昌大學作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211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當之無愧的旗艦頭部高校,擔負著江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從1993年開始,江西省就開始重點建設南昌大學,先將省內頭部高校江西工業大學和江西大學合併為南昌大學,後又將江西醫學院併入南昌大學。經過二十多年持續的建設,南昌大學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成績斐然。

南昌大學

2013年,南昌大學進入「一省一校」工程,後又入選部省合建高校,享受教育部直屬高校待遇。2015年,江風益教授領銜的項目榮獲當年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第一所由地方高校獲得的重量級單位。2017年,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同時食品科學與工程獲評A類學科。

近日,南昌大學官方網站放出了「打造兩個世界一流學科,助力江西兩大產業發展」和「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勇爭先,開啟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的標語。這或意味著南昌大學有望下一輪建設兩個一流學科,並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

南昌大學開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成績的取得,與江西多年來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更離不開當年江西遠見卓識合併成立南昌大學。並聘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擔任南昌大學的首任校長,為南昌大學躋身211,奠定如今的發展格局做出了傑出貢獻。

西南聯合大學走出的潘際鑾院士

生於1927年的潘際鑾長於江西瑞昌的一個書香門第,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潘際鑾打小就成績優異。高中畢業時,他的會考成績是雲南省第一,可以說是狀元及第。17歲的潘際鑾順利入讀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大二升大三的時候,西南聯合大學建制被撤銷,潘際鑾轉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就讀。

西南聯合大學

1948年,21歲的潘際鑾在清華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擔任助教。兩年後,清華大學推薦工作成績優異的潘際鑾去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就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前蘇聯著名焊接專家。在哈工大畢業後,潘際鑾留在哈工大擔任講師,參與創建了著名的哈工大焊接專業。

1955年,潘際鑾帶領一同赴哈工大參加研究生學習的10多名學員返回清華大學,建立了清華大學焊接教研室。潘際鑾被任命為教研室主任,並先後擔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

潘際鑾又先後被派往蘇聯和德國交流訪問,並在焊接領域做出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潘先生的成果被應用到我國的泰山站和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等重點工程中。學術成果先後被評為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憑藉這些成果,潘際鑾於1980年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科院院士),並先後被清華大學任命為機械工程系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年,原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江西決定聘任一位有學術地位的管理型人才擔任南昌大學首任校長。於是,帶著江西老鄉、中科院院士和清華大學教授標籤的潘際鑾走馬上任南昌大學校長。

潘際鑾校長

帶領南昌大學躋身211工程,拿下博士點,建設新校區,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儘管由兩校合併的南昌大學已經是江西的旗艦高校,但彼時的南昌大學卻一個博士點都沒有,這對躋身211工程有很大的阻礙。潘際鑾到校後的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對南昌大學的總體發展規劃作出部署,以使學校儘早進入211,辦成全國重點大學。在潘際鑾的支持下,南昌大學於是年申報的四個博士點中成功入選金屬塑性加工專業,結束了江西省無博士點的歷史為此,時江西主要領導還致信潘際鑾校長,對此表示祝賀。

潘老夫婦在南昌大學設立獎學金

除此之外,潘際鑾校長積極爭取,得到了江西省5年1.36億的大力支持;並對南昌大學的體制進行了改革,實施校院系三級的管理體制。在合併3年後,主管教育的領導來南昌大學視察,對合併工作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是年1月,南昌大學順利通過211工程預審,是全國第一個通過預審的地方高校。1997年,南昌大學211工程建設被批准建設。是年,南昌大學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經費破百萬。除此之外,南昌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突破。1999年,教育部在南昌大學設置了兩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2001年,南昌大學一期211工程迎來驗收,南昌大學以全優通過驗收,並爭取到了第二期1.5億的投資。

南昌大學

2002年,南昌大學正式獲得了教育部的重點支持,與江西省聯合建設南昌大學,並兩年投入4500萬進行建設。在教育部的重點支持下,南昌大學兩個學科獲評國家重點學科、一個實驗室獲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個工程中心被評為教育部工程中心。這意味著南昌大學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隨著高校擴招,南昌大學現有的校區面積已經不足以支撐南昌大學的新世紀發展要求。因此,南昌大學高標準規劃了4000餘畝的前湖校區,現已成為南昌大學的主校區。

潘際鑾院士參加朗讀者

後序

2002年12月,75歲的潘際鑾院士從南昌大學校長職位上退休。由於潘際鑾對南昌大學做出的突出貢獻,潘際鑾被聘任為南昌大學名譽校長。總的來說,作為南昌大學合校後的第一位校長,潘際鑾帶領南昌大學師生員工,填補了江西省在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江學者等諸多方面的空白,並順利被教育部和江西共建,進入211工程,為南昌大學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潘際鑾夫婦

江西人民也不會忘記潘院士對南昌大學做出的突出貢獻,祝福潘老!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頭條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

相關焦點

  • 潘際鑾:從清華請來的院士校長,帶領南昌大學進211,補江西空白
    並聘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擔任南昌大學的首任校長,為南昌大學躋身211,奠定如今的發展格局做出了傑出貢獻。西南聯合大學走出的潘際鑾院士生於1927年的潘際鑾長於江西瑞昌的一個書香門第,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潘際鑾打小就成績優異。高中畢業時,他的會考成績是雲南省第一。
  • 潘際鑾:最強「焊工」
    潘際鑾回答。91歲的他,根本沒打算閒著,而且還在與時俱進。5月,他跑到南京看他研製的爬行式焊接機器人。20年前,他看到10萬噸級儲油罐等「大塊頭」無法通過機器翻動完成自動焊接,只能人工作業,而且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他就和團隊用幾年時間開發出一種「爬到哪兒焊哪兒」的爬行式焊接機器人。這次調研,他關注機器人的成本,以及能不能在實際生產中派上用場。
  • 黃伯雲院士:力促合併湘雅而甘當副校長,帶領中南成湖南第一名校
    而中南大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原中南工業大學校長黃伯雲的高風亮節。從農村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1945年的黃伯雲是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的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本色。
  • 南方科大三界校長,分別來之中科大,北大,清華,有何緣故?
    南方科技大學,名字很牛吧,這所大學非常牛,尤其是是師資,經費等方面,可以說是全國第一,比清華北大都牛,雖然這所大學是一所省屬院校,既不是211,更不是985,連雙一流都不是,到底南方科技大學有多牛呢?南方科技大學目前有全職院士22人;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這師資比清華北大都牛,要知道南方科技大學每年本科生非常少。南方科技大學生均經費是80萬左右,這個比清華北大都牛,因為清華大學生均經費全國只有40多萬,南方科技大學你看著多厲害。
  • 「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在南大發布 填補國際空白
    這意味著,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國際空白在今天被填補。據介紹,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更好地開展資料庫建設項目立項、建設開發等工作,統籌管理南京大學各機構研發的各類資料庫,是推動校內外研究力量的整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項重要制度決策。
  • 徐樅巍校長:運籌帷幄帶領合工大進入211,建設宣城校區引爭議
    合肥工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綜合實力強勁,併入選了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不過在一段歷史時期,合肥工大發展卻舉步維艱。合肥工大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原合工大校長徐樅巍教授。
  • 國寶科學家潘際鑾:90歲高齡身價上千億,讓國產航母提前30年出現
    這位科學家就是潘際鑾,1927年出生於江西瑞昌,中國科學院院士,焊接工程專家。 因為潘際鑾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他從小也見過戰爭的殘酷。因為戰爭的原因,潘際鑾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為為祖國做貢獻。用潘際鑾的話來說,抗日、救國、回家。
  • 江蘇和江西兩所簡稱一樣的高校,一所985一所211,實力懸殊很大?
    高校其實很多時候就像人一樣不僅有全名而且有簡稱(類似於說人的小名),因為簡稱容易記而且朗朗上口而被常常使用,其實高校的簡稱並不完全一樣,有的直接以全稱中的核心詞為重點進行簡稱,如中國礦業大學簡稱礦大,而又如清華大學簡稱清華,北京大學簡稱北大等等稱謂。
  • 身價千億的國寶級院士,中國首艘航母提前30年問世,他功不可沒
    鮮少人知,中國第一條高鐵,第一座核電站,甚至海軍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採用的特種鋼都離不開中國焊工領域的元老級人物——潘際鑾院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焊接界的先行者潘際鑾院士,成功將氬弧焊應用在了核反應堆的製造上,最終助力中國快速高效的自主完成了首套核反應堆工程。九十年代初,中國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正式竣工後,潘院士並沒有為此居功自傲,而是依舊在焊接領域不斷深耕。
  • 清華大學召開兩院院士座談會
    他們中既有年近90高齡的黃克智、潘際鑾等老院士,也有正當盛年的張希、賀克斌等中青年院士。校長邱勇首先同與會的院士一一握手問好。校黨委書記陳旭主持座談會。校領導程建平、姜勝耀、薛其坤、楊斌、李一兵、尤政參加會議並認真聽取院士們的發言。「很高興看到各位老師身體非常健康,我代表學校向大家表示新年的祝福!」邱勇在開場白中首先向各位院士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 首位院士加盟!南大蘇州校區引得「鳳凰」來
    1978年,想當醫生的她考進河海大學水利學專業,從此與「水」結緣;中國汙染最嚴重的河網水系之一——蘇州河在她手中由黑變綠;她提出的管網系統基於可靠性的線性優化模式,攻克城市給排水系統的世界難題;她編著了聯合國人居署專題技術報告,介紹中國河流治理模式和成功經驗,獲聯合國副秘書長肯定,提升了中國治水模式的國際影響力
  • 高風亮節黃伯雲院士:為促成合併湘雅醫學院甘當中南大學副校長
    而中南大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原中南工業大學校長黃伯雲的高風亮節。從農村走出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1945年的黃伯雲是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的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本色。
  • 曹策問:鄭州大學合校後第一任校長,十下合肥請來院士加盟鄭大
    走向鄭大校長崗位的曹策問教授隨著曹策問調入鄭大,其也受到了鄭州大學和河南省的重用。曹策問在調任鄭大6年後就被聘為鄭州大學教授,並先後擔任數學系主任、鄭州大學副校長,並於1994年被任命為鄭州大學校長,執掌河南最高學府,是年曹策問只有54歲。
  • 吉林大學新校長張希院士:難忘母校恩情,或帶領吉大崛起!
    吉林大學「換帥」,迎回院士校友。今天上午,張希在吉林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發表就任校長講話。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吉林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命決定,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由此一來,我國一流大學又多了一名化學「出身」校長。吉林大學現任黨委書記、校長也均帶有「清華背景」。而吉林大學前任校長李元元教授此前已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鄺美雲和南大學子秀「甜蜜蜜」
    儀式後,鄺美雲和南大學子在校園裡聊天自拍,在春日的南昌大學校園裡唱起了經典老歌《甜蜜蜜》。江西省政協委員、香港藝界名人、香港鄺美雲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鄺美雲女士、江西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王林森、中共江西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高鷹群、江西省教育廳副巡視員葉寶凌,我校校長周創兵、校黨委副書記徐求真出席儀式並為受助學生頒發證書。儀式由江西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細嘉主持。
  • 這幾所普通大學也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院士,實力遠超部分211
    目前國內有112所211大學(有的高校既是985也是211),位於大學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約150個左右;而一些頂尖的雙一流大學,比如清華北大、復旦、吉大、南大等都是擁有多個國重實驗室的,也就是說這112個211大學中,是有一部分連國重實驗室都沒有的,比如合肥工業大學、長安大學、鄭州大學等是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但有其他重點實驗室。
  • 他當選院士,技術填補國際空白,實現百年前預言
    他就是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志剛。鄒志剛,材料學專家。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南京大學物理學和材料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後來,他在東京大學遇到了來讀博的南大學子,發現南大畢業的學生就潛心鑽研、安心於做學問,而且他們的研究水平也不低。2002年,南京大學對外招聘教授,在日本工作鄒志剛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便抱著嘗試的態度給南京大學寫了一封電子郵件。不曾想兩天後,南大便向他伸出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