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動與靜: 新加坡濱海灣,地鐵站結合城市大型公共空間

2021-01-07 澎湃新聞
本文系《營造•動與靜:打造以人為本的TOD公共空間》系列文章正文第五篇。該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出品,通過介紹國內外軌道TOD公共空間的實踐案例,旨在說明,當今的TOD規劃除了刻意追求建築與規劃嘆為觀止的形式效果外,更應考慮「個人或群體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瑣碎的需要」。在揚•蓋爾提出公共空間概念45年後的今天,場所營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國家正如雨後春筍般掀起一場「公共空間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城市也能讓這一概念得到實踐與發揚。

世界資源研究所為全球排名第一*的環境智庫。在城市規劃和交通領域深耕數十年,有著豐富成功的實踐經驗。其可持續交通發展研究工作依託位於美國、中國、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國家的經驗積累,以及與各國地方和國家政府、國際非政府組織以及商業機構的緊密戰略關係,以成功的試點項目、紮實的政策研究和廣泛而有影響力的能力建設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推動地方、國家以及全球層面的可持續交通發展。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下屬的「智庫和市民社會項目」小組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世界資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球最佳環境類智庫,並於2013年和2014年連續獲得全球能源與資源政策類智庫第二名。

公共空間是城市中最珍貴的公共資源,市中心區的軌交站點是與城市公共空間聯繫最緊密的地段。城市中心地區的空間品質提升,有助於重塑城市形象、激發經濟活力,也是全球城市建設的趨勢。對中國城市而言,在市中心的有限空間,如何平衡公共與私有、生產與休閒,並從總體上提升地塊的可達性和功能性,也是當下無法迴避的問題。

新加坡濱海灣的案例,為此提供了寶貴經驗。這一仍在建設中的複合開發項目,將地鐵與環濱水灣的空間規劃建設結合,形成了新加坡市中心最大的開放空間環。

可達的環水空間:地鐵站與城市濱水空間結合

與公交引導的城市開發所提倡的高密度、高強度開發相補充,隨著城市生態保護逐漸得到重視,在城市主要公交走廊或站點附近,利用已有地形條件與生態環境來創造城市公共空間,正成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新加坡濱海灣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

新加坡濱海灣(Marina Bay)位於城市核心地區,瀕臨東側灣區,是政府在1970年代在新加坡河大規模填海造陸而成。

1983年,新加坡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濱海灣定位成新加坡「花園城市」發展戰略的示範區域[June Gwee, ed. (2013). Case Studies in Public Governance: Building Institutions in Singapore. Taylor & Francis Ebooks. ISBN 9781136447075.]。在該地區遠期規劃中,新加坡放棄所有填海造陸可能,將該濱水空間全部保存為生態公共空間,並建立連續的步道與開放空間系統。1992年,濱海灣的改造已初步成形,約360公頃的土地得到了整理與生態恢復,形成4.5公裡圍繞灣區的濱水空間[Ching Tuan Yee and Benjamin Ng. "Marina Bay: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Civil Service College.]。

2006年,為了服務濱海灣地區(含濱海金沙酒店及綜合體和規劃中的濱海灣花園),新加坡陸路交通局宣布,在濱海灣地區修建新的地鐵站點,這條線路後來被延伸擴展,成為連接市中心和新加坡其他地區的「濱海市區線」(Downtown line)。該線路一期工程在2013年12月建成通車,在濱海灣地區設置了寶門廊(Promenade)、海灣舫(Bayfront)、市中心(Downtown)、直落亞逸(Telok Ayer)等站點。這些新增站點與原有的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s)、濱海灣(Marina Bay)等站點交互串聯,圍繞濱海灣,形成了密集的地下軌交環路,通向新加坡全島其他地區,極大提升了其空間可達性。

經過多年的規劃與建設,濱海灣地鐵站網絡與地上公共空間結合形成一體化系統。地鐵系統不僅連接了新加坡市中心主要就業和商業地區,也聯繫了多個主要的公共服務、娛樂與公共空間目的地,包含:

➤地標與城市旅遊目的地:新加坡地標魚尾獅、摩天輪、濱水藝術廳與濱水步道;

➤城市公共服務目的地:科學藝術博物館、植物園(gardens by the bay) ;

➤娛樂、商務與商業目的地:濱海金沙酒店、會展中心、購物中心、賭場組成的綜合體。

這種地鐵站與公共空間濱水相結合開發的模式,構成了新加坡最大規模的「交通+公共空間」濱水環,在環境保護的同時,兼顧商業與公共空間的開發,加速促使該地區成為世界級地標。

公共空間規劃設計引導

首先是總體規劃定位。濱海灣作為新加坡第一個大型開放與公共空間,規劃初期便確定了「開放、混合,具有24小時不間斷活力的地區」的定位,這一綜合構想通過多種長期性策略逐步建設實現。

在可持續和公交導向的發展戰略基礎上,濱海灣地區的最終構想涉及4條MRT線路、9個軌交站點、環水長廊、串聯起來的公共場所,以及新加坡第一個系統規劃的自行車專用道系統,最大限度地優化居住、工作和遊覽的公共可達性。濱海灣也是新加坡第一個舉辦大型水上活動和重大慶典的開放場所,規劃中確定的綠色的街道、茂盛的公園和高層屋頂花園,都將成為市中心重要的景觀特徵。下一階段,濱海灣的建設重點包括提升濱海南(Marina South)地區的居住功能,建設充滿活力、綠色、慢行交通友好的混合社區。

規劃控制手段則用以鼓勵產生公共活動的空間利用方式。

濱海灣地區不僅在濱水空間劃定一片區域,嚴格控制開發用途以及開發強度(僅作公共用途與生態保護),而且在其周邊更大範圍的地區提升公共空間的營造。在新加坡的控制性規劃體系中,包含一類稱為「活動空間控制性規劃」(Activity Generating Uses Plan)。該規劃對主要公共步行空間的周邊建築臨街空間,進行用途控制。在規劃中,被劃定為「活動空間」的建築物一層、二層或地下空間,其用途一般被限制為商店、餐館、健身中心等,以促進臨街空間的活力。在濱海灣地區,絕大部分建築臨街空間,被強制控制為活動空間。同時,連同濱海灣周邊的地鐵站在內的地下空間,也被規劃為活動空間。在控制性規劃的強制規範與引導下,濱海灣的公共空間可綿延更廣泛的空間,提供多樣性的活動目的地(公共活動、商業、辦公與休閒等),所以極大提升了整個地區的吸引力與活力。

交通規劃方面,地鐵線路、開放步道和水上交通相整合,形成可達的濱水空間。

2010年,連接濱水灣東部南北兩岸的雙螺旋步行橋(the Helix)建成,標誌著環繞濱海灣的開放步行空間全線貫通。公共運輸方面,隨著MRT市區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運營,濱海灣步行範圍內可達的MRT站點達到7個。據規劃,至2018年濱海灣還將新增3個地鐵站點,成為新加坡軌道交通布站最密集的地區。

除軌道交通外,濱海灣的總體規劃中,也針對有遮蔽的步道、地下通道、建築物二層連廊、水上計程車在內的綜合交通等進行完善,並實現不同公共運輸模式之間的整合,因而,在區域交通規劃上,提升了地區出行選擇多樣性與可達性。

城市設計方面,多方位城市設計指引產生了協同效應。

作為城市核心區規劃的一部分,濱海灣的發展受到地區城市設計導則的約束,其中包括:

➤地鐵站地下步道引導

➤屋頂空間設計引導

➤用於CBD與濱海灣等核心地帶的夜晚燈光總體規劃,等等。

這些設計導則與控制性規劃結合,將濱海灣地區打造成一體化、和諧、連續的公共空間,將此前地區定位與總規目標逐一落實。

政府與企業合作開發濱水空間

公共項目由政府主導。2008年開始,新加坡政府花費了3500萬美元,完成了圍繞於濱海灣周圍,長3.5公裡的濱海步道(Waterfront Promenade),還包括環保主題的遊客中心以及濱海中心的雙螺旋橋。

商業開發由政府引導,開發商主導建設。根據新加坡的整體規劃,全新加坡有兩個綜合度假區,其中一個位於濱海灣東側。為此,新加坡政府向國際開發商招標,進行56公頃土地的總體開發。2006年,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以其商業導向的開發計劃贏得開發權。在12億元新幣的土地出讓金基礎上,金沙集團總共投資了超過80億新幣用於金沙酒店的建設與開發。

文化與娛樂項目,政府與商業運營結合。政府運營項目如全新加坡的國慶日煙火表演,新加坡重建局組織的「點亮濱海灣」(I light Marina) 空間藝術活動。商業運營項目包括由濱海金沙集團組織的水幕電影表演、由星展銀行組織的露天電影季等。

經驗與啟示

首先是開發的綜合性與同步性。在開發項目上,濱海灣地區綜合了交通、濱水、商業、旅遊、公共設施等多種功能,支撐了環形濱水地區的活力。在開發時序上,交通改善與綜合開發的同步,在保證濱海灣地區可達性的同時,也帶動了區域的商業、文化與旅遊發展。

其次是總體規劃的重要性與執行能力。從最初的填海造陸到今天的環水空間,濱海灣的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的規劃、開發、運營過程。其得以實踐和最終取得成功,有賴於系統性的規劃能力、政策與資金的連續性,以及穩步推進的執行力。

最後,需重視在高容積率地區保留的開放休閒空間。濱海灣的實踐經驗,證明了城市密集地區的大型公共空間,不但能夠成為地鐵的主要目的地吸引客流,也能夠作為旅遊目的地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儘管如此,濱海灣仍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與其他地塊之間的可達性問題。為了最大化提高空間活力,濱水公共空間除了地鐵可達性,還需要步行、地面交通等多層次的通達。而濱海灣東臨濱海灣花園,東北是長條形的東海岸公園,只有西側緊鄰市中心地區,卻在地面上被一條城市快速路切割,大大降低了濱海灣地區與周邊地區的聯繫程度。

其二,大規模開發的尺度問題。濱海灣的總體規劃雖然把公共空間活力作為重中之重,但由於開發與資本運營規模較大,在濱海灣金沙酒店等大型綜合體周邊,空間切割和非步行尺度的問題仍然存在,未來的濱海灣地區仍需要更加精細的空間營造。

作者簡介:

陳立群,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師,場所營造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特聘講師,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心理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碩士。場所營造實驗室(Crowdsourcing Placemaker,CSP)是一個致力於藉助公眾、社區及多元主體力量,通過眾包式/參與式規劃營造更好公共空間的非正式研究和實踐團隊。CSP此次與WRI合作,共同完成了本系列文章的撰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獅城美景|花園城市新加坡的「未來感」
    新加坡擁有4個自然保護區、44個佔地20公頃以上的大公園和300多個小型公園,264條公路的兩邊都種滿了花草樹木,4300餘座高層建築上設置了數以萬計的空中花園。新加坡在發展城市規模的同時倡導「綠色城市」和「垂直城市」的概念。
  • 重慶創意公園打造「藝術地鐵站」 讓城市公共空間充滿藝術氣息
    他們的出行工具以地鐵為主,走出上灣路地鐵站,映入眼帘的便是《變形金剛》等大型雕塑、蔥鬱的植被和充滿設計感的園區建築,藝術氣息濃厚成為園區一大亮點。4月初,園區提出打造「藝術地鐵站」,吸引藝人表演成為打出的第一張牌。據了解,重慶已十分注重用藝術元素裝點地鐵站室內空間或外部區域。
  • 留學生必知:揭秘新加坡的公共運輸系統
    新加坡,眾所周知,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個大家學習生活的地方,麻雀雖小,可是五臟俱全,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新加坡發達的公共運輸。 對於大家來說,新加坡的面積可能只有國內普通二線城市的一半,但是留學生們從來沒擔心出門找不到車,也沒打算買車,因為這裡的公共運輸實在是太多了……走幾步就有車站的感覺真的太爽啦。
  • 新加坡攻略3:暴走14小時,濱海灣+市區
    從地鐵出來找新加坡河,沿著河邊能看到地標建築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 (簡稱MBS)。也可以搭地鐵到Bayfront(黃線、藍線),地鐵站在金沙酒店樓下的商場裡。非常明顯,三個樓頂著一艘船,據說靈感來源於諾亞方舟。朝著金沙酒店的方向走,沿途有很多人物銅像,舊式吊橋。
  • 花園城市新加坡高尚住宅 The Interlace公寓與自然和諧一體
    作為聞名世界的東南亞海濱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綠化不是一般城市可以匹敵的。新加坡不僅享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其魅力舒適的城市生活環境亦令無數人嚮往。在這個現代城市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新自然的氣息無處不在。
  • HL新加坡護照、新加坡永遠以「新」式格調吸引著人們、新加坡居留
    在新加坡,既有自然之美,也有城市繁華,這座在花園中建立起來的城市國家,不僅有著「花園城市」的美稱,還有著數不盡的遊樂項目,鱗次櫛比的時尚大廈、清新的日間夜間動物園和濱海灣美景。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市內交通以地鐵和公交為主,地鐵網絡和公交線路十分發達,前往市內各個景點都比較方便。
  • 世界兒童日 | 劉磊:兒童友好型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營造
    9月24日,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專題會議「營造社區公共空間:從兒童友好開始」以線上方式舉辦。會議由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兒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磊應邀作了題為《兒童友好型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營造》的報告。
  • 新加坡最新豪宅、商業綜合體、酒店、公共建築景觀遊學!
    格美華庭 gramercy park singapore格美華庭由世界頂尖建築公司NBBJ設計建造,兩座塔的設計充分利用新加坡獨特的氣候優勢。每個單元配有大型植物陽臺讓生活空間開放到戶外,創造自然通風,減少對空調的需求。景觀及其他設施促進了融合健身、休閒、藝術和自然於一體的戶外生活方式。
  • 新加坡的窮遊攻略
    新加坡河蜿蜒穿過新加坡中央商務區,兩側是該市許多有趣的地區。從克拉碼頭出發,您可以步行穿過駁船碼頭,前往濱海灣,穿過濱海灣金沙酒店和購物中心,前往濱海灣花園。河流立即通往雙子Garden Domes北部的大海。聖淘沙島是新加坡的一個小島,擁有環球影城,SEA水族館和其他主要景點。
  •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將於2月開設世界上首個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這座耗資巨大的賭場複合大樓是由美國賭場巨頭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建造的。 博物館有10個「手指「的獨特的圓形,被稱之為「新加坡的歡迎之手(The Welcoming Hand of Singapore)」。
  • 十一長假出國考察攻略(新加坡篇) | 漢博商業全視野
    新加坡作為旅遊國家,同時具有臨海的天然地理優勢,很多商業項目也都瀕臨海濱,讓顧客感覺不只是在購物,甚至有在旅遊度假的感覺,十分注重體驗感。海灣舫地鐵站旁的濱海灣金沙購物廣場,極富設計感的外型,光是外立面就夠欣賞半天,在夜晚燈光的襯託下顯得更加引人注目;位於新加坡港灣城附近的怡豐城,商場設計獨特,功能齊全品牌全面,頂層的空中花園可以看到海景,是本地最大的一站式購物中心。
  • 新加坡最IN綜合體
    酒店頂樓的屋頂花園可將全城風光一覽無餘,獨家蘭花貴賓會所位處該層,並配有私人會議空間、圖書館和專用的貴賓會所門房。酒店五層設有可俯瞰城市的無邊界泳池,設備先進的健身中心,特色的鳥籠休息涼亭及長達300米花園走道。
  • 打造「垂直城市」 騰出公共空間
    上海面臨建設用地「緊約束」,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則與日俱增,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宅如何把集約式開發與遊憩空間塑造並舉,被不少開發主體視作地產主業轉型的機遇。「天空之城」的開發單位上海萬科,正探索通過空間重塑,讓住宅小區向集約緊湊、功能複合、職住平衡轉變,激發區域活力。
  • 全球首個水上蘋果店開幕,新加坡全新打卡「景點」誕生!
    可以360度欣賞新加坡的美景,濱海灣、魚尾獅、濱海藝術中心等著名地標也都盡收眼前。在穹頂的頂端有一個「靈感來自羅馬萬神殿」的眼洞,讓整個空間充滿了光線。每根之間的遮陽板都是特地定製的,隨著高度的升高密度逐漸加大,以遮擋白天的熱量和眩光,而位於底層遮陽板為觀賞周邊的景色提供足夠的空間高度。
  • 新加坡終極背包指南,新加坡旅行的必備知識
    新加坡經常被認為是東南亞訪問較為昂貴的城市之一,但仍然有可能以背包客的預算來體驗這座城市。這是我們有關新加坡獨立旅行的提示。今天在新加坡佔主導地位的種族是華裔,佔人口的近四分之三,其次是馬來人和印第安人。接受費用大多數新加坡遊客傾向於保持短暫住宿,因為與周邊東南亞地區較便宜的鄰居相比,生活費用相對較高,而且這是一個城市相對較小的城市,相對較容易探索。
  • 全球首家水上蘋果旗艦店亮相新加坡金沙!驚豔全世界
    不同於烏節路蘋果店的欲遮還羞,濱海灣這家旗艦店就這樣大咧咧地展示給大家。據了解,這家新店的位置就坐落在MBS的水面上上,在2011年至2016年期間被大型夜總會Avalon佔用。
  • 新加坡摩天輪,能夠360度鳥瞰新加坡的城市景觀
    新加坡摩天輪的高度為165米,相等於42層樓,是亞洲目前最高的摩天輪。28個安裝了空調的座艙可以分別容納28名乘客,也可以包廂獨自與情侶享用摩天輪的豐盛餐點。旋轉一周約用30分鐘時間,不僅能夠360°鳥瞰新加坡的城市景觀,諸如濱海灣、新加坡河、魚尾獅公園等,還可以遠眺直到約45公裡外的景色,包括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以及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摩天觀景輪位於海邊,在上面可以欣賞到新加坡全景,天氣晴好時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外海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島嶼,是一個非常適合孩子、少女以及情侶們的去處。
  • 北京朝陽:營造國際化城市空間
    營造國際化城市空間,是文化與國際化的結合,是創新文旅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橋梁。北京市朝陽區大力營造國際化城市空間,塑造國際品牌,更好地推動全國文明城區的高質量發展。 強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建設加快商務資源轉化與營造。
  • 新加坡旅遊的驚喜發現
    夜晚的新加坡真的非常漂亮,漫步在星星點燈般的濱海灣,愜意的享受著涼爽海風的洗禮,洗去了白天的炎熱,此時才是遊玩新加坡不夜城的美好時光。現代繁華美麗的新加坡,中央商務區的另一個值得去遊覽的景點就是公共雕塑。作為國際都市的新加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僅是因為美麗迷人的風景,更因為在美麗風景下有獨特創新的各類雕塑藝術設計,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意。
  • 地鐵站3年只放1首歌,公共空間抓狂了
    昨天,有微博網友反映,在中華門地鐵站候車的時候,時常會聽到一首《好心分手》,而且從早到晚都是單曲循環。熟悉音樂的讀者朋友都知道,這是王宏和盧巧音共同演唱的一首傷感情歌。一天到晚都放這首傷感情歌,這位網友大呼「傷不起」。(8月30日中國江蘇網)  據報導,中華門地鐵站之所以反覆播放這個曲子,緣於一名員工三年前和女友分手後,一直靠聽這首歌抒發情感,上班的時候,就習慣性地在地鐵站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