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世界兒童日(11月20日)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的紀念日,其目的是為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事業的發展。旨在就兒童問題促進國際共識,提高全世界兒童的權利意識,改善兒童福祉。
9月24日,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專題會議「營造社區公共空間:從兒童友好開始」以線上方式舉辦。會議由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兒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磊應邀作了題為《兒童友好型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營造》的報告。
劉 磊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兒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劉磊副總規劃師認為,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價值共識,兒童友好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在回顧了深圳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歷程的基礎上,對現狀城市中兒童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進行了闡釋,認為遊戲和自然對於兒童至關重要。兒童遊戲的本質在於潛意識中兒童傾向於在某種活動中獲得主動地位或進行控制、體驗。在潛意識和無意識中,兒童與玩具設施之間建立了遊戲的關係,並進一步形成了兒童與兒童、兒童與成人之間的交往遊戲。從自然化角度來看,儘管城市給孩子們創造了巴氏消毒的容器並試圖保護孩子不受侵蝕,孩子卻在城市中患上了自然缺失症,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此,兒童遊戲場所不應是景觀的集中和五顏六色的塑料設施堆砌,應倡導自然化、適度冒險性的遊戲空間。他以深圳某兒童遊戲場設計項目為例,闡述了通過設計研究與兒童參與保障兒童遊戲場地空間供給品質的方法路徑。
一、深圳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回顧從2016年開始,深圳市率先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推動了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各個區政府、婦兒工委辦和各個區的街道等多部門都參與了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2018年的時候,各區在社區、街道、圖書館、兒童遊戲場地等各個方面,按照行動計劃的指引做了大量的實踐。
我們當時在戰略規劃裡提出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價值共識,這幾年雖然到處在宣傳,但我們發現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理解什麼是兒童友好。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對兒童參與和兒童權利的認識非常關鍵。當時深圳市提出的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九大板塊中,空間是其中之一,這幾年我們在公共空間設計、建設標準和設施的標準上做了相應的探索。
二、現代城市中兒童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目前,整個深圳和全國大城市都面臨這樣的困擾:城市密度越來越高,孩子面臨自然缺失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兒童對手機、ipad的依賴極大,特別疫情把全家人關在家裡,孩子對手機和電子產品產生更大的依賴性。最近的研究和大家在身邊能發現的,兒童鍛鍊越來越少,肥胖的問題突出。習總書記也提到要「讓孩子們跑起來」。
目前在大城市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面臨的壓力問題,導致的孩子死亡率和自殺的情況特別多。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解決,是兒童友好和兒童友好工作者面對的現實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遊戲」和「自然化」的重要性01 「遊戲」為什麼重要大家都認為孩子們就應該是需要遊戲的,但到底重要到什麼程度?
遊戲的產生從生物學角度來講,是人天性的本能和欲望的推動;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來講,包括精神分析學派和認知發展理論學派,作為社會人的遊戲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和社會性;從哲學和人類學角度,遊戲是基於人性的解讀,遊戲的過程是基於天性本能的釋放。
弗洛依德當年的研究說遊戲是發洩和補償,特別是兒童已經具有成人基本的欲望,遊戲的衝動是內部和外部客觀環境的矛盾平衡的一種方法。溫尼科特是英國前皇家心理學會的會長,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研究和精神分析,提出了「過渡性客體」理論,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到客觀社會建立聯繫有一個過渡的過程,就像建築中的灰空間,遊戲是人和外部社會建立聯繫的過渡性客體,也是兒童緩解心理壓力,以及攻擊性的表達、焦慮表達的重要途徑。皮亞傑進一步推動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把不同的年齡段做了分析,0-2歲,2-7歲、7-12歲的各個階段,認為遊戲是智力活動的衍生物。從哲學家和心理學工作者的研究給出的結論,兒童遊戲本質在於人的潛意識中傾向於獲得主動地位和對某種活動進行控制和體驗,這個是回到了人的本源,是遊戲的重要意義。
從遊戲類型來看,遊戲包括兒童身體上的遊戲,也可以是孩子和自然之間、孩子與玩具之間、兒童跟周邊大人之間的遊戲,還有社會之間的交往和寵物之間的遊戲。我們發現很多公共空間,特別設施層面,我們無意識中形成了「兒童遊戲是跟玩具、戶外的設施之間的遊戲」這樣的認識,其實「兒童遊戲更多的是跟人和社會交往之間的遊戲」。
02「自然化」為什麼重要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單細胞開始,人類的發展一直在自然的因素之中。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類進化的各類生物記憶也留存在基因庫和大腦中,幾萬年之內沒有太多的區別,我們作為高等動物,記憶應該和自然是很親密的。但我們的城市給孩子們創造了巴氏消毒的容器,我們試圖保護孩子不受任何的侵蝕,卻使得孩子獲得了自然缺失症的問題。
據free pik.com圖改繪
從親生命性的假設來看,兒童越多的參與到自然中,他們越能與自己的進化本源建立聯繫,變得更健康和快樂。
從壓力恢復理論來說,自然中包含三種激起人類積極情緒反應的元素,對生理、心理應激有重要的緩解作用。
從醫學的免疫科學視角,通過與自然的接觸,兒童能獲得系統的免疫能力。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黃帝內經》有「恬淡虛無」;《大學》裡有「靜能生慧」,這種靜是在自然中找到一種靜的狀態,所以莊子提到復歸於自然,讓心靈更加的健康。
四、兒童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認識的誤區深圳很早提出了兒童遊戲場地和公共空間的建設,通過搭接城市公園改造和新建得以迅速見效,獲得市民、領導的關注,進而更有效的推動兒童友好的認知和向前發展。但我們發現從設計和遊戲場地的理解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大家認為遊戲是純景觀的,遊戲場地是五顏六色的,遊戲場地就是一些設施的堆砌,遊戲場地沒有必要有水,或者全是塑膠的,遊戲場地必須是安全的,不能有冒險的行為等等。
項目組自繪
而我們想要倡導的是:
01遊戲場所不是景觀——是具有主體的精神場所兒童遊戲場所不僅僅是景觀,是讓你視覺看的東西,而是體現兒童遊戲權利、體現社交的最集中區域,涵蓋了場所精神,就像哆啦A夢的劇情場景中,日本很多小尺度的空間環境裡沒有什麼設施,也就幾根管子和一塊小空地,但承載了多少小朋友的夢想,我們一代代人感受到的記憶和場所精神。
02遊戲場所不是設施堆砌——兒童的遊戲行為是靈魂遊戲場所不應該是設施的堆砌,而是遊戲行為的載體。現在的很多遊戲設施只是規定化的玩法,要提供創造性的遊戲,而是在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社區交往中才有的遊戲。另外,遊戲場地需要留白,給孩子們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
03遊戲場所不是塑料和五顏六色——是自然要素和自然的顏色遊戲場所不是五顏六色的。五顏六色是成人的概念,現在兒童公園、場地中到處都是這種顏色,其實自然是更好的色彩。另外,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要推自然元素的東西很難,場所中的沙和水是基本的東西,沙很容易解決,水很難。在深圳大沙河的遊戲場地,有供水的設施,但是沒有水,因為場地管理者普遍認為水的管理是很麻煩的。但是像新加坡的水樂園,在水的方面做的很好,一般在公共設施邊上都有一個這樣的水樂園,都是免費的。
04遊戲場所不是禁止冒險的——需要冒險和自然懲罰的邊界兒童遊戲場地應該給孩子冒險的機會,而不是一點挑戰都沒有,我認為應該讓兒童在遊戲場地中可以體驗到自然懲罰的邊界,缺少冒險的兒童遊戲場所就缺失了為孩子提供創造力的機會。
五、應該營造怎樣的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及遊戲場所01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對城市很關鍵,不需要過度的設計和建設,應該是像香港那樣,有成熟的營地可以洗澡、露營、租帳篷,可以燒烤,還有更野趣的郊野步徑和營地。此外還可以結合郊野公園做自然教育,像德國弗萊堡的森林學校和森林幼兒園,對於解決大城市給孩子帶來的身體和心靈的問題的緩解很有好處。現在深圳已經開展了自然學校的建設,但覆蓋面不夠大,對全市200多萬個孩子來講,能服務的方向還是比較少的。這種營地,全國各個城市都可以結合各自的自然環境特點去發展。
02社區共建社區花園特別有意思,既是遊戲的載體,也是公共空間的載體,同時又是自然的載體,是社區共建的載體和城市裡的載體,這個空間體現了一個孩子的溫暖可以凝聚整個社會的力量。
03街道建設街道層面倡導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基本的街道安全性,另一個為兒童提供可遊戲、交往的機會。有些街道的綠化帶和公共空間環境比較好,利用富餘的公共空間,在上學路徑安全的情況下提供遊戲的活動。上學的時候孩子們可以自己走,在步行的情況下提供交往的環境。
04兒童遊戲場地我們希望兒童遊戲場所一個是釋放天性的,自然化的空間。圖片中是澳大利亞的一個遊戲場地,有小的淺水面,沙地和草,棚子下面是全家人可以周末燒烤的地方,孩子們就在旁邊玩,給整個社區帶來凝聚力。新加坡的自然教育基也都是自然元素、簡易的設施。有創造性、自然化的元素,可以給孩子們帶來心理緩解和遊戲樂趣。此外,多人遊戲的設施,例如比較大的鞦韆,也可以給兒童和朋友和家人提供交流的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
05室內遊戲場地社區設施的建設和國家提倡的0-3歲託幼是相符合,但目前社區設施的內容和標準還需要修正。在社區內應該提供0-3歲嬰幼兒的室內空間,可以在天氣不太好的時候,讓家庭遮風避雨,同時提供免費的早教活動,讓媽媽們有一個互相交往的空間。例如大阪的兒童博物館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博物館,更多的是兒童的體驗館,它有幾個特點:第一,內容可體驗;第二,內容比科技館更加豐富,更傾向於孩子的動手、體驗和認知;第三,社區化管理。我們也希望在深圳區級層面、街道層面,通過城市更新形成兒童博物館這種公共設施類型,給孩子們一個交流和直接體驗的空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
06兒童參與兒童參與是保障兒童遊戲場地和兒童空間供給品質的有效方式。孩子們提出的想法得到尊重並落實,就已代表了參與的滿足,也就不一定需要進一步靠規範和標準來完成基本保障。
六、實踐案例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立新湖兒童遊戲場地設計效果圖
(項目組繪製)
在寶安區遊戲場地的實踐中,我們通過兒童參與,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整個場地劃分不同功能片區,各功能片區存在很多留白的內容。該場地北邊高、南邊低,裡面有很多荔枝林和樹。做遊戲的場地不需要特意尋找,我們可以尋找有樹的空間,在樹下建設場地。其中,0-3歲設置自然的元素,整個過程中我們都在努力說服街道的領導來做更自然的空間和元素。4-6歲場地傾向於兒童感知能力和冒險性的提升,我們強調了遮蔭避雨的功能,場地如果暴曬,就沒有人使用了。7-14歲場地有繩索和更多冒險性的元素,可以給孩子們發揮創造力。我們留了空白的空間,把草地留給家庭和孩子們,用於露營、扎帳篷。
我們希望更多的設計界同事們和有識之士能夠提供親近孩子、符合孩子天性的遊戲場所。
供稿單位: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