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門《中醫藥學》291
高考分數出來了,很多學生由家長帶著到處開始亂跑,想法是五花八門。
有幾個朋友想讓孩子上藥科大學或中醫學院,想法是好的,出發點也沒有問題,但是他們不明白真正的大醫絕對不是院校培養出來的,而是有高水平,底蘊豐厚的傳承造就的特殊人才。我想說一點,有些人對脈象沒有感覺怎麼學好中醫,再說,現在中醫學院基本上是中西醫結合的四不像的怪物,培養一個高水平中醫就非常難了!
當年我去在職深造的意義不是學習中醫,一個非常簡單的目的就是拿執業醫師資格證,其實我總共加起來沒有夠二個月上課時間,但是我非常順利考出了較高成績,這個問題和我八歲起讀《黃帝內經》,《傷寒論》,《脈經》,《神農本草》,《難經》,《千金方》等等這些書籍幾十年積累有關係。十八,九歲開始學習中醫已經有點晚了,這樣要到六十歲以後才能出成就,而且要放棄一切人間的歡愉來扎紮實實打牢自己基本功。學習中醫,要三思而後行!
今天說中藥~~赤石脂:別名 赤符、紅高嶺、赤石土、吃油脂、紅土。
炮製 :煅石脂:揀淨雜質,碾成細粉,用醋和勻,搓條切段,曬乾,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取出,放涼;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度,曬乾用。
性味: 甘;澀;酸;溫;無毒
歸經: 脾;胃;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澀腸;收斂止血;收溼斂瘡;生肌。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遺精;崩漏;帶下;潰瘍不斂;溼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有溼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服。《本草經集注》:惡大黃,畏芫花。《藥性論》:惡松脂。《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本草經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溼熱,於法當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滯下本屬溼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止澀之藥,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方劑引用1.桃花湯(《傷寒論》),治久痢不愈,便膿血,色暗不鮮,小便不利,腹痛喜按喜溫等。2.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治瀉痢日久,滑洩不禁等病。3.滋血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治婦人勞傷太過,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崩中下血,或鮮血,或瘀血,連日不止,淋漓不斷。4.陀僧膏(《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用治諸般惡瘡,流注瘰癧,跌扑損傷,金刃傷等。5.赤石脂丸(《金匱要略》),用治陰寒固結,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6.赤石脂散(《閻氏小兒方論》),治小兒痢後脫肛。7.救母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功效固澀衝任,止血定痛,主治崩漏,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
書籍載錄: 1.《神農本草經》:主黃疸,洩痢,腸僻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2.《名醫別錄》: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僻,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
3.《藥性論》:補五臟虛乏。
4.《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並澀精淋瀝,安心,鎮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痿,養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5.《珍珠囊》:固脫。
6.《本草綱目》: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溼,收脫肛。
7.《本草匯言》:滲停水,去溼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僻,禁崩中淋帶。
8.李杲:赤石脂,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9.《本草綱目》:五色脂,澀而重,故能收溼止血而固下。甘而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僻洩痢崩帶失精是也。五種主療,大抵相同,故《本經》不分條目。《別錄》雖分五種,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遠,但以五味配五色為異,亦是強分爾。赤白二種,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仲景桃花湯,治下利便膿血者,取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而固腸胃也。10.《本經逢原》:赤石脂功專止血固下。《本經》養心氣,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脫洩之病而言,用以固斂其脫,則目明精益矣。療腹痛腸僻等疾,以其開洩無度,日久不止,故取澀以固之也。治產難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過多,無力迸下,故以重以鎮之也。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設血氣壅滯,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11.《本草求真》:赤石脂與禹餘、粟殼皆屬收澀固脫之劑,但粟殼體輕微寒,其功止入氣分斂肺,此則甘溫質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脫,及兼潰瘍收口,長肉生肌也。禹餘糧甘平性澀,其重過於石脂,此則功專主澀,其曰鎮墜,終遜餘糧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溫,則能益氣生肌;石脂之酸,則能止血固下。至雲能以明目益精,亦是精血既脫,得此固斂,始見目明而精益矣。催生下胎,亦是味兼辛溫,化其惡血,惡血去則胞與胎自無阻耳。故曰:固腸有收斂之能,下胎無推蕩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