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和西方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地水風火四元素構成的,也就是佛教說的四大。這種分類方法是根據事物的形質來進行簡單的歸納,地為有形有質,水為無形有質,風為無形無質,火為有形無質。而我們中國人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性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無論是真實的事物,還是空間時間都可以依據他們的相對屬性歸納在五行之中,比如木性條達,主生發,那春天萬物復甦,自然歸在木屬性,東方太陽升起之地,陽氣初升,也就自然歸納為木屬性,肝在人體主生發同樣是木。
那在我們太極拳之中也同樣有著五行屬性,歷來太極拳前輩們都把太極拳稱為十三勢,即八門,五步,八門,即四正,四隅,四正乃掤捋擠按,四隅乃採挒肘靠,方位八門,乃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形,以身分步,則有五行,以支撐八面,五行者,進為火,退為水,左顧為木,右盼為金,中定為土。而以中定為其樞紐,此乃十三勢之原理。
初一看,這個理論陰陽八卦五行都對上了,但隨著練習的深入,我們會發現這個理論如果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顯得有點生搬硬套。左為木,那是人面南而立時,左為東,東為陽升之處,右為金是因為右邊是西邊,但在對抗之時呢,這個左邊可能是西邊,也可能是南面或者北面,所以再把左理解為左邊就不合理了,其實在中醫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肝屬木,但是肝卻在人體的右側,可是許多書上用左來指肝,那這裡的左顯然不可能是指的左側,這裡的左其實是陽氣上升的通道,正所謂左右者,陰陽升降之道也。那同樣的,我們在練習太極拳中不能把五行簡單的理解為運動方向。如果這樣就與五行歸納的本意所不相符合了。就個人觀點而言,我認為太極拳中的五行其實是我們運動時反應出來的五種特性。
首先是土屬性,土主承載與運化,練拳必先有承載之力,即中定,定得住才能運化,如無承載之力,一觸即潰,化引拿發則無從談起。那練拳多從五行之土行練起,承載之力即結構之力,合理的結構方能承受足夠的壓力。
其實是水屬性,水柔軟而善變,在拳術中反映的是不頂,隨形,改變自身以適應對方,所以這裡的退屬水並不是真的退,而是不頂順勢而為的意思。水屬性是化解的關鍵,水行練習的關鍵在於思想上能放下。
木性條達,主生發,在拳術中這個主要是指力量的傳導,力量從腳經腰胯傳遞到肩,最後直達拳面,力量的傳導如草木的生長一般從腳底透散而出。木行的關鍵在於協調。
金主鋒銳,隸殺,這是一種對於慣性的利用,如箭矢飛出,後面無牽無掛一往無前,常見的錯誤就是出拳後一緊俱緊,身體對拳產生牽扯,造成力量的內耗,打在對方身上其實是推動的力量。
火性發散,就象我們烤火,還沒碰到火就能感覺到火的能量,練拳也同樣如此,要有一種外撐的勁,才能使自己掌控的範圍足夠的大,對外界的變化反應足夠的靈敏,如無這種勁,則成自守之賊,對外界一無所知,疲於防守,無法進攻。所以這裡的進屬火,是指向任意方向的發散性的前進。
了解多可以來公眾號楊氏太極拳中架推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