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魚嘴鎮不斷拓展「黨建+服務」內容,深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大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條社區治理新路徑。
前期,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周邊還沒有專門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的食堂,社區老人對開辦社區食堂的願望十分強烈。於是,在去年底便規劃了棠富園社區食堂,將其列入今年的民生工程之一。
據棠富園社區書記黃仁海介紹,棠富園社區為安置房社區,居民中老年人較多,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近200人。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了解居民需求和心聲,在社區食堂籌備期間,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及網格協管員入戶調查,發資料、收集意見,進行信息採集。建設過程中,社區內不少老人前來提建議,積極參與社區食堂的籌建工作。價格別太貴、口味清淡點、位置離家近……在此過程中,大家的建議被一一採納。
在餐廳最初設計時,為給老年人提供貼心便利的服務,特意加入了更多適老化元素。棠富園社區書記黃仁海介紹道:「室內燈光選用不刺眼且光線柔和的暖黃色;廚房採用透明設計,讓用餐者實時看到廚房內的配餐情況;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包邊防撞座椅、防滑地磚……」。
「讓社區餐廳保持『保本微利』,實現自我造血,才能可持續發展。」在魚嘴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棠富園社區摸索出了新路子,本著投資少、見效快、可持續的原則,初步採取「黨建引領+股份制」經營模式,成立股份制餐飲有限公司,發動了社區幹部、小區黨員代表、居民代表作為股東,按投資比例分配股權。
7月20日,魚嘴鎮棠富園社區食堂正式營業。食堂餐標為:年滿65周歲及以上老年居民:一葷兩素一湯10元/人/餐,兩葷兩素一湯15元/人/餐;其他居民:一葷兩素一湯15元/人/餐,兩葷兩素一湯18元/人/餐。「在社區食堂吃飯,有規律,有營養,還能和老友們聊著天,有點記憶中一村人湊在一起吃飯的感覺。」,76歲的王萬梅說起社區食堂的好處滔滔不絕。她說,一天做三頓飯曾讓她「愁」了多年,如今社區食堂價格低廉、搭配營養、就近就餐,讓她在晚年居然過上了幸福生活。
「我們工作都很忙,父母也不願意跟我們一起住。幫他們點外賣,他們不僅嫌味道不好,還嫌我們亂花錢。」黃敏的父母居住在魚嘴鎮棠富園社區。隨著年紀變大,老人的腿腳越發不利索,買菜、煮飯成為一大難題。黃敏回憶道:「有一回,媽媽用煤氣爐煮粥,忘記關火就下樓了,回來發現鍋底都快燒穿了。」回想起此事,黃敏仍心有餘悸。
對於每周的食譜,工作人員都會精心搭配,每周不重樣。每周末,社區食堂會將一周的菜譜發到社區便民微信群裡,老人們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提出菜譜建議。廚師梁秀英說,社區食堂主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為其設置每天的食譜,老年人對飯菜的總體要求以軟爛為主,所以社區食堂的飯菜都會蓋上鍋蓋稍微多燜一會兒,同時低油少鹽。為保證餐食新鮮和不浪費糧食,大多數老人會提前一天訂餐。
目前,食堂的工作人員均是社區志願者,這樣成本又減少一部分。食堂還將採取「職業化+志願者」管理模式,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專業廚師保障菜品質量,組織志願者開展助餐服務,實現成本控制、程序透明、管理有序、可持續的目標,真正體現「助老扶老是本色、惠民利民顯底色、共建共享有特色」的服務理念。
民以食為天,為居民辦社區食堂,看似一件小事,但卻能解決群眾很實際的難題。解決吃飯問題是魚嘴鎮黨委、政府堅持把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義不容辭地為老年人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王偲媞 陳越威 圖/攝影 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