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液氮凍死細胞、載藥回注體內

2020-12-16 DeepTech深科技

死掉的細胞還能幫助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據了解,基於 AML 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這種「死細胞」能夠運載著藥物直達骨髓,也就是說,比傳統化療藥物使用更加精準,並可減低復發風險。

這是浙江大學藥學院顧臻教授的團隊研究出的一種用於 AML 的全新療法,其巧妙的藥物遞送方法讓人聽聞後眼前一亮。相關論文也於 12 月 11 日登上《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

圖|《Science Advances》當期封面

那死細胞是怎麼傳遞藥物的呢?

簡單來說,首先需要從患者體內提取出腫瘤細胞,再利用液氮在體外將腫瘤細胞「凍死」,隨後在含有死細胞的溶液中加入治癌藥物,比如阿黴素。如此,搭載藥物的「死細胞」就製備好了。

圖|死細胞製備流程圖

最後,再將這些載藥死細胞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到患者體內即可。這就是一次完整的治療過程。

方法雖好,不過離臨床試驗還有一段距離,上述實驗的研究對象也都是小鼠。DeepTech 向顧臻教授了解到,該團隊很快就會在其它動物模型上進行實驗,以進一步發掘其臨床應用前景。

也許有人會好奇,被液氮凍死的細胞結構不會被破壞嗎?這些細胞是否還會繼續增殖,又是否具有致病性呢?

載藥死細胞成功「歸巢骨髓」,顯著延長小鼠存活期

顧臻教授團隊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這篇文章題為 Cryo-shocked cancer cell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vaccination,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副教授慈天元博士及浙江大學藥學院特聘研究員李洪軍博士。

圖|刊登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相關論文

基於 AML 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該團隊提出利用經液氮處理的 AML 細胞的「死細胞」構建具有骨髓靶向功能的遞藥系統,以提高化療藥物在骨髓內的富集、抑制 AML 細胞的增殖。

同時藉助 AML「死細胞」本身所攜帶的腫瘤相關抗原,聯合免疫佐劑,刺激機體對 AML 癌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及殺傷。團隊在小鼠模型上,驗證了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那麼,回到前面的問題,被液氮凍死的細胞不會支離破碎嗎?答案是:不會。

在論文中,作者證實了死細胞具有與活細胞類似的細胞結構。不過,實際上這一結論證實起來並不容易。

顧臻告訴 DeepTech,這的確是當時團隊攻克的一道難點。因為既要保證細胞徹底被「凍死」、不會復甦,又要讓細胞儘可能保持完整的結構,在冷凍方式上著實難以把握。

經過反覆實驗,該團隊終於得出結論,將 AML 細胞分散於特定的細胞凍存液並快速浸沒於液氮中 12 小時,然後在 37℃ 的溫水中快速解凍,經過液氮處理(liquid nitrogen-treated, LNT)的細胞就能「死得其所」。

如下圖所示,細胞雖死,卻有著相對完整的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這不就可以成功「混入」活細胞的隊列中了。

圖|死細胞的結構表徵: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左),掃描電子顯微鏡(右)

由此表明,LNT 細胞具有與活細胞類似的細胞結構。

但是接下來還需要評估 LNT 細胞的細胞活力,以驗證其在體內沒有致病性。對此,研究人員做了以下實驗,證實了與活細胞相比,LNT 細胞沒有表現出增殖活性,可作為化療藥物如阿黴素的遞藥載體。

圖|圖 G 為用 CCK8 法對活細胞和 LNT 細胞進行的細胞活力分析;圖 H 為用螢光素酶標記的活細胞和 LNT 細胞在體內的增殖情況

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死細胞具有與源細胞類似的蛋白表達,例如 AML 細胞株 C1498 的死細胞同樣攜帶 CD44 及 CXCR4 兩種與骨髓靶向密切相關的抗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 AML 活細胞的「骨髓歸巢」功能。

經 C1498 死細胞包載的阿黴素,與游離藥物相比具有更長的血液半衰期及更高的骨髓富集,與免疫佐劑聯用後,可顯著延長 AML 小鼠的生存期。

圖|載藥 LNT 腫瘤細胞聯合免疫佐劑顯著延長荷瘤小鼠存活率(G1: 生理鹽水; G2:阿黴素;G3:死細胞+免疫佐劑;G4:阿黴素/死細胞+免疫佐劑)

由此可見,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那麼,這項新療法到底強在哪裡?

既有靶向性,又有「疫苗」效應

了解這項新療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ML 是一種髓系造血幹細胞癌變的惡性疾病,表現為無法成熟的髓系癌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增殖、聚集,導致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被抑制及其它生理機能的病變。

骨髓移植是治療 AML 的理想方法,但幹細胞來源、數量、配型以及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反應等眾多問題往往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化療是除骨髓移植外,AML 最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化療愈後差、復發率高,五年生存期僅為 30%。

也就是說,常規化療很難清除骨髓裡面的一些癌細胞,並且毒副作用明顯。而顧臻團隊的這種靶向性更強的療法,理論上講相比傳統的化療可抑制復發。

顧臻教授對 DeepTech 說,「我們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直接用作 AML 的治療。一方面可以把化療的效果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刺激機體免疫,降低化療過後潛在的復發風險。」

簡而言之,從理論上講,採用這種「死細胞遞藥」的方式,可以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採取進一步的治療,而且毒副作用較小。

顧臻教授也向 DeepTech 透露,除了細胞具有靶向功能這一天然優勢外,它還擁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命體組織對非活性材料產生反應的一種性能),因為「細胞本身就來源於體內」。

由此可見,相比合成材料製備的一些遞藥體系,以自身的細胞作為藥物載體具有一定優勢。

另外,類比其他細胞療法,顧教授稱,該治療方案在質量把控上潛在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常規的細胞療法需要取活的細胞,所以怎樣保證批次與批次之間的活性相仿,就需要一些非常細緻標準的驗證。」「現在這個細胞是死的,所以相對來說在質量控制上面,難度或許會小一些。」

「自身細胞遞藥」這一平臺未來可期

據了解,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對「死細胞療法」的抗癌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動物模型上做進一步的系統評估,並與企業合作,推動該創新技術臨床轉化的進程。

在這項研究中,遞送的藥物是一種經典的化療藥物阿黴素,當然這只是作為一種藥物模型進行的實驗。顧教授表示,未來也可以換作其他的抗癌藥物,或者一些大分子藥物,包括抗體類的藥物等都可以進行嘗試或組合嘗試,比如可以把一種藥物滲透到死細胞內部,一種藥物放在細胞的表面,起到一個協同作用。

此外,DeepTech 也向顧臻教授了解到,團隊正在拓展「利用液氮高效製備死細胞」的這一平臺技術,有望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比如一些實體瘤的相關治療。

圖|顧臻教授(右)與團隊成員

「我們強調的實際上是一個平臺技術,通過很簡易的操作流程,可以把細胞凍死。但是細胞的形態還在,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用作載藥,一方面細胞表面蛋白,比如抗原的活性還能夠保留下來,那麼如果用作腫瘤治療的話,也能夠起到一個疫苗的作用。」顧教授告訴 DeepTech。

其實早在兩年前,顧臻教授的團隊就研究出一種「聯合細胞藥物遞送」的 AML 治療方法,將藥物「搭載」在血小板上,再將血小板與造血幹細胞相結合來遞藥。

相較於之前的研究,顧臻教授直言,「這次的設計相對簡單一些,直接用一種細胞就可以把藥物遞送過去。」在藥物模型的選擇方面,也與此前的研究不同,上次用到的是抗體藥物,而這次的阿黴素屬於小分子。

最後,顧臻教授表示出對「自身細胞遞藥」這種平臺技術的期待,並持以樂觀的態度。事實上,近年來顧教授的團隊也在充分探尋我們體內一些細胞具備的靶向功能,除了血小板、造血幹細胞,甚至還研究過把抗癌藥載入脂肪細胞的油滴裡來高效遞送藥物。

儘管從創新研發到投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顧教授也表示一直在努力推進,想辦法轉化。如他所言:「我認為在藥物遞送平臺設計上面,可以做的事情特別多。而且從轉化這個角度來講,因為這些凍死的細胞都源於體內,副作用小,並且在量產、質控方面有潛在的優勢。」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構建藥物遞送新平臺
    基於AML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團隊提出利用經液氮處理的AML細胞的「死細胞」構建具有骨髓靶向功能的遞藥系統,以提高化療藥物在骨髓內的富集、抑制AML細胞的增殖。同時藉助AML「死細胞」本身所攜帶的腫瘤相關抗原,聯合免疫佐劑,刺激機體對AML癌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及殺傷。團隊在動物模型上,驗證了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 Sci Adv封面文章|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構建藥物遞送新平臺...
    基於AML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團隊提出利用經液氮處理的AML細胞的「死細胞」構建具有骨髓靶向功能的遞藥系統,以提高化療藥物在骨髓內的富集、抑制AML細胞的增殖。同時藉助AML「死細胞」本身所攜帶的腫瘤相關抗原,聯合免疫佐劑,刺激機體對AML癌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及殺傷。團隊在動物模型上,驗證了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 39歲加盟浙大任藥學院院長 顧臻:讓醫藥創新更快「浮出紙面」
    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了團隊通過體外冷凍癌細胞治療白血病的最新研究。團隊通過用液氮凍死癌細胞,然後把抗癌藥物裝載進這些死細胞,再回注到動物模型後,這些死細胞能靶向到骨髓,有效釋放藥物,並且還有「疫苗」記憶的功效,治療過後的小鼠不再復發。 此前,顧臻團隊還曾利用血小板向出血及炎症部位聚集的天然特性,率先提出用血小板裝載藥物,靶向抗癌的策略。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免疫療法之CAR-T細胞療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其改造為CAR-T細胞; 大量擴增CAR-T細胞; 將其輸回至患者體內展開治療。 4.擴增CAR-T細胞:在體外培養以大量擴增CAR-T細胞。一般一個病人需要幾千萬,乃至幾億個CAR-T細胞。 5.CAR-T細胞回輸入人體:把擴增好的CAR-T細胞通過靜脈回輸到病人體內,開始進行腫瘤細胞免疫治療。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不斷取得突破,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細胞療法的大熱,也標誌著現代醫學由分子治療向細胞治療的轉變。細胞治療又稱為細胞移植或細胞移植治療,即利用患者自體(或異體)的成體細胞(或幹細胞)對組織、器官進行修復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細胞治療方式為免疫細胞療法和幹細胞療法兩種。而近兩年,CAR-T細胞療法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界的黑馬,成為免疫細胞療法的大熱方向。
  • CAR-T細胞療法最新研究進展
    這些經過基因修飾的T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增殖,隨後將它們灌注回病人體內。這些T細胞利用它們表達的CAR受體結合到靶細胞表面上的分子,而這種結合觸發一種內部信號產 生,接著這種內部信號如此強效地激活這些T細胞以至於它們快速地摧毀靶細胞。
  • 細胞療法,癌症患者觸不可及的新希望
    貝塞斯達國家癌症研究所一位叫做斯蒂文・羅森伯格(Steven Rosenberg)的外科腫瘤醫生則在嘗試其他治療思路:從類似黑色素瘤這樣的惡性腫瘤裡提取出初始T細胞,他認為這種浸潤了腫瘤的免疫細胞一定具有識別和攻擊腫瘤的能力。羅森伯格和他的團隊開始培養這些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對它們進行數量級的擴增,再把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將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的細胞或有內在抗腫瘤活性的細胞輸注癌症患者體內的療法便稱之為細胞免疫療法。常見的細胞免疫療法包括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療法、樹突狀細胞(DC)療法、API生物免疫治療、DC+CIK細胞療法、自然殺傷細胞(NK)療法、DC-T細胞療法等。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該文章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為浙大一院。腫瘤細胞的脂質合成像狂奔的野馬生物體內所發生的用於維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生化反應統稱為代謝,包括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和脂質代謝等。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除了用藥物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另一個思路是:直接利用患者體內的T細胞,將它們拿到體外進行改造,大量複製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就是免疫治療的「另一條腿」——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已有兩種免疫細胞療法在2017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和Kite Pharmar的Yescarta,就此開啟了腫瘤的免疫細胞治療的新時代。
  • 細胞都是騙局?再生醫學「細胞療法」南京擎安醫療了解一下
    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再生醫療評估小組在附有條件的基礎上,批准了大阪大學用由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製成的「心肌膜」移植給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研究。研究團隊成員、大阪大學教授澤芳樹表示:「跨越重要的關口,終於站上了起點。希望在本年度進行首例移植。」
  • 全球首個套細胞淋巴瘤(MCL)CAR-T細胞療法!吉利德Tecartus歐盟獲批...
    值得一提的是,Tecartus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批准治療R/R MCL的CAR-T療法,將為患者帶來一種變革性的治療方法。來自關鍵ZUMA-2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Tecartus單次輸注治療的總緩解率(ORR)高達93%、完全緩解率(CR)為67%。
  • 《細胞》:促進創新T細胞療法開發 哈佛大學團隊開創高通量T細胞...
    在適應性免疫反應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CTL)表面表達的TCRs通過識別由主要組織相容性I類複合物(MHC-I)呈現的抗原片段,激活CTL分泌細胞因子和細胞裂解分子,從而殺死靶點細胞。這一T細胞反應不但是抵抗多種傳染病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過繼性T細胞療法的基石。
  • 液氮冷凍的操作方法有幾種
    按壓開關後需要使用液氮從噴頭處呈現噴霧狀噴射出去,每處噴射需要10-20次,大量使用於雀斑、色素斑、老年斑、扁平疣等皮膚疾病。接觸法:根據病變部位大小來決定,適當選擇合適的金屬冷凍頭,直接接觸皮膚即可,細胞處於凍死、結痂、脫落等過程,新城代謝成新的皮膚細胞。用於較大黑痣、色素痣、增生性疤痕等等。
  •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有望率先攻克實體瘤
    說到治療癌症的細胞療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CAR-T細胞療法和TCR細胞療法。兩款CAR-T細胞療法已經獲得FDA批准上市,它們在治療白血病方面已經取得了出色的療效。然而,在治療實體瘤方面,CAR-T和TCR細胞療法取得的進展卻非常有限。
  • 深圳醫院用細胞免疫療法同時治好淋巴瘤和紅斑狼瘡
    張文麗醫生介紹,CAR-T細胞免疫療法就是:先採集病人的外周血,並從中提取病人自身的T細胞;然後將病人的T細胞改裝成CAR-T細胞,讓其具備精準識別腫瘤(癌)細胞的能力,並進行體外培養擴增;把擴增好的CAR-T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對腫瘤(癌)細胞進行精準殺傷。回輸後嚴密監護病人,尤其是控制前幾天身體可能出現的劇烈反應。
  • 澳研發出提純癌症CAR-T免疫療法製劑的新方法
    癌症的CAR-T免疫療法是指提取癌症患者自身的免疫T細胞後進行生物工程改造,使其能夠識別並攻擊特定的癌細胞,再輸回患者體內進行治療。這是近年來被研發界寄予厚望的一種新興抗癌療法。  參與上述製劑提純研究的莫娜·埃爾絲瑪麗說,CAR-T免疫療法已在白血病等血液癌症的治療中取得積極成果,一些團隊正研究將其用於治療實體腫瘤,但是該療法的潛力尚未完全實現。
  • 專家點評Immunity|合作開發基於可循環CAR的新型CAR-T細胞療法
    導致腫瘤的復發原因有多種,其中CAR-T細胞的體內持續能力(in vivo persistence),即CAR-T細胞在患者體內存活時間的長短,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1,2】。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研究中都發現,CAR-T療法的療效和CAR-T細胞的體內持續能力呈正相關性【3】。
  • 浙大校友陳薇團隊:新冠病毒抗體研究獲重大突破,雞尾酒式療法可能...
    我國科學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大學化工系1988屆校友陳薇領銜的團隊,發現了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北京時間6月22日22:00,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