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9年,Z世代這一指代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的名詞開始頻繁地在人們眼前晃動。關於Z世代,打下的標籤很清楚:叛逆,個性;在一項關於他們娛樂消費的報告中,也指出了這批年輕人的消費特點:圈層文化,精神消費和標籤化。相信你們也都能輕易感受得到,舉個例子:Jordan,Yeezy代表的球鞋的圈層文化,願意支付幾倍的溢價去購買球鞋看上去往往更像是一種自我滿足的行為,如果買的多了,那自然會被打上一個Sneakerhead的標籤。
我們這一批年輕人所愛好,所追求的在其他人眼裡看來其實依舊是小眾,儘管Z世代現在已經成為了主流,如今在各種亞文化的圈子內,哪一個敢說不是Z世代的主場?社會裡的圈子,玩名片;圈子裡的人,把追求當名片,球鞋圈裡,Jordan從1到34代,每一款的不同配色就是鞋圈社交的Key;Hiphop圈,從地下到地上,Old School到Trap,每種不同的溝通方式就是你最顯眼的名片。這些在日程生活中能體現出來的東西,遠遠比一個做出來的紙片兒要真實的多。
就像毛利小五郎的名片金光閃閃,也就在拍了20多年的《名偵探柯南》中英勇了屈指可數的幾次。在圈層文化中,把品牌當社交是一個殘酷且真實的選擇;因為選擇的不同,你總不會被所有人認可,但也卻能因為被認可而找到自己的歸宿。
關於潮流品牌選擇的這個圈層,在這其中其實就很常見;鄙視鏈其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你選擇陣營的指向標。總有人會拉開什麼#日潮美潮和國潮#哪個更好?又或者什麼#穿ANTA被Yeezy嘲諷#之類的混戰序幕,有的人對這些話題視而不見,有的卻樂此不疲。
如果說「亞逼」是當年的「全員惡人」,高街就像是那幾年的Supreme;大家因為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選擇,於是就展現出來獨樹一幟的「品牌社交」。就像買Amiri的從來不會和買Visvim的玩在一起,穿Jordan,Yeezy的也不一定會欣賞CK101,接觸的不同東西,作出的不同選擇,甚至你不經意間佩戴的銀飾,隨意身著的衣物,都在無意識地像圈層內像你一樣的年輕人傳達出了一個信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Jordan的爆火,Yeezy的流行,平臺數量的激增以及泡沫化下瘋狂的球鞋市場。倒閉的HBA,話題度下降的Supreme和感嘆收鞋難度越來越大的老鞋頭。風水輪流轉,總會有Young Blood湧現出來,隨之而來的是不同的選擇,穿什麼當然不能證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能讓你在年輕人的社交法則中,變得更輕鬆。
總會有人說,年輕人追求這,追求那,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是跟風無腦的行為,但是想要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就像廣告說的——總要給它加點料。而鞋圈中Jordan,Yeezy;表中的Rolex,G-Shock;又或者是其他圈層中的種種,恰好就是這塊能讓生活變得更有色彩的料。到底是跟風無腦還是虛榮心作祟,根本不用Care,就算變成貨幣又如何?畢竟想要在這Z世代的社會中,走得一帆風順你,就得按這規則來。
與其說年輕人的消費都是虛榮心作祟(也不否認確實有無腦消費行為),倒不如說,這是一張融入圈子的門票。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還是先交張門票出來吧。
From allkid。
聲明:本人與文中品牌無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