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Greene:單元宇宙還是多元宇宙?|2019騰訊科學WE大會視頻回顧

2021-02-28 騰訊科學WE大會

今天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在這裡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對「宇宙」的看法。

長期以來,我們用「宇宙」這個詞來表示世間萬物。但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到,我們認知中的那個「宇宙」,很有可能只是更宏大、更廣闊的宇宙景觀中的一小部分。而這個更宏大、更廣闊的宇宙景觀,我們現在將其稱之為「多元宇宙」。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它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我們可能正身處「多元宇宙」之中。但請注意,這三個小故事並不能證明「多元宇宙」的存在,只是不斷激勵著我們像當今世界上眾多的科學家一樣,去認真對待這種想法。

言歸正傳,接下來我要開始分享第一個小故事了。這三個小故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依靠大家對「引力」的理解。早在十七世紀末,牛頓就首次用數學方法描述了引力。他列出了一個數學公式,可以用來預測行星繞恆星的運動軌跡,最了不起的是,這個小小的公式,今天仍出現在世界各地高中生的教科書裡。你們肯定都學過,對嗎?

F=G(m1m2/r的平方)

這是一個很適合印在T恤上的方程式。運用這個方程式,我們就能預測物體會在哪裡出現,當我們抬頭仰望夜空,就會發現那些星球剛好在我們計算出的位置上。這個公式是我們探索宇宙中最普遍的力量——引力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不過,即便如此,牛頓還是忘了些東西。他從未告訴我們引力的作用原理:引力如何從一個點傳遞到另一個點?太陽如何通過引力將地球固定在軌道上?到底引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這些問題直到愛因斯坦的出現才得以解決。愛因斯坦提出了關於引力的一種新思路。打個比方,他認為,引力就好比放在你面前的一張橡膠板,挺括而緊繃,如果你在上面滾個彈珠,彈珠就會沿著直線軌跡運動。這是很好理解的。可是,假如你拿一個大石頭之類的物體放在橡膠板中央的話,板子就會彎曲,這時再把彈珠放上去,彈珠就無法像之前一樣沿直線運動了,而是變成在曲面上做曲線運動。

愛因斯坦認為,我們可以將這種觀點應用到宇宙空間,而不單單只是停留在一張橡膠板上。宇宙空間是一個三維空間圖像,這有點兒不太好理解,那讓我們再切換回二維圖像。比如之前的橡膠板,你會發現當沒有任何物體時,它是平坦的;但我們引入一個像太陽一樣的物體時候,整個構造就會扭曲,地球也就被固定在了軌道上。這樣,地球便會沿著太陽造成的「山谷」作曲線運動,而其本身也同樣扭曲了空間,讓月球在其形成的曲線軌道上運動。

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解釋的引力的作用機制。

1919年,通過對日食期間光束曲線軌跡的天文觀測,這一想法得到了證實。正是這個發現,奠定了愛因斯坦的地位,使他成為了全世界最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也正因為這個發現,人們開始接受他的想法,並嘗試推動其向前發展。其中,比利時的耶穌會牧師喬治•勒梅特(George Lemaitre)貢獻尤為顯著。除了牧師這一重身份,喬治•勒梅特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他把愛因斯坦的方程應用到太陽和地球之外的物體上,也就是整個宇宙。他驚奇地發現,按照愛因斯坦的公式,宇宙並不是靜態的、不變的、永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要麼收縮、要麼伸展,這與公式本身相矛盾。但愛因斯坦對此持否定態度,他有一種哲學偏見,即在最大範圍內,宇宙應該是保持不變的,過去是,將來也是。

愛因斯坦的這個偏見,因為接下來出場的這位人物的觀察結果而改變了。

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是一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律師。卸下這重身份,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學家。他在威爾遜山天文臺用功能強大的望遠鏡觀測到星系都在遠離我們,宇宙正在伸展。正如愛因斯坦的公式所顯示的那樣,宇宙在膨脹。基於此,我們可以描繪出宇宙大爆炸的畫面:宇宙在早期是緊密、壓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伸展、生長;而隨著向外生長,它會冷卻下來,冷卻之時,空間結構便從最初的高溫中孕育而生。

這樣一個美妙的故事,由牛頓的簡單公式開始,因愛因斯坦公式轉變為更複雜的形式,進而向我們展示了宇宙如何從歷史早期發展到今天,乃至未來的模樣。

這是一項非凡的成就。想想我們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卻已具備了這樣一種數學思維能力,能夠窺見宇宙最早期的樣子。

但是這個理論還是有個漏洞——它並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在一開始推動了宇宙向外發展。這個難題困擾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仔細想一想,通常情況下,我們提到「引力」的第一反應都是這是一種向內拉的吸引力,會將東西聚集起來。但是如果你想要向外伸展,就需要有向外的推力。

在20世紀70年代末,科學家們再次回到愛因斯坦的公式上。他們發現,愛因斯坦所說的「引力」其實有兩種形式。首先,引力具有吸引作用,這也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使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作用力;其次,公式表明,如果一顆星球不像地球這樣呈團塊狀,但有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的能量,那麼引力就會表現出另外一種作用形式——它會產生向外的斥力,我喜歡把這種力量比作宇宙燃料,是它推動了宇宙空間向外膨脹。

這個想法也帶來了一些預測: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都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留下來的熱量;而那些像素之間的微小色差,則代表了大約10萬分之一的極小的溫度變化。按照數學公式,如果宇宙由於這種斥力而迅速膨脹,那麼從量子物理學來看,早期宇宙中的微小變化就會引起微小的溫差,這樣,我們就可以預測天空中不同點的溫度如何變化了。我現在所展示的,就是這樣的預測。

這是對剛剛所展示的圖片的統計分析,接下來是觀察結果。曲線是根據數學公式得出的計算結果,黃點則代表實際的觀察結果。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很驚人吧,看起來就像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品一樣絕妙——關於宇宙誕生的數學理論,竟然與140億年後 我們對光子的觀測結果驚人一致。這些光子自從宇宙起源開始起便暢通無阻地穿行,這說明我們的數學理論確實能夠解釋宇宙是怎樣誕生的。

我現在再次提起這一數學理論,是因為它符合我接下來要說的那個更大的主題——多元宇宙。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這張圖片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大爆炸就是由這種宇宙燃料引起的,並產生了向外推動的斥力。公式還表明,要完全耗盡這種燃料幾乎是不可能的。燃料中的一部分催生了大爆炸,那剩下的那些燃料呢?催生另一個大爆炸。爆炸過後再次剩餘的燃料呢?繼續催生大爆炸,以此類推。這些接連的大爆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宇宙空間,就像圖片上顯示的那樣。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大爆炸」。由剩餘燃料催生的大爆炸,一個又一個,這些不單單只是行星或星系。根據之前的概念,這些是我們的「宇宙」之外真實存在的其他宇宙。如果想搞清楚這個概念,就要引入微觀世界的理論,將量子力學與引力結合起來。這樣的話,你需要重新理解微觀世界,而這就藉助一個新概念,我們稱之為「弦理論」。

接下來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個小故事。

在微觀世界中,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物質的基本成分。有別於你在粗略的世界構成研究中所熟悉的電子和夸克,弦理論講的是微小的振動弦狀細絲可能是物質本身的核心。

這些位於物質中心的微小振動細絲是一種假設,但這假設奇妙無比。根據這一假設,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源於微觀世界中這個微小的基本實體的不同振動模式。

在宏觀世界中,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大爆炸的數學理論,這個理論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其他宇宙存在的可能性;而在微觀世界中,我們只有基本成分或微小振動細絲,而且棘手的是,只有當我們周圍的世界具有三個以上維度的空間時,弦理論才能起作用。我們都很熟悉左右、前後、上下這樣的維度,但是微觀世界中,維度更多。

比如,一個熟悉的物體,正常來說它的維度有上下、左右、前後,但如果把這個物體放入微觀世界中看,根據弦理論,它就會產生額外的捲曲尺寸,變成特定的幾何形狀。這就是卡拉比–丘流形。其中,「丘」是指丘成桐,一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家,幾十年前,我有幸成為他的學生。

根據數學原理,弦在微觀世界中的振動方式,取決於這些額外維度的扭曲、轉折和幾何形式。所以這個理論的精妙之處在於,如果我們能確切知道微觀世界中額外維度的形狀,也許就能夠解開困擾了我們一百年的那個問題:為什麼電子有特定質量?夸克呢?根據這些數學理論,答案與那些額外維度的形狀有關。

在20世紀80年代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我們只有五種已知的額外維度的候選形狀。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研究,我們有了越來越多額外維度的可能形狀,從80年代的五種,增加到數以萬計。這挺好的,給研究生們找了點事兒做,對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界發現空間可能存在10到500個額外維度,因此這個數字飆升,不再只是數萬 也不止數百萬。

這意味著什麼呢?

一些離開這個領域的人認為,該理論永遠無法做出任何預測。因為你需要知道是哪種形狀,才能知道弦的振動模式,如果無法從眾多的可能中選出正確的形狀,就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操作。不過還有一種不同的方法,與「多元宇宙」主題相關。也就是說,也許沒有一種特定的形狀是正確的,也許所有的形狀都是正確的,因為不只有一個宇宙,而是許許多多個宇宙。

現在我們可以把第一、二個故事聯繫起來思考。在第一個小故事裡,我們有了宇宙大爆炸,每個爆炸產生的特定宇宙在額外維度上都具有不同的形狀。讓我再來展示一次,這次我會通過展示每個宇宙相關的額外維度的形狀來作進一步說明。我將重點介紹宇宙的集合,幫助你們了解與其相關的形狀。我們的宇宙可能是藍色的,這就是我們宇宙的形狀;但是其他宇宙的額外維度會具有不同的形狀,因此這些宇宙中物理特徵的屬性也將有所不同,這就是第二個小故事。

接下來我要基於前兩個故事,向大家分享的第三個小故事。這是我本次討論的重點部分。

20世紀90年代末,有兩支天文學家團隊得出的結果震驚了物理學家們。早在20世紀20年代哈勃那個時代,就像我先前提到的那樣,我們已經得知宇宙是向外膨脹的。但人們當時都以為,宇宙膨脹的速度一定是逐漸減慢的,因為引力會導致星系之間互相拉扯,減緩宇宙的逃逸速度。這就像你把蘋果往上扔,它的上升速度會越來越慢。但是,那兩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情況恰恰相反。宇宙膨脹速度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放緩,相反,它的速度越來越快。

那麼現在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不斷加快的宇宙膨脹呢?顯然,它需要一種力將其向外推動。在一個小故事裡我曾提到,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引力也可以產生向外的推動力,這也是我們最初認為大爆炸產生的原因,所以即使到今天,人們依然認為有一個叫做暗能量的能量場,它能滲透到太空中,提供向外的推力。這種推力,不僅在我們的宇宙內部發揮作用,還在推動遙遠的星系以更快的速度逃逸。

不過,這種引入多元宇宙的概念,把三個小故事聯繫在一起的解釋有一個問題。當我們嘗試在任何指定大小的空間中解釋加速膨脹,去計算實際它需要多少暗能量時,得出的數字都會非常奇怪。請看這個數字,小數點後有120個0,最後以「138」結束。看到這樣的數字,我們可能會倒吸一口冷氣。為什麼要解釋我們測量到的數字,而不是公式、方程式中的數字呢?這些像兩個π e的平方根一樣的數字,真的很難想像。

如果從普通數字開始計算,最終得到這樣一個數字結果,換作是你,你會算下去嗎?你可以直接放棄,並說:這個數字並不現實,是偶然的,是無法解釋的。但當然,科學家們並沒有滿足於此。

有一個方法是從最根本的層面出發,繼續利用多元宇宙的概念來思考。根據弦理論,對於這些不同的宇宙來說,如果他們的額外維度具有不同的形狀,那麼該形狀就會產生不同的物理性質,比如暗能量的不同值。所以,我們的特定數字範圍是固定的。既然具有10到500個不同的額外維度,這樣就很容易得到一個數字 比如10到負120,這就變得簡單多了。

這再次印證了,我們的宇宙可能不是唯一的宇宙。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檢驗這個想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我之前給你們展示的大爆炸留下來的熱量——微波背景輻射。事情是這樣的,如果確實存在很多個宇宙,那麼它們有時會相互碰撞。如果發生這種碰撞,對我們的宇宙造成的影響,會伴隨著沙狀波紋穿過大爆炸留下來的熱量,產生夜空中溫度變化的某種規律。只要我們能找到那些溫度變化規律,就足以證明發生了這樣的碰撞,也足以證明外面還有其他的宇宙。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證據,但至少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瘋狂又奇怪的可能性,即理論上其它宇宙是可以被測得的。

如果上述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如果你離開地球,越過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離開銀河系,繼續向前離開這個宇宙,最終會漂浮在這個多元宇宙的大集合裡。感覺如何呢?

最後總結一下吧,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那樣,不管是我的三個小故事,還是宇宙學理論的多重大爆炸,或是弦理論的額外維度的眾多不同形狀,又或是對加速膨脹的觀察,都無法證明其他宇宙的存在。它只是不斷激勵著我們去認真對待這個想法,而且這個想法完全符合我們在五個世紀以來所經歷的科學發展模式:5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後來,我們認識到行星都是圍繞太陽公轉的,所以我們又自然地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當我們認識到太陽只是千億個恆星當中的一個時,宇宙在我們的觀念裡又發生了降級;那時,我們覺得銀河系必定是所有恆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了,但隨後我們又認識到,我們的銀河系只是能觀測到的宇宙中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也許這種模式還會繼續下去,指引我們發現我們的宇宙也不是中心,它只是漂浮在更大的宇宙現實中多元宇宙中的一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非常興奮的想法。如果幸運的話,也許有生之年我們會找到一些證據。

非常感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王貽芳:中微子、光電倍增管和物理學基礎研究|2019騰訊科學WE大會視頻回顧
    在今年的WE大會上,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同臺,分享了細胞療法、弦理論、腦晶片、粒子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進展,為人類從「微觀」層面進一步了解自身、了解宇宙打開一扇科學之門。小WE姐近期已陸續放出嘉賓的原聲雙語字幕版視頻和演講全文,歡迎通過公眾號歷史消息查看。上期我們回顧的是施路平教授關於類腦計算的演講,今天將繼續分享王貽芳院士的視頻。
  • 河北「學霸」隔空「對話」全球頂尖科學家 2020騰訊科學WE大會11月...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大會——騰訊科學WE大會要來了!2020騰訊科學WE大會將在11月7日舉辦,7位來自4大洲、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會跨越時差、跨越距離、跨越眼前的困難,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天體物理學、量子物理、天文學、幹細胞、化學工程、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與科學見解。
  • 「藍點」點亮WE大會:預約新宇宙,開啟新未來
    深夜,再一次翻開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還是被AI複製人Roy的這句經典臺詞感染。時隔近40年,這部電影前瞻呈現的AI、視頻通話、智能汽車、圖片社交、智能家居、面部識別等應用在當年看起來都「不切實際」,但卻啟發了一代代後來者,在今天很多設想都陸陸續續成為現實。
  • 多元宇宙理論是不是科學?
    科學的進軍就是這樣:並不因為誰的理論提出得早就相信誰,而是看誰能夠更好地解釋宇宙中的現象。要理解多元宇宙理論,就需要從宇宙本身開始。這個宇宙指的是可觀測宇宙。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能夠測量、能夠與之互動的一切總和。
  • 一起去看科技突破的星辰大海,這件事騰訊做了八年了…
    過去八年間,80餘位全球頂尖科學家曾登上騰訊科學WE大會的舞臺,帶我們探秘那些最了不起的人類突破。「宇宙之王」霍金、當代理論物理學巨擘史蒂芬·溫伯格、諾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細數他們的名字,仿佛眼前已有星辰大海。
  • 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發表:關於多元宇宙與宇宙的永恆膨脹
    這也或許是他對宇宙本質的最後的想法了。(可譯為「給永恆膨脹找到一個平滑的出口」),討論的是宇宙的永恆膨脹理論和多元宇宙學說。在這裡,IT之家為大家帶來一個簡略的說明吧。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在宇宙大爆炸中出現,隨後出現了一種極為迅速的膨脹中快速擴張。在我們可觀察到的宇宙中,膨脹早已結束。但是一些關於宇宙膨脹的觀點認為,這一過程是永不停止的,永遠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發生。
  • 多元宇宙的簡要解釋,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宇宙一直是神秘莫測的,我們的宇宙如何誕生又將走向何方科學家對此有萬千猜想。大爆炸學說、弦理論就是目前科學界的精華。關於是否存在另一個宇宙,多元宇宙這個話題可謂爭執千年,有人認為神話故事可以很好的解決多元宇宙,老祖先將人分為天界、人界、魔界、妖界、獸界、鬼界!
  • DC多元宇宙!重啟,又見重啟……
    看來,無論讀者喜不喜歡,無論是為便於創作還是為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在漫畫世界中真正執掌生殺大權的出版方,是鐵了心要將重啟進行到底。而各位即將翻開的這本書,也正是2011 年DC 重啟的產物,倒不妨藉此機會,對「重啟」、「危機」和「平行宇宙」這三個概念做一簡短介紹。
  • 口袋宇宙新課上線!
    最全面的支持,我們將會一起討論各種教材、集體備課實用教學資源,無論是要進行線上還是線下教學,都能給每位英文老師最實際的支持。多元上課模式,正課為錄播課程結合一對一討論,互動復盤將採用直播形式,上課期間每日固定時間答疑及進行主題討論,多元的上課及互動模式,讓學習更高效。
  • 漫威宇宙五大創世神,死亡女神只排第二,第一是能掌控多元宇宙
    永恆簡單說就是時間之神,他是漫威所有多元宇宙和維度的時間總和的具象化存在,隨著漫威不斷的發展,永恆的誕生起源不斷完善,關於永恆的誕生在可以參考2017年漫威出版的漫畫《終極戰隊》,這部作品詳述了永恆的誕生過程,原來在萬古之前,永恆誕生比他更古老的真神,被稱作第一蒼穹。
  • 《蜘蛛俠:平行宇宙》:用燃爆視效詮釋多元宇宙的無限可能!
    其實在漫威漫畫中,有多個平行宇宙,這些宇宙裡分別擁有獨立的蜘蛛俠,並不是每個蜘蛛俠都是彼得·帕克。為了方便,漫威甚至貼心地為眾多宇宙都編了號,目前的主宇宙編號是616。除了極佳的口碑,《蜘蛛俠:平行宇宙》已經入圍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初選名單,並獲得第46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等7項提名,以及2019年金球獎最佳動畫提名,等等……劇情簡介:邁爾斯(沙梅克·摩爾 配音)的父親是一位一板一眼的警官,而他的母親則是一名工作勤奮的護士。
  • 第五屆「蒙特梭利大會在上海」探討「宇宙教育」
    2019年6月15日,第五屆「蒙特梭利大會在上海」(MCSH2019)在滬順利召開,本屆大會以蒙特梭利博士提出的「宇宙教育」為主題,探討教育中如何在塑造孩子屬於自己的世界時,成為世界強而有力的參與者。宇宙教育是認識宇宙、愛護宇宙、引導人們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環境改造、創造超自然的世界的行動。人類的宇宙作用即是對創造性事業的繼承,對這種整體性地存在於宇宙中的宇宙作用予以理解,並思考人類繼承創造性事業的行動即是宇宙教育。
  • 宇宙之外可能還是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還是有限無界?
    從古希臘文明到東方文明,從柏拉圖到愛因斯坦,人們就一直渴望著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於宇宙的邊界和時間問題。人們在疑惑宇宙到底是自始至終就存在著的,還是逐步演變而來的,人們還困惑著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宇宙之外可能還是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還是有限無界?
  • 黑豹加虎神,一個能擊潰多元宇宙秩序的組合
    所以漫威中的神靈還是相當強的,很多規則神靈的力量都足以影響多元宇宙,大部分英雄都無法與這些真正的神靈媲美。其實奧丁等阿斯加德諸神只是單個宇宙中的土著神明,在死亡這種代表著多元宇宙規則的神明眼中,奧丁和普通人類其實沒什麼差別,都是螻蟻。
  • 三合一VR冒險遊戲《Cartoon Network Journeys》,探索多元宇宙!
    這款遊戲由3個不同的冒險故事組成,不僅玩一賺三,還是免費。試問誰能抵擋得住VR+超值+免費的三重誘惑呢?《Cartoon Network Journeys》遊戲類型:輕鬆、解謎發行日期:2019年10月1日開發商:Cartoon Network Studios、Paper Crane Games、TwinSky Games登陸平臺:Steam、Oculus售價:免費提到Cartoon Network這個名字
  • 如果有多元宇宙,那麼那裡也會有生命嗎?
    雖然這個術語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但這一理論的科學基礎來源於量子物理學和對黑洞、奇點等宇宙學力量的研究,以及大爆炸理論產生的問題。當談到這一理論時,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生命是否可以存在於多個宇宙中。如果物理定律確實從一個宇宙到另一個宇宙會改變,這對生命本身意味著什麼呢?根據一組國際研究人員的新系列研究,生命可能在整個多元宇宙中是常見的(如果它確實存在的話)。
  • 對,多元宇宙只是他身上的碎片!
    在漫威宇宙中,神明體系的常規框架一般都是「單體宇宙—多元宇宙—全能宇宙」,但是,在這一體系的規劃中,其實我們說還是有不少在框架定位上比較特殊的神明設定的。比如——漫威終極宇宙的第一蒼穹!熟悉漫威終極宇宙一些漫畫的粉絲,可能都會對「第一蒼穹」這個名詞聽起來相當拽的神明不陌生,而且,在整個漫威1610終極宇宙中,「第一蒼穹」的存在還是相當特殊的。至於有多特殊?
  • 什麼是宇宙暴脹?了解早期宇宙(內含中文視頻)
    解說詞 (字幕翻譯:天文志願字幕組,若有錯誤,歡迎指出)\N【視頻版權:Fraser Cain 】宇宙大爆炸\NThe Big Bang.宇宙暴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話題\NInflation is a really really complicated topic,\Nand I recommend you just bathe yourself in我建議你認真觀看視頻來了解它的要點\Nvideos to help you get the gist of it.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裡的多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看到「多元宇宙」幾個字我們可能會想到哲學或者天文學。其實不是!朱光潛在《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書中說到,人生是由多個層面、多個方面、多角度的,多種價值組成的。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依附於社會而存在的,道德產生於社會。為什麼呢?比如說道德層面的「誠信」,是人與人相處中出現的的。我們說某人違背信義,是指某人違反了對另一個人的約定。
  • 多元宇宙理論是一把虛假的萬能鑰匙?我們應聽聽這些反對的聲音
    毫無疑問,我們以及我們能感知到的萬事萬物都被包含在一個我們可見的宇宙之中。那麼,我們可見的這個宇宙到底從何而來?這個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如果是有限的,宇宙的邊界在什麼地方?如果是無限的,這個「無限」代表的是什麼含義?所謂「奇點」真的存在嗎?宇宙會一直加速膨脹下去嗎?時間是真實存在的嗎?宇宙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具有欺騙性質的虛擬?我們這個宇宙是唯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