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邢向東教授在文學院2020級博士生
開學典禮暨學術交流座談會上的講話
邢向東,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語言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首席專家。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主編教材2部,發表論文100餘篇。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兼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陝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
各位博士生同學:
下午好!
歡迎大家入讀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今天我們師生見面會座談交流的主題是「博與專」,我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讀書的「博」與「專」
博士生讀書,首先要博覽群書。博就是「廣」,但不能雜。現在是網絡時代,有的人高度依賴網絡,網絡甚至微信成為許多人獲取知識的首選。有人以為所有的知識都能從網絡上獲得,甚至從微信上獲取,這真是大錯特錯!網絡上的知識不夠系統,嚴重碎片化,而且錯誤很多,許多東西只是某個人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已。就是百度百科也不能全信。比如在百度上查「羊肚子手巾」,答案竟然是「用羊腹部的細毛織的手巾」,這簡直是胡說八道!別以為百度上說的都是正確的、準確的道理,千萬不能讓它誤導。
要達到「博」,我的建議是首先要多讀經典論著。
經典論著所闡述的理論,很少有完全過時的。學術花樣時時翻新,但出發點仍然是經典論著所闡發的那些理論或它所運用的方法。學術的每一步發展都不是空中樓閣,都要有一定的基礎和出發點。就像生成語法和功能語法,它們的理論方法對立,各擅勝場,但它們的基礎都是描寫語法。經典論著應當成為博士研究生知識系統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讀博士期間沒有讀過經典,以後就再沒有機會系統地讀了。沒有讀過經典的人,在研究的路上一定不會走得很遠。
以語言學為例,不論中外,都有不少經典性的名著,如梅耶《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布龍菲爾德《語言論》、薩丕爾《語言論》、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等。國內名家的經典著作,如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朱德熙《語法講義》、王力《漢語語音史》、李榮《音韻存稿》、徐通鏘《歷史語言學》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幾部經典名著,仔仔細細地讀一遍,一定會大有收穫。
在精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和學習其內容,還要琢磨它的研究範式,即作者是如何立論,如何利用材料,如何通過舉例、分析、說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論證有邏輯性、有說服力。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做研究的套路。自己寫論文時,要有意識地運用其中的某些分析、論證方式。所以,讀好書、好文章時,不僅要接受它的觀點,更要吸取它的寫法,學習它的學風。看看大師、大家是如何提出問題、論述問題、解決問題的。這是研究生讀書學習的一個竅門。
比如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分結構論、表達論兩部分,前一部分中已經有句法轉換的思想,表達論分為範疇和關係兩部分,其中貫穿的思想就是功能語法的思想。前後兩大部分互相印證,互相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語法系統。現在方言語法研究中盛行的功能語法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在這本書中已經成型,尤其是從表達出發來觀察結構、虛詞的用法的研究範式,基本上是從這部書中延伸出來的。
我個人的方言語法研究深受這本書的影響。比如我寫呼和浩特方言、神木方言語氣系統的表達手段,就是從語氣系統出發,觀察方言的句法結構、語氣副詞、語氣詞以及它們之間的搭配關係等各種表達手段,而不是僅僅盯著那幾個語氣詞;寫表達複句關係的手段,系統觀察其中關聯詞語、語氣詞的作用,這都是《中國文法要略》表達論的研究範式。後來的研究實踐證明,學習大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會讓你的研究走上一條大路。多看大師、大家的東西,我們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能夠站得高些,看得遠些,看得深些。
博士生入學以後,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讀書的範圍局限在博士論文的圈子裡,其他的一概不理。這種學生不會有出息,拿了博士學位也成不了真正的博士。每個不同的專業方向、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是既需要佔有資料,理解透徹,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同時又必須把問題放到相關現象的大背景下,放到整個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一位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可以說是萬事難不倒。不論什麼問題,只要問他,鄭張先生都會給你講半天,透徹地回答你。有一次我問張維佳老師,為什麼鄭張先生總是問不倒,張老師做了一個比喻:他的腦子裡織了一張非常細密的網,任何問題投射到這張網上,都會有反射,他可以馬上組織起系統的解決方案。如果你腦子裡沒有一張網,或者網格很稀疏,那麼問題投射上去,要麼鑽過去了,根本沒反應,要麼只有一兩條不成系統的思路,只能就事論事。以這樣的背景來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水平自然不高。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上博士的時間,把本學科的經典都細細讀一遍,把自己腦子裡那張網儘量織得細密一點。
二、研究學問的「博」與「專」
學問上的「專」,至少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讀書要專,不要雜。這一點在今天顯得格外重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在閱讀專業論著的時候,對跟自己的研究方向關係最密切的經典論著,要鑽進去,讀深讀透,充分吸收。
「專」的第二個含義是指研究方向要專。在確定研究方向的時候,要看準一個方向,一個後續研究空間較大的方向,專心致志,一直鑽研下去,做深、做透、做開。做論文、選課題,最忌諱的是打遊擊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要打陣地戰、攻堅戰,把大問題拆成小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以我個人的研究經歷為例,在宏觀上,我贊成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博士論文寫的是《神木方言研究》,博士後報告是《陝北晉語沿河方言詞彙語法研究》,其後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選題是《秦晉兩省黃河沿岸方言的現狀與歷史研究》。大家可以看出來,這幾個選題之間存在內在聯繫,從1983年開始到2000年,我用17年的時間寫神木方言,後來用20年時間研究陝北晉語、黃河沿岸晉語、整個晉語——尤其是晉語語法,至今還在研究。2010年,我在準備了8年後,才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近八十年來關中方言微觀演變研究》,近年來又將選題擴展到整個西北方言的研究。今年《神木方言研究》增訂本出版,增加了6篇語法文章,都是後來十幾年寫的。
在微觀選題上,我也堅持盯住問題,一鑽到底。比如研究晉語的時制範疇,從1990年發表第一篇文章,到2020年發表不知道是第幾篇,我就是要把這個問題研究透,改變漢語語法學界以為「漢語沒有時制範疇」的認識。最近這幾年連續寫了「晉語時制研究之一、之二、之三」,自己覺得這個問題已經做得比較透徹了。我從2003年開始關注西北方言的連讀變調問題,直到2019年發表《論西北方言的詞調及其與單字調、連讀調的區別》之後,又寫了《再論詞調》《三論詞調》,後面還會寫四論、五論。西北方言詞調問題非常複雜,我們不能只管提出問題,不努力解決問題。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專」吧。
要真正做到「專」,對某一個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可能還是要以「博」作為寬厚的基礎。比如,研究某某方言的語氣問題,要研究深入、研究透,需要關注的東西很多。第一,對前人、時賢研究這個問題的情況瞭然於胸,也就是掌握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你得了解國內外學術界對語氣詞的研究狀況,對你要寫的這一帶方言語法的研究狀況,乃至這個方言的研究狀況。也就是說,要了解前人把這個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了,留給自己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研究的突破口在哪裡。了解了這些,我們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就明白許多,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清楚了。這就是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和申報項目,一定是先有相關研究的回顧。第二,要做深入的田野調查,得老老實實地調查,而且首先得調查語音,可能還得調查一部分詞彙,還要學習音韻學。要不然,研究某個語法成分,比如虛詞,不會注音,不知道它在整個方言系統中的音韻地位,就不能把它跟其他方言的相同成分聯繫起來,很難同其他方言比較,更談不上理清它的來龍去脈。第三,要對普通語言學中關於情態、語氣的理論很熟悉,對共同語和其他方言類似問題的研究很熟悉,對現在通行的語法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很熟悉,能夠熟練運用,比如描寫語法、功能語法、語法化理論等,都得會用才行。第四,要熟悉漢語史、近代漢語學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關於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的有關成果,你得拿過來用,進行歷時的考察。還要能夠判斷現有的結論是不是有道理。總之,一個語氣表達的問題,本來是很專門的,但要達到這個「專」,你得調動語音學、音韻學、方言學、語法學、歷史語言學等很多領域的知識,用它們組成一個細密的網絡,將它們聚焦到這一點上,才能真正地解決這個問題,達到「專」的程度。否則,只能算個二把刀。
總之,不論是讀書還是研究,不論是寫一篇文章還是寫一個博士論文,乃至以後做更多、更深的研究,博中有專,專中有博,都是必須時刻牢記的。
我曾經說過,博士生的畢業論文要做到三高:心高、眼高、手高。心高是志向要遠大,不要鼠目寸光;眼高是要站得高看得遠,要用經典來武裝自己,有獨到的眼光;手高就是要培養研究能力,包括選題能力、思考能力、寫作能力。總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要「專」,能把問題解決到位,其他人只要談論這個問題,就繞不開你的研究。
希望各位都成為又博又專的名副其實的博士!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錦繡文心(陝西師大文學院官方微信公號),轉自高校人文界
另外:很多朋友還沒有養成點「在看「、轉發的習慣!這是很讓小編桑心的!請一定要為本文點個在看!請一定要關注小編,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