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微尚工作室 陝西師範大學
「西部紅燭」,是陝西師範大學的寫照。「紮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西部紅燭精神」,詮釋著陝西師大人的家國情懷。建校76年來,陝西師範大學始終堅持與民族命運起伏共振,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相連,牢記師範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用理想、信念和情懷,扛起了西部教育大旗。學校近70%的畢業生服務在西部基礎教育一線,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為西部基礎教育發展貢獻了力量,成為支撐西部基礎教育當之無愧的脊梁。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我校文學院教授、博導,語言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邢向東教授團隊。
點擊觀看視頻
2015年盛夏時節,在貴州師大一個老舊的實驗室,臨時架起的攝錄棚裡,傳來一聲聲獨特、地道的晴隆喇叭苗人話。為了降低噪音,門窗緊閉,牆壁上空調的孔洞用棉花緊緊堵住。室內密不透風,鏡頭前操著地道喇叭苗人話的發音人有點頭腦發悶,不似平日裡那樣能說會道。一旁的調查、攝錄人員屏息凝神、汗流浹背。一遍遍敘說,一次次重錄,直到純正流暢的喇叭苗人話的聲音和影像被完整記錄下來……
這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攝錄觀摩現場。利用暑期時間,該工程的核心專家組成員、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項目組負責人、我校文學院邢向東教授和課題組負責人吳偉軍深入黔西南,開展瀕危漢語方言子課題「晴隆喇叭苗人話調查」工作,作為整個課題組的試點。從2015年國家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開始,每個寒暑假,邢向東和他的團隊幾乎都奔走在方言的紙筆調查、攝錄採集、資料整理過程中,趕在這些活生生的方言消失之前,留下世代相承的文化根脈。
「這輩子就搞語言學了!」
瀕危漢語方言調查負責人、陝西方言調查首席專家邢向東,一個土生土長的陝北後生,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1978年2月進入我校中文系學習。
在師大校園,他親炙辛介夫、吳士勳等先生教誨,叩響了語言學研究的興趣之門。「讀本科的時候,我們十來個同學組成『現代漢語興趣小組』,討論語言學問題,搞學術報告會。」不知不覺,邢向東把自己書架的「大半壁江山」都讓給了語言學的書籍。「一旦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就堅定地朝這個方向努力。這輩子就搞語言學了!」
後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邢向東以家鄉方言為研究原點,逐漸擴大「學術地圖」。博士畢業之際,曾經追著樹蔭、廢寢忘食讀書的邢向東,交出了一本沉甸甸的博士論文《神木方言研究》,榮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千禧年,在人才「東南飛」的大潮下,邢向東逆風而行,帶著深深的母校情結和對母語方言的眷戀,受聘回到師大執教,「我是師大人,我的研究對象在西北。」
2015年,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牽頭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我校隨即成立語言資源開發研究中心。邢向東擔任中心主任,聯同10餘位專兼職研究人員,建構起一支專業研究團隊。依託設備先進的語言實驗室和多年來豐富的語言學研究經驗,這支團隊開始向「語言資源保護與研究」和「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方向全力進發。
「與時間賽跑,留住鄉音」
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教育普及,承載地域文化的方言日漸式微。作為方言學研究者,邢向東對此深有體會。
「方言是文化的承載體,地方方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方言消失,文化也就逐漸消失了,這個損失對於後代來說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心裡常常有一種焦慮感。」邢向東微微皺起眉頭。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為記錄、保存語言和方言文化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團隊的首要任務,是將方言記錄與文化保存結合起來,搶救性地開展工作。寒暑易節,他們早已習慣將節假日的寶貴時間灌注於方言調查和語保工作中,「開展語保工作,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稍有遲緩,有些鄉音可能就再也聽不到了!」中心副主任柯西鋼教授說。
邢向東教授和黑維強教授擔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和語保工程陝西省首席專家,中心承擔所有語保工程陝西方言調查及陝西境內瀕危方言調查的培訓、試調查、中檢、預驗收、驗收等工作,承辦了「第五屆中國語言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提供了高質量的攝錄場地和語音分析設備。陝西省33個調查點的調研保護項目,有20個是在中心實驗室完成攝錄的,中心人員共主持15項。邢向東教授的項目組還負責湖南通道本地話、廣東電白舊時正話、廣西鐘山土話等11個遍布全國各地的瀕危漢語方言點的調查工作。由曹志耘教授總主編、張振興教授和邢向東教授主編的《中國瀕危語言志•漢語方言》(10冊)也已出版。
在實驗室,發音合作人留下的珍貴影像,將成為後人在「方言博物館」裡看到這個方言時它的生動再現。「發音合作人對自己的母語和文化有種說不清的深厚感情。每次攝錄,他們專注樸實的狀態都深深撼動著在場的每一位語保人。」黑維強教授動情地說。
「2007年,我寫博士論文期間聯繫的發音合作人,可能有些已經不在了。在語言資源記錄和保護調研過程中,內心有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維繫著團隊一直向前。」柯西鋼教授說。他承擔陝西語保項目中白河縣的調研工作。白河是他的老家,強烈的故鄉情結,讓他對調研工作多了一份責任感。在陝西省檔案局開展的「陝西方言語音建檔工作」中,邢向東教授擔任首席專家,柯西鋼擔任了建檔工作成果《陝西方言集成》叢書的副主編,協助主編將10個市108個點的陝西方言語音建檔材料全部組合起來,叢書共10本1000多萬字,目前已經出版6本。
在我校「雙一流」建設中期自評會上,團隊語保工作作為特色案例被大力推介。以國家需求、社會需求為己任,團隊多年來的耕耘和堅守,已成為服務「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以及學校「雙一流」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
「攀登西北方言研究新高峰」
「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方言讓你找到自己的根。」
在邢向東教授及其團隊成員看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並不矛盾。在社會發展的滾滾車輪面前,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普通話日益普及,方言的式微和一些瀕危方言的消失是必然趨勢。團隊很清楚,他們要做的就是留存鄉音,儘自己所能讓方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消失得慢一點;而為其提供適當的生存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和傳承、弘揚方言所承載的地域文化的精華。
「未來,希望社會能給方言文化多一些存在空間,比如探索孩子們在非正式場合說方言的可能性,在中小學和高校開設方言文化課程,利用廣播電視節目、新媒體產品等傳播方言文化……」團隊研究人員張永哲說。
今年夏天,團隊所參與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建設已順利完成,全國範圍內有1000多個團隊、5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00名發音合作人參與,共完成調查點1712個,調查語種及其主要方言123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邢向東、黑維強兩位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陝西省語保工程第一期也已經出色完成,其中千陽、白河、神木、榆林、吳堡等方言點的結項成果獲得了優秀等級。項目成果《中國語言資源集·陝西》正在抓緊編纂,即將出版。
目前,語保工程第二期已經陸續展開。團隊正在整合陝西省方言調查力量,全力申報語保工程專項。口傳文化典藏和深度研究將成為第二期工作的重點,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戲曲、民歌、故事、歌謠等更多的民間口傳文化都將得到完好的留存。
近期,團隊還在進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的研究工作,其中田野調查階段已基本完成。該項目在西北五省區設493個點,收錄了1200多個條目,計劃繪製400餘幅方言地圖。
「項目的完成將使西北地區的方言研究達到新的高度。我希望這會成為一個精品,成為裡程碑式的研究成果!」邢向東眼裡傳遞出無限的期待。
這個囊括了專家教授、青年學者、碩博士生的團隊,跨越年齡和代際,因共同的理想相聚。他們行走阡陌之間,尋訪地道方言,用紙筆記錄、用影像攝錄,留住鄉音,記住鄉愁。在不斷的出發和停留中,在反覆的尋覓和記錄中,熱愛、嚴謹、用心的學術品格代代傳承,方言承載的鄉土情結和文化根脈源源賡續。
微尚工作室
記者/ 石萍 張瑩 劉書芳 周健
視頻/ 王煜 趙巍
編輯/ 都婉婉 劉書芳
責任編輯/ 張 瑩
投稿郵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權歸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轉載或使用
請聯繫獲取授權
讓我們的距離更近一點
親愛的讀者們,近期微信公眾號改版,訂閱號消息不再按時間排序,為了方便您能夠繼續閱覽我們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點擊「在看」或者為「陝西師範大學」公眾號設置「星標」(點擊公眾號界面右上角三個點——設置星標即可),讓系統知曉「陝西師範大學」是您常看的公眾號,這樣您以後就可以第一時間關注到我們的消息啦!
原標題:《西部紅燭丨邢向東教授團隊:與時間賽跑,行走在西部大地上,做鄉音守護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