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孫宏斌教授團隊 為電網裝上「超強大腦」

2020-12-14 光明網

  清華大學教授孫宏斌及其團隊以育人和科研做「兩翼」——

  為電網裝上「超強大腦」(深聚焦·科技創新,高校在行動①)

  孫宏斌在工作中。苑 潔攝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平海灣的風力發電場。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人物小傳

  孫宏斌,1969年生於浙江台州,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英國工程與技術學會(IET)會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一座座輸電鐵塔聳立天地之間,仿佛一個個鋼鐵巨人,伸出巨手擎起特高壓電網,一路穿山過川,行走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4000米的海拔落差忽高忽低,零上零下80攝氏度的溫差忽冷忽熱,受制於自然的風電、光電輸入忽強忽弱……這一切讓控制電壓成為一道世界難題。

  改變電壓控制的人工操作,為我國極為龐大而複雜的電網裝上「超強大腦」,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孫宏斌和他的團隊做到了!他們披肝瀝膽27年完成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關鍵技術、系統研製與工程應用」項目,讓「自動電壓控制」成為現實。1月8日,他們光榮地站上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領獎臺。

  攻堅,二十七年磨一劍

  1月23日下午,記者在清華大學西主樓的一層辦公室裡,見到了孫宏斌教授。今年50歲的他眼睛總含著笑,儒雅而又謙和,聽到稱讚,他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了維持系統電壓安全,控制中心調度員要24小時監視全網各節點電壓,一旦發現異常,就逐級撥打電話發出調節指令。可隨著時代發展,這種「笨功夫」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眼見電網規模日益擴大,也越來越難以執行。

  「尤其是經濟發達、用電量大的地區,電從遠方輸送過來,就像瀑布注入深潭,容易形成電壓『凹陷區』。這種凹陷區如果遇到突發故障,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容易引發連鎖的大面積停電事故。」孫宏斌舉例說,不論美加「8·14」大停電,還是希臘大停電、波蘭大停電,背後都有電壓失穩在作祟。

  如何破解這個世界性難題?孫宏斌團隊提出,給電網裝上「超強大腦」——自動電壓控制系統。該系統能夠實時採集電網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有效的算法形成全局決策,自動閉環控制無功和電壓調節設備,使電網時刻處於最佳狀態。

  「拿來主義」恐怕行不通。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全國裝機總容量從2000年的3.2億千瓦一舉躍升到2015年的15.08億千瓦,一年的新增裝機容量就幾乎與英國全國相當,需要蹚出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

  27年前,還是博士研究生的孫宏斌,就在導師相年德教授、張伯明教授指導下,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團隊決定,採取「自律協同」技術。如同一個「蹺蹺板」,一邊是自律,讓各個電網節點「嚴於律己」;一邊是協同,讓各個電網節點「默契配合」。「我們正是踩在自律和協同之間最難的地方,要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孫宏斌說。

  「主從分裂理論」,這一物理學和數學的完美融合,成為解決複雜電網問題的破題之筆,為自動電壓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採訪孫宏斌時,他一再欣喜而驕傲地提起他的團隊,是這支薪火相傳、精誠合作的隊伍,共同取得令人矚目的重大成果。

  吳文傳,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電力系統研究所所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他謙虛地這樣解釋自己的工作:「科研本身就是很艱苦的過程,跟農民種地類似,也是播種、耕耘、收穫。」

  郭慶來,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僅江蘇電網一個項目,他就在機房裡待了近3年,「幾乎找不著人說話」。但他很知足,因為在其他人還使用仿真數據時,他已經拿到了一手的現場數據。

  王彬,清華大學電機系高級工程師,團隊裡的「拼命三郎」。他一年出差320多天。結婚只提前一天到家,婚禮結束就趕回外地現場。如今,他深度參與了全國20多家網省公司的自動電壓控制系統研發和工程實施,足跡遍布全國六大區域電網。

  葛懷暢,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後。「90後」的他牢記孫老師的叮囑,「一個博士生是否合格,就看他能否在細分領域做到世界範圍最前沿」,他決心把團隊精神傳承下去。

  豪情,頂天立地做科研

  可懷揣著先進技術,時年31歲的孫宏斌卻吃了「閉門羹」。當時,國內條件不具備,即使上門宣傳「推銷」,有的電網公司「聽不懂」,有的「用不了」。一句話:「不感興趣」。

  失落嗎?孫宏斌認真地告訴記者:「我覺得正常,幾乎所有新技術都要耐得住寂寞。」他想了想,強調道:「這是國家發展需要,必須有人坐『冷板凳』,也必須有人去做看似當下還用不上的前瞻性研究。」

  除了專業書籍,孫宏斌從小最愛讀的是金庸小說,「反覆重溫,喜之不盡」。當讀到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從小成長於浙江台州的男孩痴了,心潮澎湃,悠然神往,為那份萬丈豪情,更為家國情懷。

  「作為工程學科,就是瞄準國民經濟主戰場,頂天立地做科研。天天琢磨自己的論文在哪兒發表,那不行!」這是導師張伯明教授當年的教導,如今,孫宏斌語重心長地囑咐自己每個弟子。

  「束之高閣」兩年,機會終於來了!2002年,江蘇電網迫切需求自動電壓控制系統,他們找過其他研究機構,可無人「揭榜」,孫宏斌接下了挑戰。

  那一刻,讓孫宏斌至今想來心驚肉跳:江蘇電網調度控制中心機房裡,孫宏斌和團隊成員的神經緊繃到極點。理論和實踐畢竟存在差距,控制中心測出的電壓和實際電壓存在誤差,如果貿然調整,就會因電壓超出合理範圍引發事故。「電的速度非常快,容不得出一點差錯,全局閉環控制後果是什麼?有沒有意料之外的安全隱患?」孫宏斌和團隊成員幾天幾夜不敢合眼,輪班盯著屏幕。

  當親眼看到控制指令輸入電網系統,設備按照預想達到理想效果時,整個機房沸騰了!「那一刻的成就感,這輩子都忘不掉。」郭慶來仍然心潮難平。

  隨著大規模風電發展,需求越來越迫切。「孫老師,您趕緊過來吧!我們這兒警報大作,電壓像皮鞭一樣舞動,風機跟小蘿蔔頭似的一個接一個離開電網。」2011年的一個晚上,孫宏斌接起電話,某電網公司調度主任焦急的聲音傳來。而就在兩年前,這位主任還堅信自己的電網「鐵板一塊,那點風電接進來沒問題」。

  這些年,孫宏斌幾乎沒有周末和假期。心臟出了問題,只肯大年二十九申請住院,只因這樣不耽誤工作。當年的他在控制系統現場一去不返,女朋友險些以為他失蹤;現在的他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手機半年即記錄了1447條工作任務,同事和學生經常收到他深夜一兩點發來的微信和郵件。

  如今,孫宏斌團隊的自動電壓控制系統控制了全國81%的常規水火電機組與55%的風光機組,承擔了已投運的全部17條交直流特高壓線路近區電網電壓控制,在我國電網安全運行、節能減排和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納等方面取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電網每年損耗電量約4000億千瓦時,相當於損失4座三峽電廠全年發電量。」孫宏斌介紹,通過自動電壓控制系統,不需增加任何設備投入就能顯著降低損耗,僅江蘇,一年就可節電近1億千瓦時。

  育人,「教字當頭」記心間

  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接過沉甸甸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證書,孫宏斌的報喜訊息最早發向的,是他從小到大的老師們。

  自小成長於教師之家的孫宏斌覺得,當老師、當好老師,就是他骨子裡一輩子的價值追求。「光靠一個人不行,只有一代一代人成長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28歲那年,學校急需補充師資,博士畢業的他毅然放棄出國和下海,留了下來。第一次站上講臺,他戰戰兢兢,生怕耽誤了孩子們。困難不是沒有,科研任務繁重,教學剛剛入門,到底該顧哪頭?「張伯明教授送我4個字——『教字當頭』!」孫宏斌暗下決心,要將教書育人作為第一學術責任。

  「我喜歡講課,一上講臺就激動。」孫宏斌說。容納120人的階梯教室裡,孫老師總是喜歡沿著臺階走到學生們中去,一節課能走20多個來回。「雖然大汗淋漓,但效果蠻好!」他得意地笑道。

  孩子們不知道,這堂孫老師講授了22年的課,每講2小時,他還要備課6小時。「只有肚子裡的遠多於講出來的,講課才能生動!」孫宏斌堅信,激發孩子們的動力,比什麼都重要。經過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今,《電力系統分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孫宏斌也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

  這些年,孫宏斌常常做兩個夢:當學生時,常夢到鈴聲響了,考卷沒做完;當老師後,常夢到自行車鏈子掉了,講課遲到。「我骨子裡就是教書育人,上課是『天字一號任務』,魂牽夢縈!」他這樣解釋。

  為了講課這個「天字一號任務」,孫宏斌不管在哪裡出差,只要第二天有課,都想方設法趕回,不知多少次在深夜和凌晨趕路。2003年,母親病危,彌留之際給他打電話,得知兒子有課,當了一輩子教師的老母親反而安慰他先好好講課。當孫宏斌課後火速趕回老家,母親流著眼淚,已經說不了話了……

  即使是給本科生上的百人大課,孫宏斌也要抽時間去學生宿舍談心,一堅持就是十幾年。「在我眼中,即使成績排名最後的學生也同樣優秀。」他笑著說起一位博士生的故事,他沉迷網絡,怎麼「拉」回來?孫宏斌決定用激將法,把一項非常重要的科研項目交給他。結果,項目做砸了!「失敗一次沒關係,但我希望,不要因為同樣的原因再次失敗。」孫宏斌耐心引導。這回,這位學生聽進去了,順利畢業不說,工作後還獲得「突出貢獻獎」和「先進工作者」稱號。值嗎?很多人覺得投入太大。孫宏斌卻反問:「項目重要,還是人重要?要允許年輕人失敗,他的歲月還長著呢。」

  如今,在孫宏斌帶領下,一批批的學生也成為了教授、副教授,有的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有的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有的被評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也站上了教書育人的講臺。「這就是傳幫帶,我們團隊的傳統。」孫宏斌一臉欣慰和自豪。

  張 爍

[責編:叢芳瑤]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孫宏斌及其團隊為電網裝上「超強大腦」!
    改變電壓控制的人工操作,為我國極為龐大而複雜的電網裝上「超強大腦」,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孫宏斌和他的團隊做到了!他們披肝瀝膽27年完成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關鍵技術、系統研製與工程應用」項目,讓「自動電壓控制」成為現實。1月8日,他們光榮地站上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領獎臺。
  • 清華電機系教授孫宏斌主持完成的國內外首個大型城市能源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汪際峰,項目第一完成人、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孫宏斌,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等9位鑑定委員會專家,以及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州供電局、清華大學等項目完成單位的相關人員共計30餘人參加了本次鑑定會。周孝信主持會議。
  • 戴瓊海團隊:為飛行器裝上「智慧之眼」-清華大學新聞網
    為飛行器裝上「智慧之眼」——記清華大學戴瓊海教授團隊來源:科技日報 2014-3-14 常樂■人物檔案  戴瓊海,1964年出生,博士,  走進位於清華大學主樓8層一間普通的實驗室,映入眼帘的是多架小型四旋翼無人機一字排開,桌子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機架和零件。同學們在緊張的調試飛行器的自主定位性能。螺旋槳啟動,人們瞬間被韻律感極強的馬達聲包圍,小小的飛行器在高矮不同的障礙物之間穩穩的飛行著。  這就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教授帶領的THRONE團隊。
  • 這所「雙一流」新增3名副校長,1人為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協調委員會召集人、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秘書長、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等職的孫宏斌已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孫宏斌人物簡介孫宏斌,男,漢族,1969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
  • ——東北電力大學穆鋼教授為帶頭人的電氣工程教師團隊
    穆鋼,男,遼寧省大連市人,1957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1月、1984年7月,分別畢業於東北電力學院,獲工學學士、碩士學位;1991年4月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東北電力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華北電力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重大突破清華新聞網5月16日電(通訊員 白雲祥)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
  • 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開幕 裝上"超強大腦"的"鋼鐵俠"智能範十足
    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今日開幕 本報記者提前探營 裝上「超強大腦」的「鋼鐵俠」智能範十足 「國際範」十足 行業老大秀「超強大腦」 此次展會總面積21.3萬平方米,其中室內展覽面積10.8萬平方米,室外展覽面積10.5萬平方米。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1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11日發布消息稱,該校材料學院孫寶德、高海燕教授研究團隊,與江蘇中天科技合作,在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節能減排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歷經二十餘年,突破了制約高性能鋁合金導線材料的關鍵技術,研製了高導耐熱、高強抗疲勞、特高壓節能導線等新型特種導線材料及製備技術,建立了全流程工藝控制體系,形成自主核心技術
  • 為衛星裝上「國產心臟」!哈工大(深圳)張東來教授團隊解決我國PCU...
    鮮為人知的是,實踐二十號衛星裝著的是一顆「國產心臟」。在業內,衛星電源控制器(Power Conditioning Unit,PCU)被稱為衛星「心臟」。「國產心臟」的研發者之一,就是哈工大(深圳)電力電子傳動研究中心張東來教授團隊。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新入選的會士中,清華大學在職教師分別是:計算機系教授舒繼武、精儀系教授孫洪波、電機系教授孫宏斌和趙爭鳴、自動化系教授張長水和周彤。從左至右,從上至下:舒繼武、孫洪波、孫宏斌、趙爭鳴、張長水、周彤。舒繼武(Jiwu Shu),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龐大的電力網是目前世界上結構最複雜、規模最大的人造系統。由於電能的高速傳輸,一個局部的嚴重故障可能在幾毫秒內使電網崩潰,導致大面積的停電。在現代社會裡,停電就意味著人類社會活動和生產的停止,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電網安全已上升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清華大學電機系首席教授曾嶸:清華首設能源大類招生
    18日,清華大學招辦主任劉震、清華大學能源類首席教授曾嶸、清華大學化生類首席教授王宏偉做客新華網訪談間,為廣大網友解讀2017年清華大類招生相關政策。   曾嶸教授介紹,清華首設能源類有三方面的考量。   首先,能源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現代社會運行的血液,更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入選2018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
    新入選的會士中,清華大學在職教師分別是:計算機系教授舒繼武、精儀系教授孫洪波、電機系教授孫宏斌和趙爭鳴、自動化系教授張長水和周彤。研究領域為網絡(雲/大數據)存儲系統,基於非易失存儲器件的存儲系統與技術,存儲安全與可靠性;並行/分布式處理技術。因對可靠的高性能存儲系統體系結構做出貢獻而入選。孫洪波(Hong-Bo Sun),清華大學精儀系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學電子工程系先後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
  •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專業簡介
    龐大的電力網是目前世界上結構最複雜、規模最大的人造系統。由於電能的高速傳輸,一個局部的嚴重故障可能在幾毫秒內使電網崩潰,導致大面積的停電。在現代社會裡,停電就意味著人類社會活動和生產的停止,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電網安全已上升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沈向洋,被清華大學首次線上受聘的教授,是什麼來頭?
    在2020年3月5日,沈向洋成為清華首次線上受聘的教授。有意思的是這份聘書是通過網絡收取的,而沈向洋也正式成為了清華大學首位線上受聘的教授。眾所周知,清華大學是我們國家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清華大學能夠以線上發聘書的方式聘請教授,那麼這位教授到底是什麼來頭呢?沈向洋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01沈向洋198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之後在香港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名牌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在博士畢業後加入了微軟研究院,成為微軟的一員。
  • 清華大學張揚軍教授團隊獲頒「萊特兄弟」獎章,中國大陸學者首次
    近日,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張揚軍教授團隊的金宇智、錢煜平、張揚軍和諸葛偉林等4位師生收到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寄來的萊特兄弟獎章(Wright Brothers Medal)和獲獎證書,為萊特兄弟獎章自1924年創立以來榮中國大陸學者首次獲此榮譽。
  • 「夢之舟」團隊:為飛船打造超強「大腦」
    這,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一支僅19人的團隊。因為始終在「逐夢天宇,控寫傳奇」的路上,他們自稱為「夢之舟」班組。 從無到有 首代GNC玩轉天地間 GNC是制導、導航與控制的英文縮寫。在飛船系統中,GNC負責飛船飛行全過程的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在軌太陽帆板控制。
  • 清華大學電機系梅生偉、劉鋒、陳來軍、魏韡、鄭天文團隊榮獲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清華大學電機係為第一完成單位,梅生偉、劉鋒、陳來軍、魏韡、鄭天文團隊領導完成的「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高效綠色供電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一等獎。項目成果支撐了青海電網不間斷168小時(綠電7日)、216小時(綠電9日)、360小時(綠電15日)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引起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為實現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高效綠色供電、促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