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消防網訊 1883年,英商在上海租界成立自來水公司,修建自來水廠。隨著自來水管線的敷設,消防龍頭(消火栓)也應運而生,出現在了上海租界的街道上。從此之後,引自來水救火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消防用水,成為城市消防最重要的水源。自來水和消防龍頭的出現,不僅革命性地提高了清末民初城市居民飲用水質量,還使我國的滅火技術前進了一大步。
我國最早的消火栓與自來水廠
今天,外形相似、功能相同的各類消火栓,已經遍布我國每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一些條件好的鄉村也裝備有消火栓,構成了人們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一百多年前,國人根本不知道消火栓是何物,19世紀80年代,當消火栓第一次出現在上海英法租界街頭時,在很多中國百姓眼中甚為怪異,哪裡知道這些「東西」是用來滅火的。
我國最早的消火栓「海亭」
漫步上海消防博物館,筆者在陳列大廳裡見到了幾隻當時中國百姓眼裡的「怪東西」——消火栓。這幾隻消火栓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是一隻1881年英國生產的丙種式消火栓。這隻消火栓僅有一個口徑為兩英寸半的出水口,呈黑褐色,像生鐵鑄的疙瘩。百年的時光,它外表的漆面已經完全剝落,只留下了鐵製的外殼。它外形飾以蓮花紋,這應該是當年工部局火政處考慮中國人的習慣要求生產商特別定製的。
多年來,它與眾多同伴在中國百姓口中有著多個不同名稱,例如水樁、太平龍頭、滅火龍頭等等。在火政處官方名稱中,它被稱為「海亭」。「海亭」是英文「hydant」的音譯,後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它和它的同伴統稱為「海亭」。大概是想到滅火離不了水,而海龍王則是管理世間所有水的神,「海亭」就是龍王休息的地方,一旦附近發生火災,只要龍王大口一張,那麼火神再厲害也得退避三舍。直到日偽統治上海之後,它和同伴們才有了統一併沿用至今的名稱——消火栓。
這種丙種式消火栓是我國現在所有消火栓的「祖爺爺」,用今天的標準衡量,它出水量很小,很多方面達不到現在消防安全的要求。上世紀20年代後,它就漸漸被功能更強大的消火栓取代。到上世紀60年代,上海個別偏僻街角可能殘存著幾隻,其他同類消火栓在歷年城市改造中,全被拆下送進了廢品回收站或煉鐵廠,上海消防博物館收藏這隻消火栓實屬不易。它是我國近代以來最早的城市消火栓,它的出現與我國第一座現代化自來水廠有著很深的淵源。
我國最早的自來水廠
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後,來滬外國人漸漸增多。當時,上海的生活用水主要來自本地的河水或井水,黃浦江與蘇州河即為最重要的兩處水源。很多居民從挑水夫手中購買由黃浦江或蘇州河取來的水,或自行挑水,但江河水中含有不少泥沙,居民買水之後,需要投入明礬攪拌,沉澱雜質後再使用。此外,滬上高級消費場所、鴉片煙館等娛樂場所主要依靠專門水船從太湖運來清水。在上海居住的外國人或公司也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生活用水。
自挖深井是解決生活用水的方法之一。例如1860年,美商旗昌洋行為了解決生活用水,在其建築附近開鑿了78米深的水井。而租界外中國老百姓集中居住區,大家也自籌資金,在房子附近挖掘深井。
時任公共租界工部局第一任衛生官的愛德華·亨德森曾向工部局當局建議,在申城建造新式的自來水廠,避免飲用水汙染。此外,租界內,除了亨德森外,更多的醫療人員向工部局提出,潔淨的水源是保證全城衛生的基本因素,上海當局必須尋求一種潔淨的水源建水廠。從1872年開始,有人不斷向工部局提出興建自來水廠的建議,但是由於所需資金過大,被工部局納稅人會議否決。1879年,英商麥克利·沃特再度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議建造自來水廠。工部局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麥克利隨後在倫敦成立了上海自來水公司籌備委員會,並取得了在上海開辦給水工程的專營權。
1880年6月16日,上海公共租界納稅人特別會議通過了方案,確定自來水公司為私人企業,並正式組成包括工部局在內的多個股東參股的「上海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自來水廠,以保證上海公共租界用水清潔。這座自來水廠位於上海楊浦區黃浦江畔的楊樹浦路,那裡不僅取水方便,而且向英法租界供水距離近。從建築廠房施工開始,到安裝機器、敷設輸水管線、建造水塔,這家自來水廠工程耗時近3年,耗資12萬英鎊,於1883年6月全部竣工。落成制水那天,董事會特地請來清朝重臣李鴻章參加落成典禮儀式,儀式上李鴻章親手開閘放水。
最早自來水廠與「海亭」結緣
19世紀80年代之前,洋租界或中國百姓聚集區,滅火一般使用「洋龍」、複式手腕唧筒、馬拉蒸汽泵車等工具,但這些工具耗水量大,救火中不論人員跑步來回挑水或用皮管子向水源吸水,往往跟不上滅火進度,如此一來就耽擱了滅火時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像1860年上海南市城廂發生的幾把大火和大馬路(南京路)火災,就是因為供水困難耽擱了救火時機,所以才導致延燒面積非常大。城市自來水管道的敷設和消火栓的安裝,則為救火提供了便利和不中斷的水源。
在自來水管道未敷設前,上海消防城區消防用水只有開掘深井或挖掘蓄水池才可獲得。在工部局遺留的19世紀60年代檔案中記載著,工部局預算裡有「挖掘消防井的專門撥款」項目。
「上海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廠房興建,與英法租界內敷設自來水管道是同時進行的。同一時間內,工部局火政處還在自來水管道經過的每條街道安裝數量不等的消火栓,這些消火栓是火政處向英國訂購的。
1883年6月,「上海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運營當天,工部局火政處消火栓開始發揮作用。但投入使用半年後,火政處發現供給消火栓的水壓並不穩,火政處於是每隔兩小時測一次「海亭」水壓,並報告給工部局。為此,楊樹浦路自來水廠泵站還安裝了一隻電鈴,並與虹口消防隊連接,以便消防隊隨時掌握情況。後來上海安裝電話後,自來水廠泵站首先安裝了電話,與火政處及時溝通。「海亭」的出現,對於租界火政處來說可謂如虎添翼,救火隊滅火時,只要將水帶接上,就可藉助自來水泵站壓力,把水噴出去滅火。而原來的「洋龍」、複式手腕唧筒等滅火設備,則進一步充實了上海其他缺乏消火栓的地方。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蒸汽機消防車出現在上海,其消防泵與「海亭」相配合,滅火威力比以前大了數倍。
有一點需要說明,在一百多年前,不論是自來水廠還是「海亭」都是為租界洋人服務的。只有極個別中國百姓居住的弄堂才能接入自來水,安裝消火栓,上海洋租界外的多數中國老百姓還與以前一樣解決生活用水。例如,楊樹浦自來水廠可向遠在20多公裡以外的西郊高爾夫球場和別墅敷設供水管道,可世代居住在水廠附近的水廠工人卻用不上自來水。
清末民國初年,上海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地方自治運動,在自治運動核心機構「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的領導下,上海中國百姓居住區開始改造,接入自來水和安裝消火栓的地方逐漸多了起來,部分中國百姓也開始享受到一個現代化城市的便利和安全。
楊樹浦路自來水廠建成投產後的幾十年間,很多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產的功能更強大的雙出口、三出口的「萬國」消火栓漸漸被裝在上海市區的大街小巷,它們下面連接著地下自來水管道,默默守護城市的安全。
責任編輯:段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