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自嚴
✓ 美國高科技電子上市公司亞洲區CFO
✓ 新加坡註冊會計師
✓ 英國CIMA註冊管理會計師
✓ 浙江大學商學院MBA客座教授
✓ 知名管理課程「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授證講師
✓ 財政部《新理財》「2011中國CFO優秀人物」
✓ CIMA中國「2012年度財界領袖優秀獎」
邀您加入「自嚴自語」粉絲群
(入群方式詳見文末)
財務的借貸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初學財務的人,看到借貸這兩個詞就頭疼,在反反覆覆的左右方向上兜來兜去,把自己給搞暈了。其實Debit(借記),Credit(貸記)是複試記帳法的基本原理。如果只從簡單的公式與原理去學,會很容易在左右分隔的細節中迷失方向。我講一個故事,可能聽完之後可以理解了。
十年前,我出差去德國,在火車站等車時買了一杯茶喝。因為感冒,就想讓店員給我續點熱水,結果店員不同意。只賣茶,不續杯。我一邊心疼地花了十歐元買了四杯250毫升一杯的熱茶喝著,一邊琢磨著裡邊的原委。 終於,從會計的複式記帳法裡找到了答案。放水收錢,同時記錄了一筆交易中貨(水的減少)與款(現金的增加)的借貸兩個方面。一天下來看放出的水量就可以推算出營業額。所以我的建議店員根本無法接受。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複式記帳的精髓:在記錄一條交易時,將有形的物質交易與無形的金錢交易整合在一筆記錄裡作了一個完整的交代。水位降低500毫升(類同於存貨減少若干),這一有形的物質變化與無形的金錢變化結合在一起了。水位降低250毫升就對應2.5個歐元的收帳。水位降低1000毫升,對應的成本假設是3歐元,賣出獲得10歐元的現金,對應的收入就是10歐元。回頭謄到總帳上就會體現7歐元的交易利潤。
Debit這個詞,我們生活中也應用,比如銀行的借記卡Debit Card。現金作為資產類科目,在財務上的固化定義就是:借記一定是現金增加。借記卡的意思是,你必須先借記,即存入現金之後,這卡上有了增加的現金才可以花。通過借記卡,我們明白了借記的本質意義,即對應資產類科目:資產的借記就是增加。記住了這一條,負債類科目正好相反,借記就意味著負債減少,比如還掉貸款一定是借記「銀行貸款」。
明白了「借記」,我們再來看看「貸記」,即Credit這個詞。這個詞生活中用得更為廣泛了。先說說與借記卡對應的貸記卡(Credit Card),即我們常說的信用卡。為什麼信用卡是Credit Card呢?因為這類卡不需要先存錢(借記)就可以直接消費的,你可以先作為一個增加的負債(欠銀行的錢)來預支消費,即增加了個人的負債。這也應合了上面講的,負債增加一定是貸記的,一筆Credit entry,credit into your liability account。
所以,銀行願意發放貸記卡給一個人,就等於讓這個人獲得了貸記(增加)其銀行借款的權利。這就引出英文中的credit的另一個意思,信用。
由此我想起了我97年在美國申請人生第一張信用卡的痛苦經歷。我當時在美國做一個短期項目,所以沒有正式的social security號(社保號)。這時,要獲得信用卡,必須獲得5個以上的積分,(比如一個有效證件算1分,一張借書證算1分,一張借記卡算1分,一張交稅清單算1分,一個房東租房1年以上的證明信算1分等等)。反正,我不夠格。但由於經辦人出錯,居然錯發給了我。可是我只開心了一天,第二天後臺審核的人發現了就通知我必須交還。我的信用還不夠,所以是拿不到信用卡的。
Credit作為信用,在英語中廣為引用,比如:
A:Do you believe Bob’s story? 鮑勃的故事你信嗎?
B:I would give him credit. 我願意信他的話。
除了在資產負債表上我們用到Credit這個詞。利潤表上的Credit也常有借用。財務上一條預設的規則:利潤表中增加收入或減少成本的交易都是貸記的。這是死規則,不用花時間去討論與研究,要說有什麼原理,也即借貸必平衡的基本邏輯在背後起作用。不建議初學財務的人去考究這一點。實務中,我們常碰到一個說法,give us a credit note。
即買方要求賣方給它一個扣減其購買成本的承諾書,比如質量問題或短裝,買家可以據此減少採購成本。所以,對於買家而言,credit note是一個樂見的好東西。還有,在國際稅務上常見到的Tax Credit,稅收抵扣。比如子公司交的稅,可以作為分紅減稅的抵扣憑證,扣減母公司在所在國的應繳稅額。
總結一下,debit與credit本身沒有意義,只是會計上分別代表記在左邊與右邊而已。因為規則上定義的項目不同,比如credit貸記的結果不是增加收入就是減少成本,因而「credit」引申出了「好」的意思。
至於「信用」、「學分」、「聲望」和「認可」等諸多美意,都因此而派生出來。學習英文單詞,如果能從本源把握,就不至於望文生義而造成誤解。
我們公司曾在引進一個美國領導力遊戲的時候,吃過「credit」這個詞的虧。因為「credit」這個關鍵詞的翻譯造成的嚴重歧義,讓這個大價錢引進的精彩遊戲無法玩下去了。
這是一個團隊在亞馬遜雨林採鑽石礦的探寶遊戲。原文如下:
Every day of Diamond mining yields 100 pound diamond. You get credit the day you enter the mines, but not the day you leave the mines.
結果,我們交給專業翻譯公司翻譯的腳本變成:進入鑽礦的那天,你將獲得一筆貸款。一下子冒出個「貸款」,前面的設備購買邏輯全打亂了。美國講師看到匪夷所思的結果才意識到是翻譯出了問題。
這個「credit」不是貸款,而是「認可」,也即入礦的那天就視同有當天滿產的鑽石,但離開的時候就沒有產出了。一個盈虧表上的「收入確認」誤解成資產表上的「貸款」,真可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我們五萬塊錢一天的遊戲就這樣玩砸了!
真可惜,我這個學財務的,眼巴巴地看著其它團隊犯錯卻無能為力。Well, I could have earned my credit(我本來完全可以獲得我該得的榮譽的)。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轉發。若部分摘引,請標註「摘自『自嚴自語』公眾號」。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與我聯繫。
掃碼添加下方小助手「自嚴自語」拉您入群
微信ID:finance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