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很多情侶都會用這句故事來表明自己對愛人的情深義重,然而這首詩是白居易為唐玄宗和楊貴妃所寫,期間蘊含了濃濃的諷刺之意。提及到楊貴妃和唐玄宗,只有少部分詩人會為他們歌詠一首愛情的讚歌,實際上很多詩人都將諷刺之情融入了描寫他們的筆端。
楊貴妃擁有花容月貌,還善歌舞,常常和唐玄宗在梨園跳一支《霓裳羽衣舞》。除此之外,她也非常喜歡吃荔枝,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描寫楊貴妃為吃荔枝而讓給人快馬加鞭從南方送來的場景,以此來諷刺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
但是人們一直很疑惑,為何在唐朝,皇帝妃子吃上荔枝不應該是一件簡單的事嗎,為何還得一直受後人詬病呢?這首先得從荔枝的生產地來說起,其次得從運送方式說起。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提到「隱夫薁棣,答遝離支」,其中離支便是荔枝的別稱,這也意味著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荔枝,那是不是等於說在可以在中國任何一個角落種植荔枝呢?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的意思是,橘子只能種在南方,如果種在北方便會十分難吃,萬事萬物皆是如此。古代沒有大棚技術,作為南方四大水果之一的荔枝自然也只能生活在南方,如果將它栽植到北方,很快就會因為水土不服而死亡,就算結出了果實也並沒有那般好吃。
而荔枝這種水果和其他水果又有不同,因為它如果離枝了,幾天後味道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荔枝圖序》中,白居易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此可以看出,一定得在五天內吃到摘下來的荔枝,不然它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
楊貴妃作為一個後宮妃子,自然不願意吃到不新鮮的水果,因而荔枝要在三天之內送到她手上,而這又是一大難題。
如前文所言,荔枝不能栽在北方,運送荔枝的速度就成了關鍵。唐朝的都城在長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而與之距離最近的荔枝種植園是四川的涪陵,然而兩者的距離有743千米,這對「一日千裡」的高鐵火車而言並不是多長的距離,但是在古代人們的出行基本上都是靠馬匹。
根據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記載,傳說中的「八百裡加急」便是早上從鹹陽出發,晚上到六盤山,而這之間的距離是270多千米,這意味著按這個速度一天都不休息的話,三天之內,荔枝完全可以從涪陵運送到長安。
然而八百裡加急需要嚴格控制住傳遞過程中的種種細節,同時還會造成驛站馬匹的死亡,這種任務一般只會出現在軍事情況危急的場景,以此來防止敵軍的入侵,這是最高級別傳送文件的方式,卻用在給妃子送荔枝上面,也確實會讓人痛恨楊貴妃的驕奢淫逸。
不過,究竟是楊貴妃自己要吃荔枝,還是唐玄宗為博美人一笑才下的吩咐,我們無從論證。但是唐朝的興衰並不能怪罪在楊貴妃一人身上,唐玄宗作為君王理應負更大的責任,而後人更善於從外界找原因,忽視了唐玄宗的「年老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