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昨天,在山航工作的老同學平和山格人吳萬淵看到《大溪土城記》一文後,給我發來一篇他父親吳鎮忠寫的文章《山格維新樓歷史沿革》(維新樓就是後時樓),並附了幾張他去年國慶節回鄉時拍的「後時樓」照片。萬淵同學告訴我,他的父親在家務農,花了二十年整理山格吳氏族譜,現已準備出版。我感覺此文有助於外界了解平和山格鎮與「後時樓」,特發之。—— 林鴻東
維新樓,俗稱「後時樓」,是平和縣山格鎮山格行政村屬下的一座村落,是深具舊式民居風格的土樓。
平和建縣始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共分二十四約,時山格稱為「山隔」,隸屬於山隔約山隔鄉。(據黃許桂小山氏編纂的《平和縣誌》)
我壺嗣吳氏始祖文應公於明洪武四年(1371)帶大小麥種到今大溪鎮大峰山之陽壺嗣村定居,歷經六百多年傳衍、發展,如今子孫興旺,播遷四海。文應公十三世孫吳祐、十四世孫吳斐於清乾隆初年間先後遷居山格,至今已二百多年,傳衍十三代(據壺嗣吳氏乾隆二十三年譜)。至乙亥年(1995)重修維新樓的「聯宗堂」祠廟時,重登男丁。後經縣原人代主任吳炳如倡議:男女平等,可同樣編入族譜。壺嗣吳氏文應公分支山格後時樓(即維新樓)人口2700多人,其中男丁1400餘,女1300餘,分布山格村、白樓村、平寨村、小溪鎮巖坂村、南靖縣的湯坑村等處。
吳祐、吳斐初到山格,看到廣袤的大地上,河流縱橫,滿眼儘是蘆葦、沼澤,幾無人煙,一片荒蕪景象!初在沙灘衝積地上搭草寮、墾荒。在沙灘上種地瓜,在沼澤地種稻穀。經幾年觀察、實踐,發現山格地處四面江河環抱:北面高磜溪偏西環北流向東與由西環南流向東的花山溪在馬溪巖下交匯,一同流入九龍江。是個水系發達、雨水充沛、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衝積地、很適宜人居的好地方。雖年年有洪水,但由於山格是個典型的「鼎蓋」寶地,好比「水漲船高」,洪水泛濫而損毀無多。因此,不少宗親陸續遷來,圍堰墾荒、就地建房、發展農耕、蕃衍生息。
由於地處九龍江多條支流交匯處,水路交通十分發達。當時陸路交通幾乎沒有,只能靠肩挑背馱,行走於崎嶇山間小路,水運是最主要的交通。經過幾代人的勤奮發展,由最初的幾間草房,陸續建成一長排土木結構的樓房、平房。自保溫飽後,他們便將剩餘的稻米、地瓜、蔬菜等撂在自家門前以方便水路來往客人不時之需,做起了小生意。久之,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逐漸成為了山格圩場的雛形,稱為「后街仔」。
到了清末,社會動蕩、匪患頻發,族人共議建造一座土樓,以保護族親,共御匪患。樓成之際,適值1898年康、梁推行「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時樓名未定,經有識之士倡議,因應時勢,定樓名為「維新樓」。因此樓純屬後時吳氏宗親所建,山格群眾亦習慣稱為「後時樓」。
樓建成之後,族親馬上組織一支打獵隊,有槍有刀有獵狗。隊員都是年輕力壯的青壯年人組成,槍法十分精準,遠近聞名。常年可防匪盜,閒時可上山打獵以貼補家用。
時至民國,山格有民眾近千口,十幾姓雜居一起,少的只有一姓一戶一人,80%以上為後時樓吳姓居民。集鎮只有后街仔、圩仔底、庵空口、牛場。米市街、新興街於民國14—16年由軍閥駐軍洪哲明營長下令擴拆,分別建成長72米、寬6.7米和長224米、寬6米的混凝土街道。並同時動工修建長23公裡、寬9米,從琯溪至南靖山城的公路,於民國19年通車,歷時6年。
維新樓建成至今120多年。坐北向南,地理位置屬「金牛座」,位於山格中心地帶(未改溪之前),樓為橢圓形。正中有三開間祠堂一座,系壺嗣吳氏遷徙山格的各支系宗親族民聯合共建,因義取名為「聯宗堂」。祠堂正中神龕上方懸掛「聯宗堂」騮金匾額。堂中六根圓柱上,題有三副柱聯:
聯親振山格泰伯拓讓遺德在;宗系承壺嗣延陵讀耕貽謀存。
聯姓無親疏千人共仰原肇祖;宗族有遠近一脈相承本為吳。
聯合各族群猷群力振華夏;宗和眾親同德同心光祖澤。
祠堂內設三座神龕,供奉遷居山格歷代先人神位,四時拜祭。每年正月初四在祠堂內議丁;正月十五新婚、新丁在祠堂內拜祖、點燈,放電影、放煙火。年年舉行,以示慶典。
樓圍共有二層樓房18間,牆體厚3尺;樓內有水井1口,清甜可口,泉源豐足,用之不盡;土樓大門居中,左右有圍牆;樓前有水塘一口;大門正中上有石刻匾額,上書「維新樓」,是乙亥年(1995)重修門樓時由現市人代副主任吳景輝親書。
維新樓是平和縣知名僑樓。旅泰僑胞吳撥萃兄弟六人:長吳青松,次吳森嚴,三吳撥奇,四吳撥茅,五吳撥賢,六吳撥萃均於清末民初先後到泰國經商。現旅居泰國男女約二百口,居臺灣有二十多口,也有旅居美國者。吳撥奇於1889年南渡泰國北大年老膠老經營橡膠、錫礦;1903年吳撥萃、吳撥茅前往協助;1912年吳森嚴、吳撥賢又前往協助。兄弟往返多次;1923年吳撥奇之子吳汪洋又前往泰國繼承父業。山格旅泰僑胞吳潘演亦偕同前往。
吳撥奇響應孫中山推翻滿清號召,返港參加反清活動,泰國北大年史有記載,並在泰國目色創辦中民女子小學。日本侵華,吳撥萃在泰發動僑胞捐資支援祖國抗日,聲揚有名,恐泰為日侵吞,於1941年攜三個兒子回國,先潛回祖籍雲霄下河五溪。整頓、維修、添補由其兄弟投資興建的平和縣私立僑南初級小學(五溪原屬平和縣轄,1957年劃為雲霄)。一切辦妥後始來山格居住。
山格舊倉是吳撥萃在山格的居所,屬磚木拱架結構,二進二天井,前二間,後三開間二層樓房。此房系吳撥萃用僑資親自購置,屬典型建築,現在很難在民間見到。吳撥萃在山格一住七年,到抗戰勝利後偕第三子回泰。
在山格期間,吳撥萃廣泛聯絡歸僑,共議大事。當時舊倉成為平和歸僑聯絡點。1946年由吳撥萃倡議,由當時族長吳國標發動、組織,由吳文深為主編編寫戊子本(1948年)《後時吳氏族譜》,資金由壺嗣旅泰著名僑領吳學濂發動旅泰僑胞捐獻,此譜在泰國印刷。山格現存僅有一部,是壺嗣吳氏珍貴的文化瑰寶。
山格「維新樓」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在這裡和周圍村落居住的宗親族眾已經在山格這塊風水寶地上生活了二百多年。如今,樓的周邊民居在城鎮化的新農村建設中,已經拆遷迨盡。唯「維新樓」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她見證了歲月滄桑和歷代興替治亂,是一部記敘山格人民的祖先披荊斬棘、開拓山格、構建家園、艱苦創業的實體史籍。她的存在,具有重大文化歷史價值,也必將成為絢麗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
作者簡介:吳鎮忠,平和山格人,在家務農。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