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閣 /文
前幾天,要了輛計程車說去東鎮,年輕司機一臉茫然,竟不知東鎮在哪,也難怪,東鎮早已成為往事,就連臺東區合併為市北區也二十年多了,年輕人對東鎮自然也就不太清楚了。
以前臺東區是由烽臺嶺(現貯水山)東鎮演繹而來,1898年,德國人規劃在峰臺嶺以東的楊家村(臺東六路周邊)設立臺東鎮。1899年,德國殖民當局徵購青島村、大鮑島村土地,將那裡的居民連同小商販、工人、苦力等遷至臺東,並在此按照網格狀形態進行街區建設。
將貯水山以東設為臺東區,臺東區域西靠貯水山,南靠太平山,北臨海泊河,東部原為仲家窪,總面積約8.05平方公裡。人口的聚集催生了臺東地區的初級商業形態,與沿海一帶的中山路不同,臺東一直是大眾消費圈,也是島城商貿繁華的地區之一。現在臺東利群周圍,又成了市北區商貿最繁華的地帶,臺東商業圈可謂有著歷史的淵源。
解放前,老臺東有座最大的商業建築叫「市場樓」(現利群旁邊,已拆),它始建於1933年,是商人楊聖訓等人集資入股所建,這是一處地道的商辦市場,是青島人自行設計、開發、建設的第一個正規化市場,經營也採取規範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它由一片二層樓相連接,是一座呈「回」字形的建築,中央一片還是露天的。解放後,1953年經過整理裝修,不再是回字形建築,樓上部分連成一個整體,分南北兩部分展賣各類商品,改稱青島第二百貨商店,市場樓東西南北4個門經過整修也同時開放,方便了購物者的進出。
「二百」的生意一度十分興隆,那時,裡面沒有空調,夏天吹大風扇,冬天用大火爐子,但逛市場樓的人,一年四季卻絡繹不絕。「逛臺東,必逛市場樓」,這是老青島人的習慣。市場樓是當年臺東三路的中心軸,也是臺東商圈的中心。
市場樓的正門在北面,坐落在臺東三路上,臺東三路是商業一條街,有十多家商家店鋪,如:正大食品店、利群百貨店、文化體育用品店、鞋帽、眼鏡、玻璃店等,商貿齊全。從市場樓北門,登上幾層樓梯臺階,就進入樓上商場,商場分南北兩部分,北面主要是布匹,衣服鞋帽、日用百貨之類,南面則是學生文具,糖果糕點以及自行車(用供應票),收音機等,當時,市場樓內商品也很齊全。
南門在臺東一路上,樓大門兩側是臺東菸酒副食品批發部和一家自行車修理門市部,進大門上樓梯到商場,一層為臺東蔬菜公司的蔬菜副食品商店開辦的蔬菜水產品市場,進門映入眼帘的是魚、肉、蛋市場,六、七十年代,這些都是憑票供應的。
印象中,那時,豬肉四角八分錢一斤,每人一個月只供應四兩。那時,常和與鄰居逛市場樓,我一位寧姓鄰居,長我四歲,被豬肉想的頭痛,死纏硬磨地向有病的母親要票,到市場樓買了兩角錢的豬肉,還專門要肥肉,回家後剁吧剁吧,放進鐵鍋裡,添上水,抓點鹽,在爐子上燉起來,開鍋時間不長,他就迫不及待了,問我吃否?我搖搖頭,他從爐子上端下來,連碗也不用,嘴吹著熱氣,吧嗒吧嗒吃起來,一會功夫全吃完了,端起鐵鍋,把湯也喝淨了,抹抹嘴說:「真過癮!」我見他對有病躺在床上的母親不管不問,感覺很不對味,從次,沒再跟他來往。
市場樓西門在昆明路上,以西是臺東西二路,門口經常有賣涼粉的,正宗的海凍菜涼粉,切得很細,白中透點綠,加醋、醬油、香油,拌一點切碎的胡蘿蔔、香菜,五分錢一碗,味道特爽。西二路上有交電商店,舊貨店、青華照相館、大陸茶莊,聚福樓等。
聚福樓原址不在這裡,1924年由山東福山的吳子玉、高學曾租用清末遺老王序在即墨路12號的樓房,開辦了「聚福樓」,寓意為「聚大福大貴於此樓」。1943年因菸頭引起失火,遷至現址臺東西二路,俗稱「臺東大飯店」。
市場樓從西門進出的人也比較多,大多是購物者,一層進門右拐是土產雜品店,裡面通向海貨,蛋、肉菜市場,左邊市場內大都是蔬菜、醬菜、醬油調料之類。
據老人回憶,以前,許多青少年和打工者都是從西門上樓,因為西門樓上左側靠街的盡頭處有一家無聲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輪流放映著數集《關東大俠》既有武打又幽默風趣,而且放映不分場次,買票進去想看多長時間就看多長時間。所以這裡是青少年的天地,也是打工者的娛樂場所。
市場樓北門狹小低矮主要用於居住在裡面的人員通行之用。市場樓三樓是住戶。居民住戶越來越多,頗為擁擠,樓梯狹窄,過道裡面堆滿了雜物,通道裡格外昏暗。市場樓東門在福寺路上,這是市場樓最為繁華的地方,以前這裡還有小戲園,落子館、說書場等。東門樓下左拐是光陸戲院,戲院門前有塊空地,孩子們都喜歡在那兒玩耍,光陸劇院是除了青島市永安大戲院之外位居島城的第二大戲院。當年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中的名角如荀慧生、毛世來、譚富英等也曾在這裡演出過。
戲院裡面較為講究,戲臺兩側的席位是由一排排長條凳組成,是一般人的座位,有錢人坐在正對戲臺的中央池座,背面帶有擱板的長椅,可放置茶具、食品等物件,池座旁邊還有遞熱毛巾、送茶水的侍者跑來跑去,也有賣香菸瓜子的前後串賣。池座與邊座價格相差很大,而價格位於中間的是樓座。
1966年,「文革"時光陸戲院改名為遵義劇場,開始播放電影,六十年代末,電影票五分錢一張,票上沒有排號,進去現佔座,去看電影的大都是少年兒童,我去看了幾次,開門檢票時,觀眾一擁而上,人如潮湧,我背著弟弟拼命往裡擠,進去後,汗流滿面,渾身酸痛,有時還把票擠掉了,當然,佔到好的座位心裡也喜滋滋的。那時,看得都是《地道戰》、《小兵張嘎》之類的。
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在那兒玩耍,有一陣子,社會上流行戴軍帽、毛主席紀念章,小孩子戴頂軍帽,有枚紀念章頗展揚,於是,常發生孩子為搶軍帽、奪像章,打架的事。有一天傍晚,我和鄰居小夥伴過去玩耍,遇上一群孩子因搶奪紀念章打架,在劇院門前的臺階上,一幫大孩子打小孩子,我的夥伴(也是個小屁孩),路見不平,上去勸架,人家都不理他,他急了,喊道:「打吧,打吧,我給你們當裁判……」
這時,小孩子的哥哥們來了,打人的一鬨而散,他還傻愣愣地站在臺階上,人家把他當成了打人者,上去就是一巴掌,他喊道:「我是勸架的!」小孩子們卻說:「他們是一夥的,他還喊著當裁判呢……」,那些人一擁而上,眼瞅著一頓拳打腳踢,我心急如焚,在旁邊干著急。曲終人散,他鼻青臉腫地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唉,好心不得好報!我扶他回家,他娘聽說原委後罵道:「自找的,活該!」
臺東市場樓,留下了許多童年的記憶,那些曾經在周邊生活過的人們,也已早步入了中年、老年,從這兒走向社會,有的成了社會名人、教育、體育專家、文學作家,有的成了工程師、環保方面的專家,也有的成了業績顯赫的商人等,他們對市場樓都有一種特殊的記憶。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市場樓已經被一棟棟現代化的商業大廈所替代了。
1991年.市場樓東面的臺東三路上建了一棟現代化的新樓,新樓為青島第二百貨店(青島千川百貨商店),市場樓改名為臺東市場百貨商店,但這座老式建築已經顯得越來越落後了,隨著利群商場的崛起,臺東商業圈的擴大、三路步行街改造,臺東市場樓不得不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臺東商業街,人氣持續旺盛,越來越繁華,今日的繁榮,離不開當年老市場樓形成的基礎,「臺東市場樓」,消失了,但作為歷史,它永遠留在了島城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