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紐約很風光,是美國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紐約都市圈還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圈之一,與倫敦並列為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大都市。
你以為紐約一出生以來都是這麼風光的嗎?
並不是,背後有心理學的莫大功勞。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紐約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環境惡劣也就罷了,偏偏犯罪猖獗,尤其是地鐵,表現特別突出,簡直就是罪惡的溫床,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
1994年,紐約市來了個新的警察局局長,名叫布拉頓。這位警察局長很奇怪,作為警察局長,不管治安卻來管環境,不管江洋大盜卻一股勁抓地鐵逃票的。
布拉頓從地鐵開始,一邊抓地鐵衛生一邊狠抓地鐵逃票的。他組織人在地鐵裡打掃衛生,清潔車廂,清理牆壁上的塗鴉,使整個地鐵站變得煥然一新;同時,安排人手抓那些地鐵逃票的人,並把逃票的人站隊示眾,以表決心。
接下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紐約的環境先好了起來:車箱乾淨了,站臺跟著也變乾淨了,站臺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而在抓逃票的過程中,每抓七個逃票的就能抓一個通緝犯,每20個就有一個帶槍的。
到現在,紐約已經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而布拉頓之所以能想到這個辦法,得益於一個心理學的研究。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沒被偷走的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
結果出人意料,之前一個星期都沒人理睬的汽車,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心理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最後甚至會縱火燒掉房子。
而布拉頓則是受到這個理論的啟發,才想到治理紐約環境,降低犯罪率的辦法,乾淨的地鐵總是讓讓人不忍心去破壞。
2018年,一段"西安兩位農名工怕弄髒地鐵寧願坐地上"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傳播,當拍攝者問及為什麼不坐座位上的時候,農名工說:"就嫌給人家挏(方言音dòng)髒(弄髒)了。"
而在我的老家,一個小縣城裡,農民更多,但小縣城的公交車卻坐滿了渾身泥土的漢子,一點也不怕弄髒了公交車,因為小縣城的公交車本來就不怎麼幹淨。
在一段乾淨整潔的路上,一口老痰即使到了嗓子眼你也會憋著,但是如果在一個臭氣燻天的臭水溝邊上呢?
一張潔白的紙,沾上一點筆墨你都覺的可惜,但是如果是一本廢棄的書卷呢?
……
想保持整條街道的乾淨,那麼你就需要忍下第一口痰;如果想保持紙張乾淨,那就不要畫上第一筆。
這就是破窗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從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亂子,才能做大事。但是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真正能做到的寥寥無幾。
而我真正想告訴你的並不是要你做什麼大事,而是在你知道這個效應之後,在你在想偷懶把垃圾放門口的時候,克制一下,扔到垃圾桶裡去,不然你可能過幾天就發現,其他人有樣學樣,結果你懂的。
那萬一你家門口已經是這樣了怎麼辦呢?
有辦法,你把垃圾全部清掃乾淨不就好啦,這樣他們就不好意思再亂扔了,又到了最初見你的時候。
啥?他們說反正有人會收,還在扔?!
……施主你好,施主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