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大疫當前,人們對生命的珍視通過各種理性或非理性的方式展現。翻開史料中有關流行病的枝節片段,不難發現「防疫物資」被掃貨的端倪。
    在一份1932年1月由天津市政當局分發民間進行衛生知識宣教的傳單中,將當時威脅民眾生命健康的疾病分為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紅熱、天花、腦脊髓膜炎等幾種。其中,數猩紅熱最令人生畏。
    1932年入夏,猩紅熱的虛驚尚未完全退卻,虎烈拉又來襲。它是英文cholera的早期音譯,又名霍亂。在落後的醫療條件下,虎烈拉致死率很高,令人「談虎色變」。該年6月初,有媒體稱塘沽附近有三十多人染病,十多人在兩三日之內死亡;河北鐵道外工業實驗所三名職員染霍亂一日身亡。截至7月底,天津「商民之患虎疫者,先後共達七百二十人」。
    為了穩定民心,防止疫情擴散,官方出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一是對患病人員進行隔離,避免發生人傳人;二是為民眾免費注射疫苗,讓更多的人產生抗體;三是取締飲食小攤販,收緊「病從口入」的口子;四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清潔大掃除,保持環境衛生;五是通過廣播和街頭演講宣傳霍亂危害,普及防疫知識;六是在人流大的區域設立臨時檢驗所,及時排查隱患;七是舉行撲蠅大會,打擊細菌的中間宿主;八是聯合租界中外國專業機構共同開展人道主義救援,爭取國際支持。以如今的視角來看,多數措施科學精當。
    人們並不滿足於聽天由命,《益世報》刊出消息稱:「當此虎威怒發之際,人命死亡,日必數起,稠密之區……各種藥店,亦大走幸運,一切防疫藥品,不問有無效驗,均能不脛而走。」
    掃貨「防疫藥品」之外,在當時的老百姓中還流行另外兩種民間防疫「偏方」。一是求神,一是懸蔥蒜於門楣。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官方就曾對「頂神看香行醫」「用香灰代藥」的愚昧行為進行過嚴厲禁止,但屢禁不止。據《益世報》記載,1932年「自虎疫流行以來,市府衛生事務室,雖不斷地布告,曉諭防禦,但一般愚民,因狃於迷信,依然以『瘟神下界』的傳說燒香禱祝、求免災難」。
    至於懸蔥蒜於門楣,用時人的說法,就是「蔥,其音如『衝』,蒜,其音如『算』,衝了、算了,自然百病不生,人馬平安」。於是,最平凡不過的蔥蒜,一時變得緊俏和搶手起來。吳秋塵曾在1932年所撰《蔥蒜交通》中寫道:「蔥蒜,有奇臭,也可說有異香之食物也……醫生既說可以療病,可以緩死,永久之生存要緊,臨時就臭臭何妨?於是,大蔥大蒜,乃走紅運,銷路之暢,出乎意料,蔥花,蒜泥,頓成珍品。」當吳秋塵感嘆「平時最為人所不重視的蔥蒜,想不到也有這麼一個『黃金時代』」時,它大概想不到,一根蔥的初露端倪,一頭蒜的嶄露頭角,並沒有成為歷史。不同時期,它們有一個個的替身,在人們的從眾心理和安慰劑效應心理下反覆上演。
    好在如今人們的科學觀念越來越強,其實,越是在疫情嚴重的情況下,人們越是應該相信科學、堅持理性。(津雲新聞編輯靳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