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要有一個美好的願景來支撐這件事。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市場非常需要的技術和產品,是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技術。天宜上佳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佩芳。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創業10年,科創板100天」。7月22日,主營高鐵剎車閘片的天宜上佳(證券代碼:688033)成為首批25家上市交易的科創板企業。
天宜上佳董事長兼總經理吳佩芳對新京報記者說:「從申請獲受理到做好上市交易所有的準備工作整整經過了100天,企業創業10年,個人職業生涯38年,天宜上佳的今天其實是一輩子的付出和奮鬥。」
7月22日上市當天,天宜上佳股價上漲96.76%,收盤報40.08元/股,當天最高曾上漲174.91%,報56元/股。截至9月2日收盤,天宜上佳報40.81元/股,總市值183億元。
對於上市後市值的大幅上漲,吳佩芳表示:「敲鐘那一刻,我們很多人當時都下意識地回過頭看身後的大屏幕,但其實我沒有過多去關注屏幕上的數字。」
年近知天命而創業,技術出身成功實現進口替代
「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材料」的吳佩芳,從20歲(1981年)開始在北京摩擦材料廠任職,後歷任技術員和代廠長;10年後的1991年,她離開摩擦材料領域,去到北京超硬材料廠當廠長,涉足超硬材料領域。
隨後,她在1993年至2008年間,分別歷任北京上地硬質合金工具廠廠長和北京上佳合金有限公司總經理。
談及2009年創立天宜上佳,吳佩芳表示「沒有經過什麼調研就決定來做這件事,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知道這麼難,投入資金量這麼大,也許就不敢做了」,「當時只有這樣一個念頭,飛機的剎車片都能做,鐵路有什麼不能做的?就這樣,毅然決然地決定做這個了。」
招股說明書顯示,天宜上佳是國內領先的高鐵動車組用粉末冶金閘片供應商,主要從事高鐵動車組用粉末冶金閘片及機車、城軌車輛閘片、閘瓦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我原來做過飛機剎車片,當時有人認為你一個做過飛機的人來做火車的,還不容易嗎?但高鐵現在最高速度一般為每小時350公裡,飛機起降速度每小時270公裡,並且作用於高鐵閘片的單位載荷遠高於飛機剎車片。」吳佩芳說,「對於高鐵來講,剎車閘片瞬時的溫度能達到1000攝氏度,而當溫度退卻之後,剎車閘片的性能不能衰減,這對閘片產品性能有著很高的要求。」
資料顯示,天宜上佳成立於2009年11月,吳佩芳一直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談及創業之初的困難,吳佩芳表示:「2009年設立公司,當時已經48歲,4年的技術研發,耗資過億,現在想起來全是眼淚。」
「我們其實在2010年就取得了研發突破,2011年已經將產品裝車考核了,但就在產品考核驗收前的兩個月,發生了『7·23』事故,產品推廣應用行政審批被取消,要求改成CRCC認證制。那時還沒有認證標準,一直等到2013年,認證標準頒布,同年,在哈大線實現了進口替代。」
天宜上佳在招股書裡披露,公司是第一家實現高鐵動車組閘片國產化替代進口的民營企業。
「覆蓋車型最全」,不擔心「客戶集中」問題
招股說明書顯示,天宜上佳主要客戶為鐵路總公司下屬地方鐵路局及其附屬企業、鐵路總公司下屬制動系統集成商以及中國中車下屬車輛製造企業。2016年-2018年,公司按單一口徑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合計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0.59%、71.85%、75.70%,按同一控制合併口徑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合計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97%、99.85%、99.96%。
對於招股說明書提到的客戶集中問題,吳佩芳表示:「我們認為這不是問題,公司現在跟18個路局都有合作,18個路局,18個獨立的主體,18個模式,互不幹涉和衝突;此外,我們還是『復興號』制動系統的配套商,並且是中車集團下屬主機廠的合格供應商。我覺得對一個企業來說,不算少。」吳佩芳進一步表示,「業內,公司獲得資質最早、數量最多、覆蓋車型最全,這也意味著競標的機會多。此外,當推出新車型時,業績比較好的公司更容易有機會參與方案,這個優勢對我們來講還是比較明顯的。」
此外,行業「天花板」問題也成為市場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吳佩芳表示,高鐵剎車閘片的壽命沒有固定的時間,根據安裝的部位不同、使用路況不同,壽命在幾個月到一年以上不等。其認為:「『存量+增量』的需求量是呈上升趨勢的。鐵總現在有3000多列標準列,每年還有新造車,總體來講,市場需求穩中有增。」
這從天宜上佳業績上也可見一斑。2016年-2018年,天宜上佳營業收入分別為4.68億元、5.07億元和5.58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是1.95億元、2.22億元和2.63億元,業績穩中有升。
資料顯示,天宜上佳此次IPO共發行新股4788萬股,發行價格20.37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97531.56萬元,扣除發行費用約10775.62萬元(不含稅),募集資金淨額為86781.29萬元。吳佩芳表示,將嚴格把關,用好每一分錢,企業將更加注重研發創新,深耕細作,持續創造價值,更好地回報社會與廣大投資者。
吳佩芳 創業十年,最難忘的是成功實現進口替代
希望憑藉自身實力,獲得更多投資者追隨
新京報:上市當天,股價大漲,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吳佩芳:敲鐘那一刻,眼中有淚光,不僅是喜極而泣,更多的是感慨。
新京報:你不關注股價和市值嗎?對市值下一步回落有所預期嗎?
吳佩芳:不是完全不關注,但我還是那句話,我們最終還是踏踏實實做企業,公司要持續搞創新,業績穩穩噹噹增長,才是真正的價值。
目前,科創板上市企業還不到30家,資金多,標的少,這個時候,從某種程度來講,市值反映的還不是企業最真實的價值。如果數年後,投資者還願意追隨你,那時候的市值會更接近企業的真實價值。
新京報:你覺得上科創板的要求會比較寬鬆嗎?
吳佩芳:沒接觸科創板前,很多人都認為科創板會更加寬鬆,但在接觸科創板後,企業才感受到科創板的那種嚴謹和嚴格。天宜上佳是在4月12日獲得上交所受理的,隨後的三輪反饋每輪被問的問題都很多。
我覺得上交所的提問有兩個特點,一是真問,二是不同角度反覆問,例如從法律合規角度和財務角度等。同時,你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他們就看你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是對應得上。
我感覺,回答問題的時候,企業要實事求是,懷以敬畏之心,領導一再跟我們說,回復問題的時候不要打太極,應當實事求是。這也是科創板的宗旨,要求問出一個真企業。
創業十年,最難忘成功實現進口替代那一年
新京報:當時是什麼契機讓你決定做高鐵閘片?
吳佩芳:一是國家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再一個是鐵總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的戰略部署。我做了一輩子技術和實業,科技興邦,實業報國,是我創業的初心。我可能是同行業裡唯一一個幹技術出身的掌門人,幹了一輩子企業,也幹了一輩子技術,從摩擦材料到超硬材料,38年沒有離開過材料行業,這也是天宜上佳的一個優勢。
新京報:什麼時候獲得了生產的資質?
吳佩芳:2013年8月1日,認證標準頒布,因為前期的準備充足,我們是業內第一家提交認證申請的企業,並且在9月底獲證。
新京報:現在還會帶隊搞研發嗎?
吳佩芳:我們現在的技術團隊,從能力到人員數量,已經今非昔比。現在的研發條件也跟原來大不一樣,我們有了實驗中心,在研項目也很明確。研發人員的聘用,研究生學歷是基本要求,他們的研發手段和路線都是比較清晰的,比我們2009、2010年那會好很多。
對我來講,不需要親自帶隊了,但還會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在大的方向做一個把控。我覺得團隊獨當一面的能力,這幾年得到了充分鍛鍊。
新京報:創業十年,最難忘哪一年?
吳佩芳:企業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至關重要,都很難忘。要說最難忘,應該是2013年,我們取得了生產銷售的資質,並且成功實現進口替代,拿到了第一張大額訂單。
新京報:你覺得天宜上佳的優勢在哪兒?
吳佩芳:我們真正的優勢,還是技術。材料配方,生產工藝以及工藝裝備是我們這個行業技術的關鍵,缺一不可,這是我們的硬實力,對我們這樣的製造業企業來講,有好的產品是根基。除此之外,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是天宜上佳的軟實力。「讓企業有魂,讓產品說話」,是我們這些年一直秉承的理念;同時,企業經營也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好的戰略和紮實的執行缺一不可,現在回頭看,我們每一步發展好像都踩對了節奏,這之中除了有幸運的成分,戰略制定和執行至關重要。
新京報:創業那年,你48歲,不管是財富,還是事業都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有沒有做好傾家蕩產創業的準備?
吳佩芳:如果當時瞻前顧後,沒有堅定的決心,可能就不做了。創業初期,還是要有一個美好的願景來支撐這件事。我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市場非常需要的技術和產品,是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技術。我覺得憑藉多年的行業與企業的積累,我能做出來。
我做工業做了一輩子,對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楚,創立公司的初心就是:科技興邦,實業報國。我們今後再做什麼,也不會離開實業,我們不會去做那些虛擬的東西,或者自己鞭長莫及的東西。我相信在未來1到3年,或許時間再長一點,一定能夠考驗出一家企業的根基到底穩不穩。到那時,我們希望呈現給大家更好的天宜上佳,能夠憑藉企業自身的實力,創造更多價值。
A 這家企業是做什麼的?
主營高鐵剎車閘片,實現了進口替代,解決了「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技術。
B 這家企業的盈利情況如何?
2018年營業收入5.58億元,歸母淨利潤2.63億元,毛利率超70%。
C 這家公司的客戶和股東是誰?
吳佩芳是公司控股股東。主要客戶為鐵總下屬地方鐵路局及其附屬企業等。
新京報記者 肖瑋 李雲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