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檔開啟已有超過兩周時間,新片整體表現卻普遍不如預期,《赤狐書生》《如果聲音不記得》等影片口碑持續下滑,後期票房走勢趨向疲軟。
由易小星和萬合天宜團隊打造的《沐浴之王》上映,作為今年賀歲檔首部喜劇片,在上映首周《沐浴之王》從票房到排片都遙遙領先於同檔期作品,而決定後續票房的唯一變數來自於影片不盡如人意的口碑。
《沐浴之王》上映時,觀眾發現了一個微小但有趣的細節,海報上導演一欄的名字著名的是「易小星」,而非是此前《萬萬沒想到》大電影所著名的「叫獸易小星」,放棄「叫獸」前綴的做法雖令人不解,卻也顯現了易小星創作態度的變化。
時鐘撥回至2013年,在網劇和短視頻還尚未成型的時候,草根導演叫獸易小星帶著萬合天宜團隊製作了迷你劇《萬萬沒想到》,這部單集長度不足5分鐘的短劇在視頻平臺播出後隨即受到了大批觀眾的追捧,點擊量逾10億次。
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和幽默的臺詞編排讓《萬萬沒想到》迅速破圈,而片中的主題曲、經典橋段、人物臺詞也被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創意短片和「病毒視頻」,一時間《萬萬沒想到》成為了全民追捧的網絡神劇,而《萬萬沒想到》的走紅,也與導演叫獸易小星以及他背後的萬合天宜密不可分。
2012年,叫獸易小星與範鈞、柏忠春一起創立了萬合天宜,並籠絡了劉循子墨、白客、老溼、孔連順等主創班底,彼時這些多數還只是活躍在網絡論壇的段子手、網紅,憑藉著對創作的熱忱,不僅將《萬萬沒想到》打造成萬合天宜的頭號招牌,同時這群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主創也實現了從草根網紅到金牌團隊的飛躍,白客、孔連順等演員一時間成了炙手可熱的喜劇明星。
在《萬萬沒想到》後,萬合天宜團隊又接連推出了《報告老闆》《學姐知道》以及多季《萬萬沒想到》網劇作品,並延續了此前作品的熱度,其中《報告老闆》播出後在平臺上得到9.5分的高分,收穫播放量和口碑上的雙贏。
2015年,由萬合天宜主出品、《萬萬沒想到》原班人馬打造的同名大電影上映。但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儘管邀來了楊子姍、陳柏霖等一眾當紅演員坐鎮,但缺乏電影製作經驗的萬合天宜最終並沒能複製網劇成績,最終這部院線片票房僅3.22億,低於業內預期成績,同時口碑也遠遜於此前的網劇作品,豆瓣評分僅5.6分。
進軍院線電影的失利,《萬萬沒想到》電影之所以沒能達到預期成績,在於萬合天宜太過急功近利,在進軍電影賽道之前,萬合天宜並沒有任何長內容製作經驗,而其推出的多部迷你劇長度不過5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萬沒想到》大電影推出後,包括白客、孔連順等在內的萬合天宜旗下藝人開始頻繁活躍在其他電影作品中,比如以「王大錘」一角而為人熟知的白客就出演了《遇見你真好》《被光抓走的人》等多部知名電影,由喜劇演員成功轉型,開始嘗試不同角色。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藉助《萬萬沒想到》這塊跳板他們順利開拓出了自己的演員之路。
一方面以白客為代表的萬合天宜旗下藝人藉助其他作品進一步打開知名度,另一方面,在《萬萬沒想到》大電影失利後,萬合天宜開始修煉製作時間更長的作品的內功,由其推出的《名偵探狄仁傑》《學姐知道2》單集片長達到了20分鐘,劇情更加豐富、角色更加立體,而在類型上也做了更多創新,不再拘泥於以往單純喜劇片的範疇。正如萬合天宜創始人之一柏忠春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要吸引更多人群,就要做跟《萬萬沒想到》不一樣的類型。」
隨著劇集內容和題材的不斷豐富,演員儲備的不足成了萬合天宜要面對的首個問題,叫獸、白客、孔連順等已將重心放在電影領域,即使繼續出演劇集衍生內容也容易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為此萬合天宜進一步加碼藝人經紀,擴充旗下的創作和演員團隊,不斷讓新人導演和新人演員挑大梁,旨在完成內部的更新迭代。
此前萬合天宜推出的兩部爆款短劇《萬萬沒想到》和《報告老闆》均由叫獸易小星和劉循子墨執導,團隊架構較為單一,為此萬合天宜從其他領域招兵買馬,豐富創作團隊,比如《學姐知道》第二季的導演郭至傑就出身電影頻道,《大俠黃飛鴻》的監製周浩暉則來自於網文領域;在演員陣容方面萬合天宜也大力吸納新人,比如《萬萬沒想到》第三季就主打鄭合惠子、陳燁林等新面孔,其中鄭合惠子更憑藉《名偵探狄仁傑》成功打開知名度,一夜之間微博粉絲增長近百萬,成為炙手可熱的新人演員。
從網劇《萬萬沒想到》開始,萬合天宜的思路就一直圍繞著IP打造展開,從《萬萬沒想到》系列、《報告老闆》系列到後來的《大偵探狄仁傑》《大俠黃飛鴻》等,萬合天宜圍繞自造IP和經典的公共IP進行版圖擴張,不斷吸引新的粉絲,並促使其成為系列IP的忠實擁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使在《萬萬沒想到》大電影失利後,仍有不少投資方找到萬合天宜和叫獸易小星,希望繼續開發這一IP,將其打造為系列電影,從中也可窺見《萬萬沒想到》IP影響力之大。
《萬萬沒想到》電影上映至今,叫獸易小星只以聯合導演的身份參與了《萬能圖書館》和《肆式青春》的製作,兩部作品不同於其過去的風格,口碑反響也都不盡如人意。直到最新一部《沐浴之王》的上映,叫獸易小星才終於回歸到其擅長的喜劇片創作,影片以「搓澡」文化為切入,從失憶富二代和澡堂老闆二人的關係展開,身份懸殊的兩個角色碰到一塊也營造出了天然的喜劇效果,同時影片還融合了《萬萬沒想到》中頻繁出現的漫畫元素。
然而,儘管易小星擅長喜劇創作,但《萬萬沒想到》大電影的失利證明了短內容與電影間有著天然鴻溝,而《萬》中顯現的片段式敘事和拼接感嚴重的問題也延續到了這部《沐浴之王》中。
相較於人物成長的主線,影片更傾向於將不同的段子小品拼接在一起,由此營造出喜劇效果,而結尾「搓澡對決」的情節又顯然是對《食神》一類港片的取材致敬,與現實生活脫軌的同時更像是對無釐頭喜劇的一次失敗嘗試,在豆瓣上,《沐浴之王》僅收穫了6.6分的評價。
此外,經歷5年沉浮,電影市場和觀眾也早已更新迭代,而叫獸易小星和萬合天宜也已過了鼎盛期,儘管在《沐浴之王》中易小星依然身兼編/導兩職,但萬合天宜卻已經從5年前的項目主控降級成了影片的聯合出品方。在《沐浴之王》上映後不久,影片還被韓國望月人公司控訴影片內容侵權,不過易小星很快通過社交平臺澄清,表示「影片是原創作品,謝絕碰瓷搗亂」,並補充道「奉陪任何法律上的行動」。
從《萬萬沒想到》到《沐浴之王》,事實證明短劇到電影的過渡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經歷《萬》的失利後,易小星在沒有IP和流量的加持下重回電影賽道,目前來看影片並沒能形成預期的口碑效應,不過好在同檔期影片普遍表現疲軟,未能造成較大威脅,但易小星和萬合天宜藉助《沐浴之王》重回巔峰的希望,恐怕已經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