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網劇,這兩個關鍵詞都是近幾年來比較熱的,說到這兩個話題,很多人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知道,只是那個時候自媒體和網劇的概念還沒有成熟,2013年的時候一部短片性質的網劇《萬萬沒想到》突然崛起,幽默搞笑的畫風,白客極具屌絲氣息,讓這部網劇深受網友們的喜愛,每期追更成了無數網友們的習慣,一直都順風順水的萬合天宜為什麼在進軍電影領域後突然就涼了呢?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萬合天宜的崛起
2013年萬合天宜推出《萬萬沒想到》爆紅於網絡,2013年年底萬合天宜再次發力,又一部高人氣網絡短劇《報告老闆》上架,這兩部高人氣網劇直接把萬合天宜推上了巔峰,那一張張讓人銘記於心臉,一個個經典的鏡頭,都成了網友們難忘的記憶,2015年萬合天宜把網劇做成了以劇情為主的連續劇模式,《名偵探狄仁傑》上線,眼看著萬合天宜一步步走向正規化,開始涉足娛樂圈,2016年賀歲檔《萬萬沒想到大電影》上映,這是萬合天宜第一次走出網絡邁向娛樂圈的嘗試,這一年是萬合天宜的人生巔峰,但說到底這是迷你網劇業內第一個接觸電影行業的團隊,也正是這次電影的嘗試讓萬合天宜跌下了神壇。
為什麼拍了電影之後萬合天宜就涼了?
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不難發現,我們稍作思考就能明白一個道理,萬合天宜走紅是因為網絡,互聯網的巨大流量讓《萬萬沒想到》和《報告老闆》迅速走紅,但那幾年上網看這些網劇的都是一些年輕人,萬合天宜的受眾也都是這群年輕人,網劇每周一集免費觀看,也讓觀眾有一種無成本追劇的良好體驗,久而久之萬合天宜便有了一群年輕粉絲的追捧,有了粉絲有了流量,接下來就是流量變現的套路,對於這種娛樂影視類型的粉絲變現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情懷來拍電影進行票房變現。
但拍電影又不想做網劇,網劇的觀眾大多都是年輕人,電影就不同了,電影的受眾群體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想要滿足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電影的觀感和網劇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部劇用電腦看,和坐在電影院看,感覺是不同的,比如你在家裡坐在電腦旁看《萬萬沒想到》王大錘左手冰霜文字特效,右手火焰文字特效,可能會笑得人仰馬翻,但如果你坐在電影院看這種劇情你可能就會覺得這太過兒戲,說白了這種表演形式只適合在電腦上看一看樂一樂,如果要把網絡喜劇搬上影院的大銀幕還是需要精雕細琢拍一些有深度的喜劇,起碼得讓觀眾感覺在放映廳坐100分鐘不會乏味。
可能有網友會覺得電影口碑不行再回頭拍網劇唄。
其實這個是很難實現的,我們都知道《萬萬沒想到》和《報告老闆》剛火的時候這裡面的演員是沒有什麼名氣的,但經過網劇和電影的洗禮後,白客,劉循子墨,張本煜這些人都或多或少有了名氣,人一旦到達一定高度之後是很難再回到過去的,就像一群創業的人,一開始齊心協力一起努力,後來成功的人去幹別的事了,白客,張本煜他們都是演過電影的人了,再讓他們回去演小眾的迷你劇肯定不容易,而且人一出名身價就起來了,現在再讓白客去拍《萬萬沒想到》就不是以前那個成本了,所以綜合這幾個因素,萬合天宜也很難再向以前那樣拍迷你網劇了。
轉型本身就有風險,不過這條路是遲早都要走的,一家新媒體影視公司不可能永遠靠拍迷你劇活著,人往高處走,進軍娛樂圈電影圈才能博出更好的未來,萬合天宜的做法沒有錯,只是需要在作品風格上加以改變,不能以過於輕鬆的網絡劇風格來拍攝電影,因為電影的層次感要比網絡劇要多,更何況還是網絡迷你劇,這就好像把小品強行搬到電影院,如何讓觀眾坐在那看100分鐘不睡覺這就需要增加電影的元素和層次感了,這就是導演需要做的事情了,可能萬合天宜也正是沒有把握好網絡劇和電影之間的區別,才導致了電影沒做好,又不能再回去拍網劇的尷尬局面。
拋開這些因素不說,還有一個難以逾越的坎,那就是萬合天宜的演員臉譜化都太嚴重,你看到孔連順第一時間就想到網劇《萬萬沒想到》,看到白客第一印象就是王大錘,如果不論演技單從演員形象上來說,個人認為張本煜是最適合走進電影圈的一個,他的風格適應能力非常強,可以演逗比老闆,又可以演黑道大哥,個人氣質也比較出眾,看過《報告老闆》中「熱血技校」這一集的觀眾朋友應該能感受到這一點,在這一集中張本煜的表現非常出色,把三個不同類型的瀧谷源治演繹的都非常好,不過說句心裡話,我個人覺得他更適合演芹澤多摩雄。
後來張本煜還出演了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不得不說張本煜確實很適合演電影,形象氣質都有,塑造角色的能力也不錯。
說了這麼多,萬合天宜的轉型失敗其實歸根結底是對電影的理解出現了網劇的慣性思維,拍慣了網劇,突然拍電影肯定是會帶濃重的網劇風格的,而且《萬萬沒想到大電影》本身就是以網劇情懷為看點的一部電影,想法倒是不錯,可惜沒能在觀眾那裡掀起什麼浪,在《萬萬沒想到大電影》之後萬合天宜雖然也出品過幾部網劇,但卻再也沒能像《萬萬沒想到》和《報告老闆》那樣火爆,慢慢的,萬合天宜這張金字招牌也逐漸淡出了網友們的視線,走向了一個叫涼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