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常常覺得,寶寶乖乖的時候像天使,可愛得讓人不能自已,如果再來一個沒有牙齒的笑容,任何人的心,都會頓時暖化了。
但是,寶寶並不是真的沒有牙齒,寶寶一出生,就已經有了二十顆完整的乳牙了,只不過靜靜地藏在牙齦裡,等待著適合的時機長出來。
第一顆牙齒的萌出,是寶寶成長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但是,長牙並不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小寶寶會非常的難受。
究竟有多麼難受呢?
經歷過長智齒的人,應該能理解長牙的痛苦。那種寢食難安,隱隱作痛,心緒不寧,輾轉反側,癢痛不適。成人都會變得焦慮,小孩子更是難以忍受,會讓寶寶瞬間從天使秒變小魔頭!
突然變得愛咬人、瘋狂地流口水、睡眠質量倒退、食慾下降等等,這讓家長很崩潰,覺得自己的寶寶不好帶,還會對寶寶發脾氣。其實並不是寶寶淘氣,是他實在很不舒服。
如果我們能察覺到寶寶在出牙,就不會錯怪了寶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助寶寶渡過難關。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出牙?
大部分寶寶在六個月左右出牙,但也有寶寶早到三個月,晚到十二月出牙,這個區間範圍,都是正常現象。
寶寶會先長哪顆牙?
一般來說,寶寶先長出下門牙,再長出上門牙,然後長出側牙,之後長出尖牙、臼齒。
寶寶出牙一般是成雙成對地出,大體上先是下面一對門牙,再長上面一對門牙。當你發現寶寶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考慮他是不是和長牙有關係的時候,可以先摸摸這些位置。如果感覺牙齦裡面是硬的,有點刮手,說明寶寶正在面臨出牙問題。
當然,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小個性,有的寶寶是按先上後下的順序出牙,有的寶寶是一顆一顆出牙,都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怎麼能覺察到寶寶正在長牙?
在出牙的過程中,尖銳的牙齒緩慢的向上長出,逐漸穿透敏感的牙齦,寶寶會有不適甚至疼痛,雖然寶寶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寶寶會有很多和平時不一樣的表現,提醒我們寶寶在長牙,寶寶很不舒服:
咬東西:
長牙的寶寶,見到什麼都想咬,咬嬰兒床,咬玩具,咬勺子,咬媽媽的乳頭,咬自己的手,甚至於小哥哥的手臂、爸爸的肩膀,都有可能被寶寶狠狠的咬上一口,一邊咬還一邊像小老虎一樣咬牙切齒、發狠使勁。
寶寶這種現象既不是在長力氣,也不是缺什麼營養素,往往和長牙有關係。愛咬東西,是牙齒萌出階段最常見的表現。
拉耳朵:
出牙的時候,牙齦癢痛,這種疼痛也會放射到耳朵和臉部,於是寶寶會出現揪耳朵、抓臉頰等多種小動作。當然,出牙的寶寶會拉耳朵,但是,寶寶頻繁拉耳朵不一定就是出牙了,也可能是耳朵溼疹、外耳道溼疹等疾病,這也會造成寶寶頻繁揪耳朵的現象。
如果你的寶寶,之前是個天使寶寶,每天吃玩睡都很乖,突然變得愛咬東西、狂流口水、吃的少、睡不寧、愛哭鬧,又沒有其他異常,很可能寶寶在長牙。
口水更多:
新生兒時期,唾液腺不發達,不會流口水。2個月左右,唾液腺逐漸發育成熟,開始分泌唾液,為吃輔食做準備,但這時候寶寶口腔發育得還不完善,容量太小,不能容納這麼多唾液,而且寶寶還不會自主的吞咽動作,不能吞下去口水,於是唾液像決堤的洪水,開始流下來。
出牙的時候,乳牙向外萌出刺激牙齦,口水會更多,流個不停,一天八個圍嘴都不夠用,睡覺都能聽到寶寶吞咽口水的聲音,下巴和臉蛋也會因為口水發紅,甚至長口水疹。
莫名哭鬧:
因為牙齦不舒服,寶寶會出現愛哭鬧、煩躁不安等表現。
頻繁夜醒:
晚上寶寶要睡覺、媽媽要睡覺,但乳牙的萌出是夜以繼日不會停工,所以寶寶和家長也別想好好休息。以前睡的很好的寶寶,也會因為出牙的困擾出現睡眠倒退,晚上醒好幾次。
胃口變差:
以前一頓吃210毫升,現在一頓只吃一百多,前一刻還急著要吃奶,剛吃一會兒就頭向後仰拒絕吃奶的樣子,或者是邊吃邊掙扎邊哭,十分糾結。
寶寶出牙時候的狀況也有很大個體差異。
有的寶寶在整個出牙過程中都沒有任何反應和不適應,家長只是在無意間發現寶寶長牙了;有的寶寶長牙的時候,只是口水更多一些而已,不淘氣也不鬧,但有些敏感的寶寶就會非常痛苦,咬東西、睡眠不好、食慾下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