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家時就像個「小廣播」,看見什麼都會說個不停,可是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就沉默寡言。家長問其原因,孩子總會說出五花八門的理由,什麼害怕說得不好老師會批評啦,擔心同學們嘲笑自己啦,一緊張就不敢舉手啦等等,有的還說,老師每一次提問到別人,自己心裡都會鬆一口氣:真幸運,又沒叫到我。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好好動腦就行了,發不發言的無所謂。這個想法有失偏頗,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舉手發言對我們的孩子是綜合性非常強的鍛鍊,語言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落落大方的態度等等都是在發言中得到提升的。每一次失去的發言機會,對孩子還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損失。那些優秀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在課上是沉默的。那麼,家長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對照一下,您的孩子有這些問題嗎?
案例1》
凱凱自從上了一年級之後,話少了很多。媽媽感到有點不對勁兒,就去問凱凱的班主任王老師,王老師告訴她,凱凱在班裡表現挺好,也沒有和同學發生任何矛盾,就是上課的時候很少舉手發言。媽媽聽了很擔心,就問凱凱上課怎麼不喜歡發言啊?凱凱說:「老師講課有點快,她提的問題我還沒有想出來答案,別的同學就舉手發言了。反正我也沒有機會發言,現在都懶得舉手了。」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主要是孩子還沒有適應小學課堂學習生活,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迅速做出反應。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上課的時候沒有學會新授的知識,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能想出答案;另一種情況是想出答案需要的時間長一些,其他學生已經舉手回答了。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孩子舉手發言的積極性,慢慢也就形成不去舉手發言了,成了課堂上的「聽眾」。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習慣上還存在著幼兒園的影子,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還不能很好地聽課,或者對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太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對新授知識的掌握。因為跟不上節拍,舉手發言的機會就讓其他同學搶走了。
案例2》
文文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優秀,是老師和家長眼裡的好學生。
但是她是個靦腆的孩子,上課的時候很少舉手發言。為此,老師和文文談了好多次,文文總是笑笑說:「每次想舉手的時候,心裡就像揣了一隻小兔子,砰砰亂跳,腦子裡什麼也想不起來了。如果站起來答錯了,讓同學們笑話,那多難看啊!所以,我還是不發言了吧?」
【案例分析】不僅僅文文有這樣的擔心,大多數同學都有這樣的心理,怕回答錯誤了,老師會批評、同學會嘲笑。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有強烈的自尊心,甚至「虛榮心」,這種心理的存在,會導致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給自己製造了壓力,也就沒有勇氣和膽量舉手發言了。這樣的孩子不是不會回答,只是沒有勇氣站在大家面前。
主觀上是孩子靦腆、膽小,缺少自我展示的膽量等因素,客觀上也和家長、老師平時喜歡表揚、肯定正確的做法,而忽視對錯誤做法的鼓勵和引導有關。比如,當孩子做了一件讓家長滿意的事情,家長會大加讚賞,甚至給予物質獎勵。當孩子做的事情讓家長不滿意,就會表現出不認可、不教育的態度,甚至會嚴厲批評、懲罰等,而沒有做到幫助孩子去分析為什麼沒有做好的原因。這樣一來,慢慢就讓孩子有了「沒有把握答對,還不如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心理。
案例3》
媽媽對壯壯說:「壯壯,孫老師對我說,你上課很少舉手發言,還有很多小動作,是怎麼回事啊?」壯壯說:「老師的問題都太簡單,發言的機會還是給其他小朋友吧!」原來,壯壯是個學習優秀的學生,課堂上老師的問題一般都是針對多數學生的,相對容易一些。壯壯感覺,這樣的問題即使回答出來,也不算什麼,還不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案例分析】壯壯應該屬於那種比較聰明,又有個性的孩子。他不願舉手發言,就是感覺老師給出的題目太簡單,希望能回答別人回答不了的問題,來展示自己的「優勢」。但是,這樣的孩子也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錯誤,越是容易的問題越容易失誤,而有難度的問題往往能很好地解答。考試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些遺憾,該答對的問題竟然沒有答對。這樣的孩子一般自信心比較強,再加上自己平時考試成績較好,一直在家長和老師的表揚中成長,慢慢地就形成了「目空一切」,錯過很多鍛鍊自己的機會,甚至會出現「自以為是」的心理障礙。
案例4》
班主任王老師告訴飛飛媽:飛飛的語文和其他科目學習都很好,就數學老師說飛飛數學成績差,上課不喜歡發言,對老師安排的任務積極性不高。飛飛媽問飛飛是怎麼回事,飛飛說:「數學老師太嚴厲,很少表揚同學,我就不喜歡他。」
【案例分析】這種情況是典型的牴觸情緒在作怪。小學生因為對某科不感興趣,上課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學習不積極,對老師的教學不配合,於是,就會用不舉手發言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小」情緒。
造成對某科不感興趣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在學習某科的時候出現了「學不會」、「跟不上」的情況,慢慢對這一科的學習失去了信心,也就沒有興趣再去努力了;比如,因為某種原因,對所教學科的老師「不喜歡」,造成心理上對這個科目的排斥。案例中的飛飛,很明顯是因為「不喜歡」數學老師,對數學沒有興趣,在課堂上也就不愛舉手發言了。
怎樣讓您的孩子樂於發言?
如果你的孩子確實有課上不愛發言的情況,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您指導孩子培養樂於發言的好習慣。
方法1:要和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不愛發言的原因。如果是對課上新學知識已經掌握,而是因為靦腆不好意思回答、不願意回答、或者對不敢回答、對回答不感興趣,家長就要多鼓勵。可以用身邊的小朋友做榜樣,鼓勵他對課上發言要有信心,引導他感受發言的成就感。
方法2:利用家庭或者朋友聚會的時候,給孩子多創造發言的機會。比如,可以設置搶答的問題,對搶答正確的給予口頭表揚,或者物質獎勵,先培養孩子在人多的場合下樂於表現,鍛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
【相關連結】
克服緊張心理「兩招」:1.深呼吸法。發言前作一個深呼吸,會起到給自己「打氣」的作用;2.自我暗示法。暗示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行」「這節課我一定回答得最優秀」。
方法3:給孩子建立一個「發言表」。讓孩子每天記錄一下自己課上發言次數,寫在相應的日期裡,並且把當天自己感覺最滿意的發言,寫成一句話記錄在表格的備註裡。還可以根據每天發言的次數,設置幾個獎項。如:一天發言5次,給一次口頭表揚;一天發言10次,獎勵一朵紅花等。
方法4:家長要多和老師交流,及時了解孩子課上發言情況,一旦發現孩子發言情況有所改善,家長一定不要吝嗇鼓勵和表揚。
方法5:帶孩子到陌生的場合,要多鼓勵孩子去和陌生人說話。比如,超市購物、餐廳吃飯的時候,可以安排孩子去跟服務員問點事情。購物的時候,問服務員「什麼東西在哪裡」;吃飯的時候,問服務員「哪裡可以拿到餐巾紙」等等。目的還是鍛鍊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說話的能力。
親愛的家長朋友,您的孩子上課愛舉手發言嗎?您是怎麼引導教育孩子的?您還有其他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嗎?歡迎關注【杏壇泛海】和我們交流,讓我們攜手並進,為孩子創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