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花瓣)
01
「同學們,你們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呀?」
「老師,我長大後要當一名科學家!」
「我想成為一名作家!」
「老師,我長大後想當總統,因為……」
孩子剛上小學那會,我常問他,今天上課有沒有好好回答老師的問題呀?那時候,他總能興奮而又肯定地答,「有」。
有時甚至還能跟我們繪聲繪色地還原課堂上的情景,儼然一副愛跟同學搶著發言的淘氣模樣。
現在慢慢上了高年級,孩子卻對我的提問開始變得不愛搭理了,對上課的情況也越來越少提及。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的這番改變呢?
02
孩子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的最大根源來源於「班級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開始愈發在意他人的看法。而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他們逐漸意識到,並不是每一次回答,都能夠換取一個好的結果:
愛舉手發言,有時候意味著老師和同學的質疑與追問——說得越多,越容易出錯;越是出錯,越難回答清楚;
愛舉手發言,有時候意味著愛表現、高調、討老師喜歡。在這樣的基礎上,犯錯就顯得十分尷尬——明明不懂,還要舉手回答;
愛舉手發言,有時候甚至意味著哄堂大笑
在這樣「說多錯多」、「只有知道正確答案才能說」、「槍打出頭鳥」的大環境下,同伴給予的壓力、答錯的尷尬,都會讓一個班級的氛圍降到極點。
「有時候,我知道答案,可就是說不出口。」
「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說著說著就亂了。同學們還會嘲笑我,我覺得自己好丟人。」
「別人回答問題都會被嘲笑,我才不和別人一樣。」
那個充滿幹勁、愛思考發言的孩子,開始變得沉默:揣著答案裝糊塗,永遠比犯下錯誤,被人嘲笑和誤解要好得多。
03
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讓孩子打破沉默,在課堂上保持踴躍、積極舉手發言?
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將不怕犯錯、敢於嘗試和發言的行為塑造成孩子引以為傲的品質。
在課堂上,身為老師,我們永遠為那些上課舉手、主動說話的學生鼓掌,並對那些沒有勇氣舉手還嘲笑他人的人提出嚴厲地批評:你不說出來就是不知道,就算知道,你也不一定說得出來。別人在犯錯和勇氣中進步,而你只是通過貶低別人而自欺欺人的可憐蟲;
在課下,父母用實際行動支持孩子舉手發言,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積極思考、敢於發表意見的經歷,讓孩子為自己敢於嘗試、不怕犯錯的行為感到驕傲;
痛斥孩子逃避問題、嘲笑他人的行為,讓孩子深刻意識到:害怕被人誤解,還嘲笑他人的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
不怕孩子笨,就怕孩子連邁步向前的勇氣都沒有。
沒有人生來優秀,只有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才能在一次次的困難當中越挫越勇,茁壯成長。
——END——
點擊原文閱讀,獲得帶習題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