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言應該舉手嗎?
最近新上任的英國學校紀律顧問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引得英國教育界熱烈地爭辯一個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問題:中小學生課堂發言是否應該先舉手?第一次聽到這個話題時,我心想:上課舉手發言不是天經地義嗎?不過在英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一直呈兩派。有的學校沿用傳統教學方式,至少原則上是要求學生課堂發言須先舉手,而另一部分學校是明令禁止老師要求學生舉手發言的,認為這會阻礙學生的自由表達,破壞學習氣氛。
英國學校紀律顧問的那篇文章是呼籲在英國重新推行「舉手制」的,其最有力的論據是每況日下的課堂秩序。在散漫的氣氛裡如何進行嚴肅的學習呢?而且,從小培養孩子公共場合發言的必要禮貌,讓他們有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不也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嗎?這其實有些道理,因為我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學討論課上從不需要學生舉手,但偶爾討論激烈到互相已淹沒對方聲音的時候,我的學生們會忽然像個小學生一樣,高高舉手,等我點名發言,用秩序結束一場混戰。
但在不贊成舉手制的教育人士看來,紀律和效率未必一定相關。老師總會不由自主地和敢於舉手的學生有更多交流,這不僅對天生內向的學生會產生教育不公平,也會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因為老師對推進課程快慢的判斷,往往來自於學生發言的反饋。如果課堂討論是跟著部分思維較快並積極參與的學生的學習節奏進行的話,有些學生就會被甩在後面。
其實,英國學校過去10年已經開發了很多替代「舉手制」的課堂互動方式。最有名的是「棒棒糖方法」,即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後,會伸手從一筐寫有學生名字的棒棒糖中隨機抽取一位作答。這種「隨機制」理論上可以解決傳統課堂的不公平問題,也會激勵學生專心聽講,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棒棒糖上是不是就寫著自己的名字。而更激進的看法則認為壓根應該禁止舉手回答問題,因為幾年前英國對13歲的學生的研究發現,如果廢除舉手制,而代之以每個學生把自己的答案寫在紙上,全班同時「亮答題板」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是傳統模式的兩倍。
不過有的學者又會提醒說,以前受訪的中小學生曾表示,他們常常是通過同學的舉手發言,才意識到原來學伴們都很聰明,並對自己的同學產生親切感。而且並不是每次發言的學生都會提供正確答案,當學生意識到公開出錯也是被允許的時候,可能會有助於害羞的孩子參與課堂。所以從群體學習與培養學生社會性的角度講,舉手發言又是個好機制。
有時候我會和別人開玩笑說,英國是個對公眾話題充滿想像力的國家。任何一個芝麻大的事情都可能被英國人有板有眼地搬上報端屏幕,並不苟言笑地剝出層層道理和種種視角。但我又真心佩服這滲透於英國生活每個角落的申辯思維。難怪英國人會被稱讚生活考究,因為他們對每一個生活細節都願意弄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