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呵護,讓學生敢於舉手回答問題,站在課堂的正中央

2020-12-15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顆星星,或閃著光芒,或蒙著灰塵,我們老師,應該擦亮每一顆星星,讓他們在浩瀚的宇宙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自信從容地光芒四射、閃閃發光。——題記

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以及老師掌握學情,學生快速成長的最主要途徑。然而現實裡,特別是在初中的課堂上,我們會發現一種極不正常的經常現象,那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在「誰會請舉手」的反覆催促下,主動願意回答的同學仍然寥寥無幾。或者站起來回答問題支支吾吾聲音很小的現象。

最令我們頭疼的就是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或者是每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總是就那兩三個學生舉手,其他的學生好像是跟自己無關一樣。對於這種現象是每天都令我們頭疼的。

01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句話,我們並不陌生, 在我們的課堂上,低年級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很好,到了高年級,學生卻是上課學習很被動,甚至不管老師上課怎麼啟發,還是很少有人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們唱起來獨角戲。這是為什麼呢?讓我陷入深思……

最近我和同事經常探討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一事,自己閒暇之餘也靜下心來思考,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一、這也是正常規律,凡是了解學生心理素質變化者就不會引以為奇了。學生隨著年齡增長,榮辱觀增強,「隱私」之念也伴隨而至,穩定中求升的觀念悄然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不難理解學生了。

二、上課老師要求太多,學生一點不對,就發牢騷,囉嗦個不停,老師總是板著臉,瞪著學生,太嚴肅了,使得有些學生不敢看老師,所以有了想法不敢回答。

課堂就是讓學生犯錯的地方。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努力營造一種允許並包容學生犯錯的課堂文化氛圍。要讓學生明白,犯錯並不可怕,只有承認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只有在課堂上多暴露錯誤,才能讓考場上少犯錯誤。讓犯錯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這就是犯錯的最大價值。

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犯錯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或者對學生的犯錯給予充分的尊重。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害怕浪費時間,回答一個答案,教師要給予評價,只要有不同的答案就一直提出下去。講選擇題的時候,不要提問那個對,要多問問那個為什麼錯。黑板上演板,一定不要給錯誤答案一個大大的「×」號,要多分析分析錯誤的根源,讓同樣的錯誤以後不再成為錯誤。

三、老師由於注重知識的傳授,整堂課感情投入少,語言沒有感染力,沒有激情,學生也就無興趣學習了。

四、老師對搶著回答問題不到位的學生評價不及時或用了批評的語言,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有的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是好,處於觀望狀態;還有的學生在思考,沒有想好……這就需要老師等待,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五、個別學生由於精力不集中,引起思維的轉移,也不會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各種原因不一,怎麼糾正呢?

首先老師努力要和學生做朋友,切近學生,讓學生視老師為己人,消除陌生感。還有老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回答了就應該及時肯定和指導,多誇獎少批評,不拘一格小節的激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另外更主要的是老師要提高自己駕於課堂的能力,設計課堂要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境況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去學,變「要你學」為「我要學」。

現在的學生思想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更新,他們心目中理想教師絕不僅僅是只會教給他們課本知識的教師,而是能讓他們感到快樂,感到有追求,感到幸福的教師。

一個教師應該在精神上徵服學生,首先必須讓自己的人格魅力足夠強大。楊老師的這個觀點闡述得很好:「那種人格魅力絕不是個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誠的心讓學生佩服。」

一個具備優秀人格魅力的教師總是以欣賞的眼光甚至感動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學生,這樣的教師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僅教師自己對生活,對未來抱有希望,同時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會影響自己的學生,讓他們積極,陽光,上進。

02

賁友林在其著作《重新認識課堂》,某些觀點給了我們深刻認識。

教師提問之後,往往期待學生能立即舉手作答,因為這樣就顯示出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高。教師是否想過,學生面對問題能立即舉手作答,恰恰可能說明問題對學生的挑戰性不夠?

面對問題,學生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教師應當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教師該追問自己:提出的問題, 對學生是否有適度的挑戰性?提出問題之後,是否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發言和教師的預設是否一致。固然,教師在擬定教學預案時,會設計好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對問題的答案也是有預設的。我記得曾經上公開課之前,我會把問題寫在備課紙上,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的回答,我也會寫到教學設計中。課未上,教學實錄已經虛擬出來了。而這僅僅是教師的一種假設。倘若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教師能否保持坦然與從容?

事實上,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的時候遠遠多於一致的時候。提問之後,教師該做的是,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再組織學生對不同的想法進行比較, 促進學生的思考更深入。教師不應簡單地用自己的想法來「規定」學生的回答,而應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拓展思維。

在公開課上,大家傾向於請比較優秀的學生發言。因為優秀的學生,最懂老師的心,他們的回答也大多正中老師的下懷,一個又一個問題便行雲流水般地得以解決。而家常課上,請誰發言則隨意得多。為什麼對待公開課和家常課,就不一樣呢?

而有時優秀學生發言,卻可能是課堂的一種災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優秀學生的發言,往往都是對的,其他學生想糾正,難有機會;優秀學生的發言,往往比較完整,其他學生想補充,幾乎沒機會。優秀學生發言結束,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就告一段落。優秀學生發言時,其餘學生可能只是觀眾、聽眾、旁觀者,自然會比較「絕望」。

教師期待課堂順順噹噹,按照自己的預設上完,說到底,這還是教師本位。不過,這是正常現象,上課時誰也無法做到「無我」。只是,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警醒自己:我是誰?為了誰?教師的教,應服務於學生的學。如是,我們就會慢慢地把自己作為教師的光芒隱藏一些,而把更多的機會還給學生。

0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針對課堂提問,給出具體策略。他指出了用「草稿本」兒這種方法,讓學生把提問的問題都寫在草稿本兒上,便於我們檢查。草稿本兒其實就是讓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先有自己獨到的思考並記錄下來。這也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後,不要急於提問個別學生。而應該先給出所有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和記錄,特別是照顧學困生。

要確定所有學生都思考並記錄了之後再進行班級交流。指名匯報,在匯報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傾聽,比如像在語文課堂上時會經常提問詞語,那在提問詞語時叫一些學生到黑板上去寫那在下面坐著的學生好像無所事事一樣。如果我們利用草稿本兒,不讓學生到黑板上去都寫在練習本上,聽完之後同桌互改,老師在旁邊指導,錯了就把錯了的字改幾遍,同桌互相監督,我覺得這樣學生積極性都很高,而且能對學生全面的了解能夠檢查到所有的學生。

課堂上我們最願意聽到的就是學生各抒己見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像平時有一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其他學生呢就會按照他的思路往下面說,根本做不到這樣,如果咱們用草稿本的方法,那就可以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先讓學生把所有所回答的問題都記錄下來,然後再拿著自己寫下來的問題積極的去討論,最後咱們再總結得出一個好的答案。

這樣每個學生都說出了自己想法,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就學得更加紮實了。這種方法呢還有一個好處,避免了有些學生只會說而寫不出來的這種現象,確實有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說的挺好的。但是如果讓你把他說的話給記下來,這些學生就連不到一塊兒,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通過草稿本的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佐藤學先生指出:「靜悄悄的革命(《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是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著,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季湄譯)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根植於課堂,從一個個小小的個體開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實踐,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教學是門學問,也是門藝術。我想,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長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

生活中充滿了變數,教學中充滿了困惑,只要我們多思善謀,以智求進,教學還是其樂無窮的!

相信我們只要是多鑽研多思考,一定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一起加油吧!

參考文獻:賁友林,《重新認識課堂》

相關焦點

  • 不做課堂「小啞巴」,讓孩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不是完成學習任務
    多點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是家長認為老師關心孩子的標準。也有剛入學的孩子,家長最喜歡問:今天老師上課點你回答問題了嗎?如果孩子回答沒有舉手,老師沒點我,家長就會著急了。甚至每天上學出門前都要囑咐一句:今天上課要多舉手回答問題。上課舉手回答老師問題,被定義為是好學生才會有的行為。
  • 在課堂上,面對一個不會的問題,該如何舉手回答呢?
    小學生的課堂,舉手回答問題是一種基本的操作,一方面表明了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表現著孩子們的勇氣 。一個勇於回答問題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一個勇敢的人。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你會的問題,那麼你舉手的時候一定是信心滿滿,回答的時候一定底氣十足。那麼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一個你一下子沒有想明白的問題,這個時候敢於舉手就是在考驗你的勇氣了。關於這個問題,也是孩子提出來,我才仔細考慮了一下,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 學生上課積極舉手,老師卻一次不點名回答問題,家長機智處理
    家長的疑問我可以理解,對於老師來說,課堂互動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考評,以語文課為主,老師不可能在一堂課中按照全班人數來提問,各位同學,雨露均沾,都能回答上問題,這樣也失去了積極舉手的意義。但是老師一次都不叫孩子回答問題,確實很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怎麼辦呢?
  • 學生上課積極舉手,老師卻一次不點名回答問題,家長機智處理
    家長的疑問我可以理解,對於老師來說,課堂互動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考評,以語文課為主,老師不可能在一堂課中按照全班人數來提問,各位同學,雨露均沾,都能回答上問題,這樣也失去了積極舉手的意義。但是老師一次都不叫孩子回答問題,確實很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怎麼辦呢?家長的溝通方式很重要,我們現在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
  • 課堂回答問題好處多,孩子不敢舉手,家長這樣鼓勵很有效
    上課發言好處多上了一年級,課堂上老師會經常會請同學們舉手來回答問題,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敏捷性、注意力專注性,同時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很有好處,還是孩子融入課堂的一種好方式,因此一定要鼓勵孩子在課堂上多發言。
  • 小學語文課堂高科技,搶答器代替舉手回答問題,用大數據分析教學
    根據教學需求,有時候我的語文課堂上也會出現一些多媒體教學的內容。學生們都對老師的PPT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小學生還會給我提建議,老師,我覺得您這裡放一段視頻最好了。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高科技教學課堂能讓孩子們的提高學習興趣。不過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們會過於專注在多媒體教具上,忽略了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上應該掌握的知識點。
  • 課堂上,如何正確看待那些經常舉手回答老師提問的孩子?
    作為中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時,經常遭遇到的兩種尷尬及分析: 一種情況是學生齊刷刷地全部舉手,讓老師分不清到底誰會誰不會,也不知道究竟該讓誰來回答更合適;另一種情況是無人舉手願意回答問題,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堂活動,沒興趣配合老師的提問。
  • 您家的孩子上課愛舉手回答問題嗎?
    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教學相長,其樂融融。這是許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狀態。 可您知道,您的孩子課堂上愛舉手發言嗎? 網絡照片,侵權則刪如果家長有機會多觀摩孩子課堂學習的話,逐漸會發現,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
  • 你家的孩子上課愛舉手回答問題嗎?
    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教學相長,其樂融融。這是許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狀態。可您知道,您的孩子課堂上愛舉手發言嗎?網絡照片,侵權則刪如果家長有機會多觀摩孩子課堂學習的話,逐漸會發現,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永遠是那麼幾個學生
  • 英國一中學禁止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遭外界齊聲批判
    英國一中學禁止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遭外界齊聲批判 編者按:NUT成員Jane Crich表示校長此舉可能是未經討論,擅自決定的,這是對教師的不尊重,並稱所有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與風格。
  • 讓孩子上課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怎樣讓孩子上課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提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如果孩子上課能主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就能養成業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培養孩子自信、敢於交流、樂於展示自己的好習慣。提前預習法。
  • 舉手回答問題太俗氣?老師上課新創意,學生全體舉腳贊同
    為什麼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都需要學生舉手來回答呢?因為能夠提高學生們上課的專注程度,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也能保持教室紀律不會亂糟糟的,還會提高老師的積極性,讓他也能夠講課更加投入認真,然而衰衰的老師卻想到了一個新創意。衰漫畫。舉手回答問題太俗氣?老師上課新創意,學生全體舉腳贊同如果上課時老師不允許同學們舉手回答問題了,你該如何應對呢?
  • 中小學生課堂發言是否應該先舉手?
    原標題:發言應該舉手嗎? 最近新上任的英國學校紀律顧問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引得英國教育界熱烈地爭辯一個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問題:中小學生課堂發言是否應該先舉手?第一次聽到這個話題時,我心想:上課舉手發言不是天經地義嗎?不過在英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一直呈兩派。
  • 階段複習,老師要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
    階段複習,面臨枯燥的試題與講解,學生大都會覺得索然無味而精神遊離,讓老師不堪重負但卻收效甚微!也許我們都忘記了,要讓學生不斷提升,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是如此舉足輕重!一、給學生梳理的機會。複習的前一天,讓學生自己總結一節課的重難點,然後在課堂上向大家宣講,師生及時給予補充,這樣就讓學生有一種發現後成功的滿足,就會有一種自我信任與期待,於是才會有飽滿狀態投入到複習中去。二、給學生發現的空間。
  • 課堂上為什麼要積極回答問題?這些好處你都不知道
    幾乎所有的學習方法,都清晰地告訴大家上課要積極回答問題,究竟積極回答問題有什麼好處呢?第一、能夠增進師生交流老師們希望自己講解的每一堂課都能被同學們吸收,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得到反饋,於是課堂提問就成了老師考查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工具。通過提問、回答,老師就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後再因材施教,讓課堂效率最大化,進而增進師生交流。
  • 學生不願回答問題?也許是課堂提問的方式不對
    大部分的課堂問題並不能促進學習有人統計過一位教師大概每天要提出200-300個問題,但其中大多數都是低水平認知性問題:60%是回憶事實,20%是程序性的;82%的問題是展示性的,即學生明白教師已經知道答案了,而不是開放的、探究性的問題
  • 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
    課堂問答是老師傳遞知識時與學生雙向交流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一方面可以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啟發大家的思考,提高聽課的效率,另一方面還能鍛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腦的快速反應能力,將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參與。
  • 貓小樂:關於公開課舉手回答問題上,阿衰花式拆臺,「氣炸」金老師!
    貓小樂:關於公開課舉手回答問題上,阿衰花式拆臺,「氣炸」金老師! 課堂上,金老師告訴大家,下午有校領導來班裡聽課,希望同學們可以好好表現,遇到老師提問的時候大家都要舉起手。當然了全都舉手的話肯定也有會與不會的學生。
  • 我舉手了,是老師不叫我!(二)
    不愛舉手發言是一種心理障礙,它來源於自卑感和個人心理素質,還有環境的影響。家長要改變孩子的這種課堂習慣,必須找到孩子不愛舉手發言的原因,只有找準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學生不愛舉手是什麼鬼:不會說話才是你的硬傷
    每當課後在我交流感想,表達感動的時候,就有同事「謙虛」地說:「哪裡哪裡,開學初學生都這樣,一鬥兒興,過陣子就沒有舉手的了。」那麼,果真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撇開「開學」的因素不談,就平時的課堂教學調研情況來看,同一個班級,不同的任課老師上課,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響應程度存在著明顯差異;不同的班級,同一位老師,教授相同的內容,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情況差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