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學生都是一顆星星,或閃著光芒,或蒙著灰塵,我們老師,應該擦亮每一顆星星,讓他們在浩瀚的宇宙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自信從容地光芒四射、閃閃發光。——題記
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以及老師掌握學情,學生快速成長的最主要途徑。然而現實裡,特別是在初中的課堂上,我們會發現一種極不正常的經常現象,那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在「誰會請舉手」的反覆催促下,主動願意回答的同學仍然寥寥無幾。或者站起來回答問題支支吾吾聲音很小的現象。
最令我們頭疼的就是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或者是每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總是就那兩三個學生舉手,其他的學生好像是跟自己無關一樣。對於這種現象是每天都令我們頭疼的。
01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句話,我們並不陌生, 在我們的課堂上,低年級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很好,到了高年級,學生卻是上課學習很被動,甚至不管老師上課怎麼啟發,還是很少有人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們唱起來獨角戲。這是為什麼呢?讓我陷入深思……
最近我和同事經常探討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一事,自己閒暇之餘也靜下心來思考,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一、這也是正常規律,凡是了解學生心理素質變化者就不會引以為奇了。學生隨著年齡增長,榮辱觀增強,「隱私」之念也伴隨而至,穩定中求升的觀念悄然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不難理解學生了。
二、上課老師要求太多,學生一點不對,就發牢騷,囉嗦個不停,老師總是板著臉,瞪著學生,太嚴肅了,使得有些學生不敢看老師,所以有了想法不敢回答。
課堂就是讓學生犯錯的地方。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努力營造一種允許並包容學生犯錯的課堂文化氛圍。要讓學生明白,犯錯並不可怕,只有承認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只有在課堂上多暴露錯誤,才能讓考場上少犯錯誤。讓犯錯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這就是犯錯的最大價值。
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犯錯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或者對學生的犯錯給予充分的尊重。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害怕浪費時間,回答一個答案,教師要給予評價,只要有不同的答案就一直提出下去。講選擇題的時候,不要提問那個對,要多問問那個為什麼錯。黑板上演板,一定不要給錯誤答案一個大大的「×」號,要多分析分析錯誤的根源,讓同樣的錯誤以後不再成為錯誤。
三、老師由於注重知識的傳授,整堂課感情投入少,語言沒有感染力,沒有激情,學生也就無興趣學習了。
四、老師對搶著回答問題不到位的學生評價不及時或用了批評的語言,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有的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是好,處於觀望狀態;還有的學生在思考,沒有想好……這就需要老師等待,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五、個別學生由於精力不集中,引起思維的轉移,也不會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各種原因不一,怎麼糾正呢?
首先老師努力要和學生做朋友,切近學生,讓學生視老師為己人,消除陌生感。還有老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只要學生回答了就應該及時肯定和指導,多誇獎少批評,不拘一格小節的激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另外更主要的是老師要提高自己駕於課堂的能力,設計課堂要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境況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去學,變「要你學」為「我要學」。
現在的學生思想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更新,他們心目中理想教師絕不僅僅是只會教給他們課本知識的教師,而是能讓他們感到快樂,感到有追求,感到幸福的教師。
一個教師應該在精神上徵服學生,首先必須讓自己的人格魅力足夠強大。楊老師的這個觀點闡述得很好:「那種人格魅力絕不是個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誠的心讓學生佩服。」
一個具備優秀人格魅力的教師總是以欣賞的眼光甚至感動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學生,這樣的教師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僅教師自己對生活,對未來抱有希望,同時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會影響自己的學生,讓他們積極,陽光,上進。
02
賁友林在其著作《重新認識課堂》,某些觀點給了我們深刻認識。
教師提問之後,往往期待學生能立即舉手作答,因為這樣就顯示出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高。教師是否想過,學生面對問題能立即舉手作答,恰恰可能說明問題對學生的挑戰性不夠?
面對問題,學生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教師應當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教師該追問自己:提出的問題, 對學生是否有適度的挑戰性?提出問題之後,是否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發言和教師的預設是否一致。固然,教師在擬定教學預案時,會設計好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對問題的答案也是有預設的。我記得曾經上公開課之前,我會把問題寫在備課紙上,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的回答,我也會寫到教學設計中。課未上,教學實錄已經虛擬出來了。而這僅僅是教師的一種假設。倘若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教師能否保持坦然與從容?
事實上,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的時候遠遠多於一致的時候。提問之後,教師該做的是,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再組織學生對不同的想法進行比較, 促進學生的思考更深入。教師不應簡單地用自己的想法來「規定」學生的回答,而應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拓展思維。
在公開課上,大家傾向於請比較優秀的學生發言。因為優秀的學生,最懂老師的心,他們的回答也大多正中老師的下懷,一個又一個問題便行雲流水般地得以解決。而家常課上,請誰發言則隨意得多。為什麼對待公開課和家常課,就不一樣呢?
而有時優秀學生發言,卻可能是課堂的一種災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優秀學生的發言,往往都是對的,其他學生想糾正,難有機會;優秀學生的發言,往往比較完整,其他學生想補充,幾乎沒機會。優秀學生發言結束,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就告一段落。優秀學生發言時,其餘學生可能只是觀眾、聽眾、旁觀者,自然會比較「絕望」。
教師期待課堂順順噹噹,按照自己的預設上完,說到底,這還是教師本位。不過,這是正常現象,上課時誰也無法做到「無我」。只是,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警醒自己:我是誰?為了誰?教師的教,應服務於學生的學。如是,我們就會慢慢地把自己作為教師的光芒隱藏一些,而把更多的機會還給學生。
0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針對課堂提問,給出具體策略。他指出了用「草稿本」兒這種方法,讓學生把提問的問題都寫在草稿本兒上,便於我們檢查。草稿本兒其實就是讓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先有自己獨到的思考並記錄下來。這也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後,不要急於提問個別學生。而應該先給出所有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和記錄,特別是照顧學困生。
要確定所有學生都思考並記錄了之後再進行班級交流。指名匯報,在匯報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傾聽,比如像在語文課堂上時會經常提問詞語,那在提問詞語時叫一些學生到黑板上去寫那在下面坐著的學生好像無所事事一樣。如果我們利用草稿本兒,不讓學生到黑板上去都寫在練習本上,聽完之後同桌互改,老師在旁邊指導,錯了就把錯了的字改幾遍,同桌互相監督,我覺得這樣學生積極性都很高,而且能對學生全面的了解能夠檢查到所有的學生。
課堂上我們最願意聽到的就是學生各抒己見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像平時有一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其他學生呢就會按照他的思路往下面說,根本做不到這樣,如果咱們用草稿本的方法,那就可以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先讓學生把所有所回答的問題都記錄下來,然後再拿著自己寫下來的問題積極的去討論,最後咱們再總結得出一個好的答案。
這樣每個學生都說出了自己想法,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就學得更加紮實了。這種方法呢還有一個好處,避免了有些學生只會說而寫不出來的這種現象,確實有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說的挺好的。但是如果讓你把他說的話給記下來,這些學生就連不到一塊兒,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通過草稿本的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佐藤學先生指出:「靜悄悄的革命(《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是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著,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季湄譯)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根植於課堂,從一個個小小的個體開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實踐,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教學是門學問,也是門藝術。我想,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長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
生活中充滿了變數,教學中充滿了困惑,只要我們多思善謀,以智求進,教學還是其樂無窮的!
相信我們只要是多鑽研多思考,一定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一起加油吧!
參考文獻:賁友林,《重新認識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