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新學期新氣象,不少小學生在開學後,表現很積極,老師上課積極舉手,想要回答問題。但是老師一次都沒點到過,孩子很沮喪,回去告訴家長,家長就更焦慮了。剛開學老師就不關注我們孩子了,看來在教師節要表示一下了。家長的疑問我可以理解,對於老師來說,課堂互動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考評,以語文課為主,老師不可能在一堂課中按照全班人數來提問,各位同學,雨露均沾,都能回答上問題,這樣也失去了積極舉手的意義。但是老師一次都不叫孩子回答問題,確實很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怎麼辦呢?
家長的溝通方式很重要,我們現在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不過不理解的家長,在老師溝通的時候,家校雙方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語文課上,我的一名學生,不斷地開啟保溫杯進行喝水,咔咔咔的聲音,影響到了同桌。我提醒了兩次,該同學都沒有停止喝水的行為。很明顯,他不是真的渴 ,他只是想通過打開保溫杯的這個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炫耀一下他的新保溫杯。
我把孩子的保溫杯沒收,放在講臺上,放學後才還給他。還和學生講清楚了課堂紀律,孩子高高興興回家了。但是當天晚上,卻收到家長的私信,質問我為什麼不讓孩子喝水?那麼作為老師你會怎麼回答?通過什麼方式,打消家長對老師的誤解?理解老師的教育方式?這也是我們應該向家長說清楚,為什麼沒有點孩子回答問題的原因,溝通的方式很重要。家長朋友們也可以了解一下,當你的孩子回來跟你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該怎麼處理?
01家長和孩子先溝通
遇到孩子回家抱怨,自己舉手很積極,老師卻不點名,家長可以先和孩子再仔細溝通一下,聊聊孩子的感受。我們需要告訴孩子:舉手僅僅是課堂表現形式的一種,舉手就是回答問題的方式,它的目的就是告訴老師,我認真聽講,會回答剛才的問題。那麼至於老師點誰回到問題,那是老師的事。只要你肯積極舉手,就說明你離優秀的學生又進步了。如果我一直舉手,可能舉了幾十次,老師一次都沒點過我,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繼續堅持舉手,只要是會答的問題,還是要舉手。
即使老師點到你回答問題,也不用得意,點不到更不用沮喪。舉手不和學習成績、心情管理相結合,家長和學生都要平常心處理。正是因為,我們很多家長,都把舉手當作是表現好壞的唯一標準、老師是否關注喜歡的唯一標準、老師職業道德唯一考評標準,才讓舉手這件事背負了太多的沉重感。家長先和孩子溝通一下關於舉手的意義,幫助孩子梳理他的沮喪心情,告訴孩子你對進步的標準,孩子就能明確舉手這件事了。
02小事一樁,家長先放下焦慮
舉手作為課堂互動,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是一件小事。家長可以先放下焦慮,作為老師,是不會故意用不點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懲罰學生。因為我們對舉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敢於舉手,鼓勵學生多舉手回答問題,老師不會以舉手的次數和回答問題的質量,來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舉手代表的就是一種課堂學習的態度,老師點到你,站起來大大方方回答問題。老師沒有點到,也不會覺得沒有被關注而沮喪。遇到下一個問題,還是會開開心心舉手,因為這個問題,你會回答。
有的老師很喜歡和家長以舉手回答問題的課堂次數來聊孩子的學習情況,其實也會讓家長誤會,老師是以課堂舉手的表現來定義學生的好壞,就拼命讓孩子去舉手,想以此得到老師的關注。其實你要像那位頻繁喝水的學生一樣,也能引起老師的注意,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我的語文課堂裡,不會有很多問題,我的學生也不會因為舉手沒有被點名而沮喪,這也是老師建立的課堂規則。
03找機會和老師溝通,而不是質疑
那麼家長該如何針對這個問題找老師溝通,如果家長實在想不通,該怎麼辦?當然,我們找老師溝通的前提一定不是質疑老師,而是解決問題。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課堂表現,聽聽老師的教學原則,再來發表自己的想法。如果您的孩子性格有些內向,那麼有很多方式來幫助孩子儘量想開一點,大膽表達一些。因為性格內容不是學習能力差,我們強制孩子去做不適合的課堂表現,舉手、回答問題,當眾表演,都只能加劇孩子的恐懼。
所以,家長一定是不能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很多孩子表示不滿,其實是因為老師點了他不喜歡的同學回答問題,他表示妒忌,但又不知道如何消化這樣的負面情緒,選擇誇大其詞。關於上課多次舉手回答問題,卻沒有被老師點名的問題,你有什麼好的經驗分享?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