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公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著重使學生在傾聽,表達和應對等能力方面有所發展,提升學生人與人之間友好交際的素養。」
縱觀當前中學課堂發言的現狀,還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所以,落實有效的課堂發言策略已迫在眉睫,這不僅是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的需求,教學的需要。
王淞舟先生說:能夠站起來落落大方地說是一種能力,能夠坐在那安安靜靜地聽是一種修養。要做到落落大方地說,就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課堂發言訓練,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課堂發言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從心理學角度上說,每個人都有顯示其存在價值的基本需要和自我表現的動機,而課堂發言可以使同學們的學習成果得以及時顯現。
01 案例分析
在轉學以前,小凌學習成績很好,上課積極發言,深受老師喜歡,同學們都很羨慕她。可轉到新學校之後,小凌發現,當自己像從前一樣舉手回答問題的時候,別人都不舉手,只有自己一個人積極,同學們投來了詫異的目光,這種目光中,小凌看到的是嘲諷。漸漸地,小凌覺得自己那隻手變得很沉很沉,無力舉起。於是,小凌怕了,低下了頭,心裡好難過。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她的名次下降了很多。
爸爸媽媽看到孩子的成績後積極和老師溝通。老師找小凌談話,小凌把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積攢的苦悶全都告訴了老師,老師聽了以後,笑著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課堂上,你要帶動同學們發言,就像你從前一樣,老師支持你!」聽了老師的話,小凌備受鼓舞。從此以後,小凌上課不再注意同學們的目光,而是像以前一樣積極發言。時間長了,小凌又嘗到了積極發言的甜頭,並且自己還總結出:「積極發言,能讓自己集中注意力聽課,還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就這樣,小凌找回了學習的自信。第一學期考試中,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績。
很多孩子都有同感,如果在課上回答問題,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就會產生長久不易忘記的效果。上課積極發言能夠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講,防止「走神兒」;同時促使孩子不停地動腦筋,及時理解老師課上所講的每一個知識點,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提高聽課效率。如果答錯了,經過老師或同學糾正,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一定不會再出錯。
此外,孩子通過積極發言還可以檢測自己是否正確理解了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暴露出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經過糾正從而得到進步。如果自己想錯了,卻沒有說出來,沒有經過糾正,那麼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就還是模糊的,自己也弄不清對錯,以後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上課積極發言與消極沉默、發言正確與錯誤對於知識掌握的差別。
由此可以看出,積極發言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不良學習習慣,改進學習方法,讓孩子更加高效地學習,使成績在一天天中提高起來。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課堂上積極發言。
02如何培養孩子上課積極發言
在教學中,老師常常會碰到這些情況: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多數學生不敢主動回答、不願回答;回答問題時心情緊張,結結巴巴、含糊不清、語不成句、詞不達意;開座談會或參加其他活動時,更是「面面相覷,金口難開」。那麼,怎樣才能培養、提高學生課堂發言的能力呢?
從家長角度來說: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深切感受到自己職責的神聖和一言一行的重要,要做好孩子表達的表率,明確孩子發言要求,幫助孩子做好知識準備,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孩子勇往直前。這樣,親子雙方才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才會達到一種暢所欲言的境界。
1.孩子都很仰慕偉人,願意向偉人學習。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講一些偉人的故事,以偉人作為孩子的榜樣。同時,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將聽到的故事複述出來,增強孩子的表現欲望。
2.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大膽發言。家長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學習,向孩子提問題,鼓勵孩子回答,尤其要讓孩子認識到即使回答錯了也沒有關係,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斷暴露出來並加以改正,以後犯錯誤的機會才會更少,學習成績才會更好,老師也才會更喜歡自己。
3.如果孩子性格內向,家長更應鼓勵其大膽發言,對於孩子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同時家長也應多和孩子談心,和孩子一起討論積極發言的話題,讓孩子自己總結利弊,使孩子認識到:開動腦筋、積極發言,對自己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4.家長要教會孩子發言,發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發言時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內容,抓住要領去說;發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如介紹物體時,要讓孩子知道應該介紹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作用等,介紹事情要按照事情發展順序進行,介紹人物時,還要把人物的具體事跡講出來,等等。
從老師角度來說:
1.在日常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消除害怕感與來自於老師和同學的壓迫感。
我不止一次地做過調查學生在課堂上不愛發言的原因,「因害怕出錯」而不敢發言的學生比例非常大,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特別對後進生來說,更是願意做一個聽眾,他們把老師的提問當作「傷心事」;也有一些學生想說但又怕自己說得不夠好,怕別人取笑自己,從而害怕發言,而有趣的是,問及他們內心深處有沒有發言的欲望,回答有的同學所佔比例也非常大,也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因害怕出錯而不敢發言,越害怕就越不敢說,越不敢說就越不會說。
2.抓住機會引導孩子們對孩子的發言給出真城的讚美與掌聲,激起孩子內心深處的榮譽感與認同感。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口語表達能力。每次上課,我都會努力營造一種使學生敢於發言、樂於發言的輕鬆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思維被調動。課堂氛圍也活躍,課堂效果會提高。
3.給孩子樹立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明確前進的方向。很多同學都喜歡定很多大目標,都盯著班上最拔尖的幾個同學去比較,往往忽視了小目標的重要性,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再大的目標沒有小目標的累積也不會成功,我們需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4.引導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孩子明白站起來回答問題並沒有那麼難。在課堂中,創設和諧的氛圍。在發言中,不讓學生感到忐忑不安,而是讓孩子在發言感受到快樂,允許學生們出錯,把他們的出錯當成一種資源。少批評或不批評,多鼓勵,告訴他們能夠勇敢的站起來就已經很了不起。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也不一樣,見解不同要包容,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
總之,「學生不善發言」只是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現象,作為教師,以後在課堂上,當沒人舉手的時候,我們老師能做的就是千萬不能急躁,我們只要正視並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與教學手段,就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
03反思
課堂發言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重要橋梁。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可以使孩子學習變得更紮實,邏輯思維能力更強,更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與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時常注意到,班上總是有一部分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夠跟著教師的教學活動,他們專注地聽,他們凝神看黑板或者屏幕,他們的雙眼閃閃發亮。很顯然,他們在積極思考。但是,他們並不樂意積極舉手。我願意孩子以他們自己喜歡、舒服的狀態在課堂上學習,只要不打擾他人。
還有一部分孩子,他們看起來並不專注。他們的雙手總是在各種小忙碌,他們在課堂上很少舉手,但是作業的正確率非常高。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一動不動可能會讓他們不知所措,甚至非常彆扭。在不發出聲音、不打擾課堂的前提下,我也常常由著他們去。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我高年級的班上,出現了好幾個發言特別積極的孩子。但事實上他們的回答質量經常是比較糟糕的。很多時候,我覺得他們只是為了發言而發言,完全不是經過自己的內化、整合後的表達。他們常常出錯,且樂此不疲。我常常想,是不是他們幼兒園或者低年級的時候對「上課要積極發言」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一旦遇到老師提問就條件反射般舉手,每次都如此。
孩子願意在課堂上發言,這是好事,值得鼓勵與表揚。孩子願意在課堂上專注聆聽但不發言,這是他自己覺得舒服、喜歡的方式,只要不打擾他人,完全沒有問題。
中國素來有「敏於行訥於言」的人才觀。成才的必要條件不是一定得喜歡並善於口頭表達,我們身邊的各級領導或者優秀人才,很多都並不喜歡不擅長口頭表達,但是不妨礙他們可以成為行業的領袖型人才。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功,也不該逼迫不喜歡、不善於發言的孩子一定要積極發言,那只能給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帶來焦慮,增加壓力。
課堂猶如舞臺,其中每位學生都是演員,每個人表現如何,直接影響這部戲的效果與質量。教師猶如導演,必須對其中每位學生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及時監控激發每一位學生在各自崗位上能夠盡情發揮,充分展現,這樣才能齊心協力演好每一齣戲,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