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朋友在我的影響下開始寫公眾號了,或許是因為看到我這一年來收穫了不少,也成長了不少。
有個朋友寫了兩篇文章後找到我說,他發小給他說現在寫公眾號晚了,過了紅利期了,賺不到錢,聽完之後自己開始動搖了,想讓我給點建議。
我能建議啥?自己堅信的事才能幹出成績,自己都不信的話,靠別人打雞血都是徒勞!
昨天發了一條朋友圈,其實是專門寫給他看的,如圖:
(點擊查看大圖)
身邊的人如果段位和我們一樣,他們的建議就當是嘮嗑了,別往心裡去。
真要聽,就聽那些段位比我們高的人給的建議。
我當初非要出來創業的時候,我媽總勸我學好一門手藝,老老實實上班,因為她們覺得靠一臺電腦,一部手機賺錢不現實。
現在想想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都是窮苦大眾裡的一員,也是多數底層階級人群的一個縮影。
他們的一生,圖的是:穩定!
而真正能賺錢的往往又是那些敢冒險,敢承擔風險的人。
所以,像我們這種小屌絲出來創業,儘可能的去屏蔽這些身邊人的雜音。
適當的保持叛逆,才能保持清醒!
為什麼要叛逆?因為不叛逆就意味著順從,妥協,沒有自己的主見,想法!
一個人連自己的主見,想法都沒有,那不是稀裡糊塗過日子嗎?
他這事又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寫公眾號的朋友。
他給我說,自己在公眾號寫了小半年了,前段時間搞付費社群招募,然後有人罵他裝逼,還有人罵他寫得狗p不通就出來收錢了。
而且自己收費也不貴,也有項目分享,乾貨輸出,都是比較硬的菜,和自己以前做淘寶賣貨感覺完全不一樣。
他說,我就是想不通,為什麼做自媒體和電商賣貨差別這麼大?
我說,其實,搞自媒體,打造ip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我們只需要認同我們的人,價值觀和我們一樣的人。
不認同你的,一文不值!
無論他是你親戚朋友,還是明星大佬,還是其他關注我們的人。
很多人完全不懂自媒體,也不懂知識付費,也不懂所謂的真正的粉絲經濟,喜歡用電商思維做自媒體。
電商思維賣貨可以,這個貨好,便宜,是以產品為中心的。
我去李佳琪那買還是去薇婭那買,去京東買還是淘寶買都可以,哪個更便宜、哪個送的更快我就去哪買。
電商比拼的其實不是粉絲的粘性,而是供應鏈能力和物流能力,比拼的是電商基礎設施能力。
大家做電商賣貨,想賺大錢,就需要很多的流量,否則談不下來更便宜的好貨。
做內容產品,做知識付費,就完全不是這個邏輯,完全不是客服邏輯。
不認同你的人,直接拉黑刪除就可以了。因為一個社群,是以價值觀為連結的,而不是以這個商品多便宜物流多快為連結的。
電商買家——追求的是性價比和情緒價值。
知識買家——追求的是價值觀的認同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啟發。
而不是所謂的性價比和情緒價值。你讓那些追求性價比和天天哄著粉絲的人去賣個課試試,去搞知識型社群試試,根本沒人買。
電商賣個貨,不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你就算是個傻逼,只要你花錢,李佳琪都很高興。
但是你賣知識,尤其是價值觀層面的知識,如果社群裡出現一個完全不認同你的人,你就必須立即把他從社群裡踢出去。
因為會影響整個社群的價值認同。
這也是為什麼,最頂級的知識付費博主,都是罵人的,不認同都是直接拉黑的。
大家可以看看和菜頭的公眾號,評論區經常會看到他罵粉絲,為什麼罵?可以看做是一種篩選。
因為內容本身就是第一層篩選,既然你不認同,說明沒篩選過,既然你都不認同,你更不可能為我的知識付費,那你就是0價值。
直接拉黑就可以了。
很多人以為關注你的人就是你的粉絲。
完全扯淡。
公域流量有多少人關注你只能決定基礎流量池,需要不斷地篩選才能越來越精準。
所以當粉絲量達到一個很大的數量時,最大的問題反而不是漲粉——行話叫——洗粉。
就是要讓粉絲越來越少,越來越精準,把不認同你的人踢出去。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毛小白文章裡面提到的一個詞【留量】,對這個詞印象非常深刻。
只有真正留下來的人,才是和我們價值觀一致的人,才是同頻的人。
很多人知道羅永浩第一場直播賣了很多貨,抖音給他導流的。
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後來老羅的直播賣貨,其實觀看的人明顯下降,但是經歷過一個短暫的業績下滑以後,又上來了。
為什麼?因為留下來的都是買東西的精準用戶。
關注你的人,不是你的粉絲,只有認同你的人,願意為你付費的人,願意追隨你跟著你學習跟著你走的人,才是你的粉絲。
那些不認同你還喜歡刷存在感的垃圾粉,直接拉黑就可以了,不用客氣。
你不認同我你關注我幹嘛?
我說,你儘管釋放價值就行,不用管其他人的聲音,既然已經堅持小半年了,再繼續堅持就行了。
這就跟我們閒魚賣貨一樣,不可以指望每個諮詢我們的人都買我們的產品。
只有真正懂,真正有需求的人,才會買單。
聽完,他給我說,明白了!